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用心繪就民生幸福底色
2025-11-10 10:08:12來源: 大小新聞編輯: 李煒責編: 李煒

  原標題:在煙臺,遇見美好|煙臺用心繪就民生幸福底色

  2025“暖心過冬”服務機構名單正在匯總,社會救助中心“寒冬送溫暖”活動已經啟動,各社區慈善基金也正在為冬天的“微心願”名單準備著……

  氣溫越來越低,但煙臺的民生保障卻蓄積著陣陣暖意。社會救助保障網更細更密,養老服務供給更加優質可及,基層社會治理更加協同高效,老年友好之城、公益慈善之城正起勢成勢,在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下,百姓的獲得感、滿足感、安全感不斷提升,繪就出城市溫暖和諧的“幸福底色”。

  養老從“基礎保障”向“品質消費”升級

  每天中午時分,煙臺市芝罘區只楚街道楚祥社區老年活動中心院內的“芝水食堂”都很熱鬧。老人們排著隊打飯,熱乎乎的麵條、香噴噴的包子、健康營養的菜品……“只要天氣好就來這兒吃飯,不但乾淨,價格還便宜。”71歲的王大爺是食堂的常客。

煙臺用心繪就民生幸福底色

翡翠社區食堂群眾互助幫工。(資料片)

  一餐熱飯的背後是煙臺打造老年友好型社會的不斷努力,是煙臺養老服務供給不斷優化的縮影。隨著老齡化的加劇,如何滿足更多老年人對養老的個性化需求成為了提升養老服務品質的關鍵。煙臺著力打造便民利民的養老服務生態圈,創新開展安心居家、愛心助浴、順心助餐等“五心”服務,累計為9854戶安裝智慧監測設備,開展助浴服務3.7萬人次,日均提供老年助餐服務2萬多人次,提供“暖心過冬”床位1397張,實施助醫服務614人次,切切實實為老年群體帶來福利。

  為了給予老人更多的養老選擇,煙臺又創新推出了“舒心短托”“舒心周享”養老機構試住體驗活動,讓長期入住轉化率達60%。而在家庭養老方面,截至目前,煙臺市高質高效完成全國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項目,建成家庭養老床位5009張,完成率達197%。為8333名老人提供居家上門服務26.6萬次,服務時長突破30萬小時。

  一串串數字是煙臺養老事業發展的見證,也是煙臺老人晚年生活的生動寫照。目前,煙臺正全力推動養老服務從“基礎保障”向“品質消費”升級,並取得階段性成效。

  今年6月,煙臺市民政局聯合多部門出臺《煙臺市消費品以舊換新居家適老化改造補貼實施方案》,明確7大類36項補貼産品,按産品價格的30%予以補貼,每名消費者最高可享1.8萬元。後續新增廚房環境改造、智慧輔助設備等19類産品,持續豐富供給。該項目通過“先墊後補、精準直達”的方式,既減輕了老年人的家庭經濟負擔,也帶動了適老化産品市場的快速發展。政策實施以來,已吸引近百家供應商參與、提供産品上千款,深受市民歡迎,形成了“政策引導、市場響應、家庭受益”的良性循環。

  8月起,煙臺開展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發放養老服務消費補貼試點項目,以電子消費券形式精準補貼養老服務消費。補貼項目包括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老年人可根據自身需求選擇服務類型。目前,煙臺市已領取消費券3.64萬張,核銷使用2.49萬張,有效減輕了失能老年人家庭的照護負擔,推動了專業照護服務的普及與升級。

  救助體系更完善更“智慧化”

  家住黃渤海新區潮水鎮葛家莊村的郭玉芳今年66歲,患有脊髓惡性腫瘤。她未曾主動申請,救助卻主動找上了門。這是怎麼回事?

