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阿壩典範 開局突破”媒體採訪團走進阿壩州紅原縣,實地探訪華電新能阿壩紅原安曲一期25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及配套“光伏+清潔供暖”工程,見證四川阿壩華電清潔能源有限公司這家國企如何以綠色能源為筆,在海拔3500米至4010米的川西北高原,繪就生態保護、民生改善與能源轉型協同發展的新圖景。
藍天白雲下的光伏區全景 供圖 四川阿壩華電清潔能源有限公司
華電新能阿壩紅原安曲一期25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是四川省內首個構網型儲能電站,總裝機25萬千瓦,佔地面積達5000余畝,共建設76個光伏陣列區、安裝45萬塊光伏板,配套1座220千伏升壓站與一座總功率50兆瓦的儲能站,儲能系統按項目裝機規模20%配置,2小時內可完成10萬千瓦時充放電。
草原上的光伏發電板 攝影 張子晴
為平衡發電與草原生態保護,項目創新推出“板上發電、板下放牧”的“牧光互補”模式。談及模式推廣過程,四川阿壩華電清潔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金勇説,最初,不少牧民因擔心影響放牧,産生抵觸情緒。企業為此專門優化方案,將光伏支架高度提升至2米,保障放牧活動正常開展;同時在板下種植牧草,既助力高原生態修復、防風固沙,提升水土保持與水源涵養能力,也降低了風沙對光伏設備的損耗。這些努力逐漸獲得牧民認可,如今,越來越多人主動參與進來。
從成效來看,項目年平均發電量達4.5億千瓦時,可覆蓋21萬戶家庭全年用電;建設期間還為當地創造約250個就業崗位,帶動牧民增收約120萬元,成功達成生態、經濟、民生協同發展。
牦牛在光伏板下吃草 攝影 張子晴
若説光伏項目為紅原注入“綠電動能”,配套的“光伏+清潔供暖”工程則為高原群眾送去“冬日暖意”。紅原縣年平均氣溫僅1.4℃,極端低溫達-36℃,年採暖時長7個月,傳統燃煤供暖污染大。為解決傳統燃煤供暖污染問題,華電集團在紅原縣佈局“光伏+清潔供暖”項目,分兩期建設綜合智慧能源蓄熱式電鍋爐供暖系統,推動清潔能源利用。
工作人員進行草皮養護工作 供圖 四川阿壩華電清潔能源有限公司
其中,供暖二期(城北)項目于2022年11月投運,覆蓋23萬平方米供暖面積,服務23個小區2102戶居民、32家企事業單位及5家商業用戶,年用電量5000萬千瓦時;供暖一期(城南)項目于2024年11月投運,覆蓋17萬平方米供暖面積,保障450戶居民、5所學校與16個政府單位溫暖過冬,年用電量4000萬千瓦時。“供暖項目推進過程中,能深切感受到阿壩群眾對清潔供暖的迫切需求,也讓企業更堅定做好民生服務的決心。”李金勇説。
這兩期供暖項目的實施成功替代傳統燃煤鍋爐。該項目每年可消納新能源電量達9000萬千瓦時,並實現二氧化碳減排7.31萬噸。其環保效益相當於種植40萬棵樹,有力推動高原地區供暖向“清潔化、低碳化”的戰略轉型。
據悉,四川阿壩華電清潔能源有限公司將繼續優化紅原安曲光伏與“光伏+清潔供暖”項目,既通過總結建設四川省首個構網型儲能電站的經驗,起到建設引領與示範作用,也優化供暖系統,以提升15%供電效率、降低20%能耗為目標,鞏固紅原“綠色供暖”示範地位,助力阿壩州築牢生態屏障、推進“雙碳”目標,實現阿壩州經濟綠色可持續發展。(文 楊雯涵 張子晴)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