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豐收的季節。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以下簡稱“黃三角農高區”)鹽鹼地農業試驗示範基地的試驗田迎來收穫。這裡收穫的不僅是一粒粒糧食,更是一個個精心培育的“科研成果”。
鹽鹼地是我國極為重要的後備耕地資源,是“潛在糧倉”。2021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東營考察時強調,要轉變育種觀念,由治理鹽鹼地適應作物向選育耐鹽鹼植物適應鹽鹼地轉變,挖掘鹽鹼地開發利用潛力,努力在關鍵核心技術和重要創新領域取得突破,將科研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眼下的黃三角農高區,科研氛圍濃厚。眾多科研團隊瞄準關鍵環節加快品種選育,種植大戶們系統集成良種優勢及改地技術,努力把鹽鹼地變成“希望的田野”。
品種選育全面鋪開
近日,黃三角農高區的大豆迎來收穫。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田誌喜團隊”農高區負責人馬燕明在“科豆35”實驗田裏掰下幾個豆莢,難掩收穫的喜悅。“今年,我們種植了325畝共4萬份大豆品係,收穫時間從9月15日持續到11月15日。今年産量相對穩定,其耐鹽鹼、穩産、高産、不炸莢、抗逆性強的特點非常明顯。”
經過近十年的培育,“科豆35”今年將迎來審定“大考”。“作為一名育種工作者,‘科豆35’就像我的孩子,如果能通過審定,就和孩子考上大學一樣高興。審定後,希望它能得到大面積推廣,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馬燕明滿懷期待。
從2018年開始,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田誌喜帶著手中數千份耐鹽鹼大豆材料來到東營,在含鹽量5‰的土地上試驗種植。他不斷蒐集耐鹽鹼大豆材料,目前已掌握68份優質材料,培育的“科豆35”等品係在中度鹽鹼地上連續高産。
國家鹽鹼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國創中心”)主任助理、省農業科學院黃河三角洲現代農業研究院院長賈曦,從2015年開始就帶領團隊紮根鹽鹼地,開展耐鹽鹼作物品種選育。
“我們剛來黃三角農高區時,其他科研團隊來的還不多。隨著國家對鹽鹼地綜合利用越來越重視,到這裡育種的科研團隊越來越多,不僅有‘國家隊’‘省隊’‘市隊’,還有不少種子企業。”賈曦説。
作為濱海鹽鹼地的典型代表,黃三角農高區鹽鹼土壤分佈廣泛、類型豐富,面積達到43.97萬畝,佔全區總面積的83.75%,是探索鹽鹼地治理利用新技術新模式新路徑的天然本底試驗場。
在這裡,育種專家主要採用選種和育種兩種方式。選種,即做常規育種的專家把手中的好品種在鹽鹼地上篩選,看其耐鹽鹼能力。省農科院研究員徐冉培育的“齊黃34”就是原本已成為品種,後來在鹽鹼地上試種,發現其在中輕度鹽鹼地上有很好的表現後,被廣泛認可、種植。
賈曦説,通過選種已發現了一些不錯的耐鹽鹼花生、玉米、高粱、小麥品種。
育種則是一個長期過程。育種專家把手中掌握的種質資源在鹽鹼地上試驗種植,觀察其在不同程度鹽鹼地上的表現,不斷優中選優,最終形成穩定品係。育出一個好品種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
“鹽鹼地是寶貴的資源。”康伯倫生態農業(山東)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聖波説,除小麥、大豆等常見作物外,公司在黃三角農高區利用鹽鹼地開展了特色中草藥和特色農産品的育種工作。以往,很少在中度鹽鹼地上種植木瓜。後來我們發現,受鹽鹼脅迫影響,中度鹽鹼地種出來的木瓜花色和果品品質更好,有效藥用成分高出15%以上。迷迭香、丹參等十余種中草藥品種(係)經種植試驗驗證,均表現出色。
李聖波育種團隊還在中度鹽鹼地上對彩色小麥、彩色玉米進行了品種選育,一些品種(係)耐鹽鹼能力表現不錯。“當前,大家對糧食的營養要求不斷提升,鹽鹼地特色農作物的市場需求也在日益增長,相關育種大有可為。”李聖波説。
國創中心加快核心技術攻關
採訪中,不少育種人員表示,耐鹽鹼作物品種選育難度比較大,很多作物的耐鹽鹼機理尚不清楚。育種團隊如果各自為戰,無法形成合力,也會影響耐鹽鹼作物品種的選育效率。