  原來,鄉鎮民政工作人員通過一個會“預警”的系統,了解到她在醫院有較大額的住院費用結算記錄,隨即主動入戶走訪了解具體情況,很快為她辦理了臨時救助。

  讓郭玉芳老人受益的,正是煙臺市社會救助綜合服務中心打造的“雲聯”智慧救助體系。這個體系就像一個24小時待命的“民生哨兵”,整合了省、市兩級“民生保障”和“補貼認證”2類11項民政應用,構建了169個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模型,時時刻刻“傾聽”著數據的“聲音”。

  不讓一位需要幫助的群眾掉隊,煙臺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精準施策、精細服務,織密扎牢社會救助兜底保障網,構建了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持續提升了困難群眾救助保障水準。

  出臺了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意見、特困人員認定細則、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意見、剛性支出困難家庭認定細則等政策,建立完善困難群眾動態監測和常態化幫扶機制,基本建成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推動保障對象從低保、特困人員向低保邊緣人員、剛性支出困難家庭延伸。

  完善保障標準動態調整機制,持續提高9類困難群體救助保障標準,較“十三五”末增幅均超過35%、最高達到96%,其中城鄉低保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月1069元、872元,分別增長35.8%、48.3%,保障水準位居山東省前列。目前,煙臺市共有低保對象6.1萬人、特困人員2.4萬人、孤困兒童2095名,享受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3.2萬人、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8.1萬人,五年來累計為困難群眾發放救助保障資金58.8億元。

  救助服務不斷提質增效,6個區市獲批山東省社會救助改革試點,創新開展社會救助集成辦、“雲助聯辦”,推動跨部門救助事項協同辦理,實現7件關聯事項“一網通辦”和3項保障待遇“靜默認證”,建立“一老一小一殘一困”監測人口主題庫,覆蓋煙臺市300多萬人口,龐大的數據庫讓救助更及時更有效。

  社區慈善“小資金”撬動“大治理”

  在向陽街道的慈善文化館,一張張寫著“微心願”的卡片粘貼在心願墻上。認領心願卡的有轄區內的愛心企業,也有不願透露姓名的愛心人士,更有來煙臺聽了一場演唱會的外地遊客……這些卡片從上墻到下墻,完成了一次愛心的傳遞,也讓慈善可感可知。

  社區是慈善活動的主場,也是服務民生的“最後一公里”。立足社區慈善基金靈活高效的特點,煙臺將其作為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的重要抓手。先後出臺《推動社區基金建設發展的指導意見》《社區基金建設指引》《助力社區基金建設實施方案》,為煙臺市社區慈善基金規範設立與發展提供指導。近年來,煙臺市民政部門積極推動慈善資源下沉,聚焦“一老一小”和困難群體需求,依託社區慈善基金廣泛開展助老、助學、助困等精準服務。

  匯聚多元資源慈善基金從無到有

  成立486支,資金規模超2600萬元,惠及群眾27.4萬人次,在幫扶困難群體、改善社區環境、優化公共服務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小基金”撬動“大治理”的效應日益顯現。

  煙臺市創新籌資機制,匯聚多元資源,不斷壯大社區慈善基金力量。積極拓寬資源募集渠道,搭建“線上+線下”立體平臺,指導社區綜合利用網絡募捐、公益集市、慈善超市、閒置空間等多種形式,廣泛動員轄區商戶、社會組織及黨員群眾捐資捐物,增強社區自我“造血”與“續血”能力。連續兩年參與騰訊公益山東數字慈善節網絡募捐活動,引導社會各界募集社區慈善基金725.5萬元,為320多個社區注入持續動力。

  通過直接資助、社區自我服務、公益創投項目等多種形式,精準回應社區最迫切、最現實的民生需求。累計實施“以夢換夢”“孝老愛心食堂”“一碗小米粥”“海默燈塔”等小微項目620個。推動社區社會組織與黨組織“社社聯動”,開展“六網守護”“動能社區”等特色慈善活動2160余次,有效提升社區凝聚力和居民幸福感。(YMG全媒體記者 賴皓陽)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