成都國際非遺博覽園陸續舉辦“40+”戶外音樂節;“三城三都·成都之選”品牌榜單揭曉,《花重錦官城》以光影為筆,勾勒蜀都千年繁華,躋身成都十大文化新品牌;四川大劇院以沉浸式音樂場景,成為城市文化消費新地標……2024年,成都市青羊區共舉辦各類演出超3000場,票房收入約2億元,從數據上來看,“演藝演出”已經編織出青羊文旅融合消費新範式。
音樂節現場 供圖 成都市青羊區委宣傳部
“跟著演出去旅行”:跨城樂迷的“青羊引力”
成都仙人掌音樂節將於7月26日登陸成都國際非遺博覽園,離演出還有近一個月的時間,在大麥平臺想看人數突破6萬。如今,一提到成都戶外音樂節的首選地,成都國際非遺博覽園必佔一席。
數據顯示,自2019年起,成都國際非遺博覽園便成為成都戶外音樂節的“搖籃”:一年8場的峰值紀錄、2021年至今超40場的累計舉辦量,不斷刷新著戶外音樂産業的高度。
值得一提的是,草莓音樂節落地成都12年,其中,10年紮根成都國際非遺博覽園。2025年5月,“暢輕·2025草莓音樂節”迎來與園區的“十年之約”,票務平臺超10萬人次的“想看”點擊量,首日2.3萬、兩日累計5萬的現場人流,印證著在青羊舉辦的戶外音樂節的強大“磁場”。
在草莓音樂節現場,從重慶坐高鐵來的觀眾洋洋表示:“我幾乎每一年都會來草莓音樂節,特別喜歡現場氛圍。”來自英國約克郡的樂迷艾瑪(Emma),在自貢當老師一年多了,這是第一次在中國參加音樂節:“和在英國的體驗很像——音樂帶來的快樂,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是相通的。”
“跟著演出去旅行”成為新潮流,實現演出經濟與旅遊消費的同頻共振。據業內人士觀察,跨城觀眾帶動城市交通、住宿、餐飲、景區、文創等多個領域全面開花。
成都仙人掌音樂節還沒開始,已經購好票的瀘州樂迷小雅已經在網上約一起看音樂節的搭子:“暑假人多,最近就開始看附近的酒店,還要去打卡幾個展覽,去聽音樂節,順道在成都玩一圈。”
大麥總裁何弭表示,經過2023年、2024年演出市場的高速增長,“跟著演出去旅行”已經從一個口號、願景變成一種行業現象和潮流趨勢。票根經濟——多玩一天,多吃一頓,多住一晚,成了廣大消費者的常態化選擇。大型演唱會、音樂節也從文化消費載體變成城市發展的新型引擎。
何弭預判,受益於線下演出的黃金髮展週期和各地文旅融合政策的持續推進,未來幾年,文旅市場將更趨精品化、多元化發展,市場消費結構也會産生文旅産業乘數效應,以文帶旅,以旅促文,供需兩旺,將推動文旅産業向更大規模、更高品質發展。
從“吸睛”演出到城市發展引擎
成都國際非遺博覽園“票根經濟”只是成都青羊區文旅融合的一個切面。“五一”假期,成都青羊區累計接待遊客278.47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5億元。在相關觀察人士看來,演藝演出的表現尤為亮眼。
國潮鉅秀《花重錦官城》躋身成都十大文化新品牌實至名歸,該劇自2022年上演以來,已吸引數萬觀眾打卡。走齣劇場時,來自貴州的遊客劉瑩一家意猶未盡:“恍惚置身成都的歷史長河中。”
國家藝術基金2025年度大型舞臺劇和作品創作資助項目《樂和長歌》2025年5月在四川大劇院上演;由四川省歌舞劇院創排演出的音樂劇《古蜀·三星堆》正式與觀眾見面,在成都開啟巡演第一站;明堂NUSPACE一年的近100場演出,讓熱愛獨立音樂的人找到自己的歸屬;集文化、演藝、旅遊、消費于一體的西村LIVE,從法國聲浪的夏至音樂日到張澤的BEATBOX現場,從時尚潮流活動到電競賽事,承載著這座城市年輕人的文化想像。
密集呈現的高品質國際性活動和“演藝演出”如同針線般串聯起城市、市民和遊客,共同織就文旅融合的新範式。
暑期即將來臨,演藝市場熱度不減。據了解,整個暑假期間,四川大劇院將上演多部舞劇,有非遺爆款舞劇《英歌》、舞劇《王陽明》以及2022版舞劇《孔雀》。這些舞劇各具特色,既有展現傳統文化魅力的非遺項目,也有探討歷史人物心路歷程的力作,還有再現經典藝術形象的佳作。
文殊坊妙劇場的《花重錦官城》在暑期也會進行常態化演出,以一部劇打開認識城市的窗口。
演藝市場“吸睛”又“吸金”的同時,一股來自影視綜藝的新力量正為青羊文旅注入強勁動能——越來越多的短劇、電視劇、綜藝節目選擇在青羊開機和取景拍攝,鏡頭下的城市魅力正轉化為文旅吸引力。
6月11日開機的微短劇《她的月光曲》以“民國+懸疑”題材破圈,主創團隊將青羊的市井煙火融入劇情,讓老成都的記憶在鏡頭下重煥光彩;6月13日,短劇《我的軍師是孔明》正式播出,創新蜀錦的傳播方式;6月22日,由明焱導演、王嫦編劇,佟大為、王佳佳領銜主演的現實主義懸疑劇《遺忘的時光》在成都國際非遺博覽園開機,並有部分劇情在成都國際非遺博覽園取景。
線上,知名綜藝節目《哈哈哈哈哈》播出。該節目在青羊琴臺路及文化公園等點位取景拍攝。一經播出,話題討論度4.9萬,騰訊全網熱搜總榜第一名。
隨著這些影視綜藝作品的開播和熱映,預計將有更多遊客追隨鏡頭指引,來到青羊的取景地打卡,在現實場景邂逅屬於自己的“詩與遠方”。(文 陳靜 李心怡)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