為做好鹽鹼地綜合利用核心共性關鍵技術和前沿引領性技術攻關,國創中心落戶黃三角農高區。2022年12月獲批建設,2023年5月正式掛牌運行,目前國創中心運行一年多,篩選培育小麥、大豆、藜麥、苜蓿、花生等55個耐鹽鹼作物新品種(係),其中審定田菁、水稻等新品種4個。
可喜成績的背後,在於國創中心著力構建了耐鹽鹼作物“保存評價—分子設計—精準加速—多梯度驗證”育種創新體系。
國創中心種質資源庫存放著糧食、油料、牧草等2萬多份種質資源,供育種團隊試驗研究、品種改良。
在國創中心耐鹽鹼植物數字化育種平臺,記者看到一個個綠色“盆栽”生長在架子上。“這是育種加速器,它通過多項數字化技術,根據植物生長需要佈局建設了適應不同植物、不同品種的育種模組,再配備不同的光照、水培模組等設備,每年可育種6-8代,比普通育種效率高出好幾倍。”國創中心條件平臺部工作人員李林波説。
在大田試驗中,科研保障必不可少。在這裡,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所可為育種提供全面完備的土地數據監測支持。該所張奕博士介紹,對作物生長過程中的氣象數據、地下水、土壤、蟲害等情況進行長期定位監測,有助於育種人員對種子耐鹽鹼能力作出準確判斷。
2023年—2025年是國創中心建設發展三個階段中的第一階段,其設立的“小目標”是突破一批鹽鹼地生物育種關鍵核心問題,帶動1300萬畝鹽鹼耕地品質普遍提升1—2個等級,單位面積綜合産能提高25%以上。
“去年以來,國創中心啟動了核心科研攻關,就發展鹽鹼地農業技術上的共性問題,圍繞5個方向面向全國公開發佈榜單,以‘揭榜挂帥’方式匯聚國內優勢技術、人才、産業力量參與鹽鹼地綜合利用科研攻關。”李林波説,目前各揭榜項目正在有序實施。
在賈曦看來,加快鹽鹼地育種關鍵核心問題突破,需要“有組織的科研”。“搞科研,信息不暢通導致重復科研的情況很多。以往大家常圍繞項目走,不能針對核心問題持續地幹下去。”賈曦説。
目前,國家鹽鹼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已匯聚各類專家人才團隊100多個。為更好發揮各團隊優勢,國創中心圍繞耐鹽鹼作物種質收集評價與新品種培育、鹽鹼地適生種植與水鹽調控、鹽鹼地特色農産品開發與利用等10個方向,按照“核心攻關團隊”“協同創新團隊”“院士創新團隊”三個維度,組建了45支創新團隊。各團隊圍繞領域核心任務,分工協作,定期組織研討,加快科研進展。
鹽鹼地如何“長出”更多可能
10月18日,黃三角農高區丁莊街道東官莊村村頭的冬韻家庭農場,農場負責人劉東梅和幾位工人正在大棚裏採摘晚熟葡萄。
“一個大棚裏種了四五個葡萄品種,有紅的、紫的、青的,顏色不同,但都耐鹽鹼。”劉東梅説,農場裏種出的葡萄品質好,價格高,其中“冬韻紅”還在“山東農技杯”第二屆葡萄大賽暨鹽鹼地現代葡萄産業高品質發展交流會上獲了金獎。
現在劉東梅成了遠近聞名的“土專家”,附近村民紛紛來農場參觀學習。在鹽鹼地上種葡萄,劉東梅也走了不少彎路。
“早先不知道種什麼耐鹽鹼作物品種,就買來獼猴桃、葡萄、地瓜等各類作物試種,看哪種表現好就種哪種。”劉東梅慢慢地發現葡萄根系在土壤中以橫向生長為主,適合在鹽鹼地淺層土壤種植。自己種的葡萄品種耐鹽鹼能力不錯,品質也比一般土地上的要好。
選好了耐鹽鹼品種,種植經驗仍需摸索。在鹽鹼地上,作物常種在壟上,但在冬韻家庭農場,葡萄專門種在了壟溝裏。“以往也是種在壟上,但鹽鹼一泛上來,葡萄苗都死了。”劉東梅説,除了良種、良法,還要不斷改善土壤。劉東梅在壟溝中專門為葡萄覆蓋上了葵花籽、大豆、芝麻等油料作物秸稈。“我家的葡萄更愛吃瓜子和芝麻”。她開玩笑説。
這些油料作物秸稈來自農場中另外的幾塊大田,原來都是田外處理。把它們作為生態肥旋耕在土壤中後,不僅減少了水分蒸發,提高了土壤肥力,還提升了葡萄品質。
在鹽鹼地上大面積種植芝麻、大豆、葵花籽等油料作物,並非是劉東梅的摸索,而是來自於省農科院專家的指導。
“從前幾年開始,我們農場成為黃三角農高區鹽鹼地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基地。一些育種專家在這裡試驗種植耐鹽鹼作物品種,推廣以種養地、種養結合的模式。目前農場面積已增長到200畝。”劉東梅希望在專家的指導下,不斷改善種植條件,把鹽鹼地特色農業品牌打出去。
在實際生産中,良種和改土相結合,系統集成現有技術優勢,已成為更多育種團隊及種植戶的選擇。
近幾年,李聖波帶領團隊在鹽鹼地上嘗試了“藥藥間作”和“糧藥間作”,如將玫瑰花、木瓜、芍藥品種(係)進行間作,帶來收益的同時,也能通過生物舉措改良土壤,讓鹽鹼地上“長出”更多可能。(大眾日報記者 趙 豐 張煥辰 楊 珂 李 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