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濟南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泉城消費提升在行動”主題系列新聞發佈會第七場,介紹開展體育消費行動的有關情況。記者在發佈會上獲悉,截至7月31日,濟南市共開展市級以上重點體育賽事數量444場,參與人次達87.1萬。
發佈會上,濟南市體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居忠介紹,今年以來,濟南市體育局堅決落實濟南市委、市政府提振消費部署,多措並舉促進體育消費,優化環境、培育場景,成效顯著。
示範創建穩步推進,産業能級提升。今年3月,濟南入選國家促進體育消費和賽事經濟試點城市,體育産業發展迎來新機遇。4月,濟南高水準承辦2025年全國體育産業工作會議,組織工作獲國家體育總局和山東省體育局高度肯定。會議配套的數字體育嘉年華、智驅體育科創産品展、産業園區推介等活動,全面展示了濟南體育高品質發展成果,有力提升了體育産業影響力,助推體育消費。
賽事經濟蓬勃發展,拉動效應顯著。截至7月31日,濟南共開展市級以上重點體育賽事數量444場,參與人次達87.1萬,賽事活動舉辦預計産生直接經濟效益4.71億元,其中賽事活動拉動消費3.32億元,間接經濟效益中産出效應10.16億元,所得效應4.24億元,稅收效應3042.29萬元,預計賽事活動對第三産業的拉動效應達7.08億元。和平精英、穿越火線等電競賽事直接經濟效益達1.1億元,帶動吃住行遊購娛消費超5200萬元,GDP貢獻1.6億元。泉賦舞莊·第二屆中國(濟南)街舞大賽吸引超3000人參賽,省外選手佔比40%,有效拉動端午假期消費。張子宇家鄉首秀——中國女籃熱身賽濟南站備受矚目,近8000名觀眾到場,72%為外地球迷,五檔門票兩天售罄,顯著帶動周邊消費。“泉在濟南 全城熱練”全民健身運動會持續營造氛圍,新年登高、冰雪嘉年華、大學生歡樂跑等活動精彩紛呈,精準賦能“泉”在濟南城市IP和海右人才戰略。歷城“村超”聯動貴州“村超”,首次代表山東出戰全國賽,濟陽馬拉松、槐蔭生態黃河半程馬拉松、平陰女子半程馬拉松、環平陰百公里騎遊大會、南山13山不間斷騎行等賽事,為區縣經濟發展注入動能。
體育消費提質擴容,融合創新深化。濟南6月啟動第三屆濟南潮流體育消費季,其中潮流體育運動會從5月持續至12月,預計超8000人參賽,輻射觀眾 10萬人次,帶動消費3000萬元以上;舉辦賽事“三進”活動24場,體育活力滲透城市各維度;深化文體商旅融合,推薦中國體育旅遊精品項目15個、中華體育文化優秀項目8個、山東戶外精品線路5條,打造濟南市“五一”精品體育旅遊線路10條、濟南市運動驛站20個;出臺《促進體育消費的行動計劃》《濟南市促進冰雪經濟發展若干措施(2025-2027年)》,開展金融助力體育消費行動;積極培育體育消費“夜經濟”,培育“泉城夜跑”“泉城夜騎”等夜間全民健身活動品牌。
活動輻射範圍擴大,場景日益豐富。濟南著力構建全域、全齡賽事體系;開展NBA薩克拉門托國王隊-加州首府青少年籃球文化交流活動;將飛盤、電競、機器人格鬥等20余項潮流體育項目嵌入商圈、景區、街區,邀請國家級選手及網紅運動員參賽,提升影響力;策劃2025濟南冰雪嘉年華,助力建設“北方冰雪旅遊目的地”;推出14個“好運山東”戶外運動驛站旗艦站和10條戶外旅遊線路,打造融合文化、旅遊、商業、娛樂的體育設施生態系統,形成體育消費閉環。
消費政策精準落地,惠民效應顯現。推動濟南市100余家體育企業納入“預付寶”平臺,加強體育類預付消費監管;落實體育惠民政策,聯動商戶推出體育健身、體育培訓、體育用品、參賽報名等滿減、折扣優惠活動;協調市場主體入駐“跟賽事去旅行”小程式,聯動吃住遊購娛消費,配合優惠禮包,變“一日參賽”為“多日駐留”。
張居忠介紹,下一步,濟南市體育局將聚焦賽事引流、雙季引領、突出重點、政策助力,高水準發展體育消費和賽事經濟。
紮實推進試點城市建設。濟南用好全國促進體育消費和賽事經濟試點城市名片,加強與金融、銀行等機構合作,合力謀劃産業發展集聚區和重點項目建設;聯合金融機構開展促消費合作,設立體育消費金融補貼,試點推廣“票根經濟”,憑賽事票享景區、酒店、商場、餐飲折扣。
重點辦好重大賽事。濟南辦好國際馬術場地障礙賽、濟南冬季暢遊泉水國際公開賽等國際賽事,2025濟南(泉城)馬拉松等國家級賽事,組織好濟南市第一屆運動會和第一屆電子競技運動會,持續辦好濟南潮流體育運動會、“泉在濟南・全城熱練”等群眾性賽事活動。
促進體旅融合。濟南用好“山泉湖河城”資源稟賦,大力發展冰雪、越野挑戰、山地自行車、城市定向賽等戶外運動;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體育旅遊精品線路和體育研學線路;積極爭創戶外運動示範基地、體育旅遊示範基地和精品項目;辦好冰雪嘉年華,擴大冰雪場地面積,試點冰雪消費一卡通,以冰雪“冷資源”帶動文體旅商發展的“熱效應”。(濟南日報·愛濟南記者 丁梅浩 盧震)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