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貿區:改革苗圃繼續大膽闖

2017-01-13 16:21:30|來源:新民晚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

圖説:上海暢聯國際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的倉儲管理運用rfid射頻識別技術,能一次識別多個貨物,管理效率大大提升。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 攝

     【新民晚報·新民網】把制度創新作為核心任務,把可複製推廣作為基本要求,不搞“政策洼地”,不栽“盆景”,用培育“苗圃”的標準推進制度創新。作為探索改革開放新路徑的先行者,上海自貿區成立三年以來,區內新註冊企業4萬家,超過掛牌前20多年的總和。負面清單管理、單一窗口建設、雙自聯動等一系列制度創新的“新詞”,也都出自“苗圃”的三年澆灌。建設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準的自由貿易區,是上海自貿區建設的初衷,也是三年後繼續努力的目標。而今再起步,上海自貿區將繼續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力爭取得更多可複製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進一步彰顯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試驗田作用,讓“苗圃”枝繁葉茂。

  自貿區速度 入關全過程3小時40分

  清晨6:30,運載著一批新款服裝的CK216航班在浦東機場緩緩降落,卸貨後中遠物流的地面代理迅速開始理貨並確認海關艙單。7:02,中遠物流向海關提出了先進區後報關申請,3分鐘後企業收到海關審核放行回執。7:19,第一車貨物進入自貿區海關卡口併入庫理貨。8:28,向海關做進境申報,12分鐘後收到海關放行回執,開始打包裝車。9:53,企業申請貨物出區,2分鐘後收到海關回執車輛出庫。10:10,貨物順利通關出區進入國內。

  3小時40分完成貨物入關全流程,這是上海自貿區空運物流運作的新速度。

  “經濟下行壓力大,但我們連續三年達到兩位數增長,得益於海關和國檢的30多條開放政策。”上海暢聯國際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徐峰告訴記者,這兩年以進口食品為主的消費品增長迅速,但食品保質期有限,如果按照過去的通關速度,食品貨架期可能只有幾十天。通過分送集報、先進區後報關、邊檢邊放、按艙單申報等新政,報檢人員甚至只需要坐在辦公室裏就可通過系統進行申報,24小時可申報以及系統自動審批,大大壓縮了通關速度。

  在上海億通公司,大螢幕上閃爍的各種數據就是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的實時信息。對接22個部門,服務15萬家企業,支撐全國28%進出口貿易量和上海3600萬集裝箱吞吐量,去年11月2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評價上海單一窗口建設“為促進我國進出口貿易打造了新亮點”。從以往相互獨立的“煙囪式”的申報監管系統和窗口現場業務,到如今企業通過單一窗口一次性提交審報、“一站式”辦理,信息孤島打破了,系統堵點消除了,船舶申報時間從2天壓縮到2小時,船舶離港辦理系統由於實現電子聯網核放,甚至將辦理時間從一天縮短到了以秒計。

  “對於企業來説,我們希望‘快一點’‘更快一點’,因為時間就是金錢。”2015年蔡思中國的總部大樓落戶上海自貿區,更預備將亞太區配送中心放在自貿區,看中的就是“自貿區速度”。

  上海自貿區貿易便利化成果顯著。據第三方評估,試點企業物流倉儲成本下降50%以上,業務量上升40%。目前,世界貿易組織《貿易便利化協定》的40項條款中,38項已在上海自貿區實施。上海自貿區已經確立符合國際高標準貿易便利化規則的貿易監管制度,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口岸監管服務模式。

  “互聯網+監管” 信息“走出去”也“請進來”

  2016年11月21日,李克強總理在浦東新區事中事後綜合監管平臺上對高風險食品企業全項徹查下達了“雙隨機”檢查指令,隨機抽取了20多戶企業,隨機選派了執法檢查人員。當天下午,執法檢查人員就完成了7大類23個項目的檢查。

  去年6月底在全市率先上線的浦東新區事中事後綜合監管平臺,用“互聯網+”的手段,實現了區內監管部門的信息互聯互享和業務聯動。監管信息“走出去”,方便公眾知情監督,也把社會組織和第三方機構掌握的監管信息“請進來”,推進社會力量參與監管。

  “政府體制改革後,效率大大提升,2015年全局檢查食品企業6.7萬戶次,同比上升21.56%;檢查藥品零售企業、化粧品企業、醫療器械經營企業戶次分別是改革前的3-6倍,特種設備的監察員現場檢查數是改革前的13.8倍,食藥、質監等案件查處數為改革前的2倍多。”浦東新區市場監管局黨委委員張建華説,主要監管數據的明顯提升,顯示了綜合執法體制的優勢,以及信息化監管平臺的實效。

  此外,浦東新區事中事後綜合監管平臺還將信用信息和信用記錄嵌入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各個領域,讓失信主體“一處違法、處處受限”。“平臺納入了近130個核查事項,每個部門都會通過平臺進行核查,將信用信息作為重要考量依據,在扶持鼓勵中一票否決。”

  浦東新區市場監管局的成立和事中事後綜合監管平臺的建設,既是政府體制改革的新突破,也是準入後全過程監管體系的新做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普華永道等第三方評估機構認為,上海自貿區創新政府管理經濟方式,實現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型,政策服務體系已經覆蓋企業生命週期的各個階段,改革溢出效應不斷顯現。

  對外開放 探索金融服務業負面清單

  本週二,上海自貿區第七批金融創新案例發佈,80個案例涵蓋自由貿易賬戶使用、企業跨境投融資匯兌便利、利率市場化改革等多方面,從“金改51條”到“金改40條”,以資本項目可兌換和金融服務業開放為主要內容的金融創新制度框架已經在上海自貿區內基本形成。

  市金融辦副主任李軍説,上海自貿區創設自由貿易賬戶系統,按照資本項目可兌換、利率全面市場化、金融市場開放、人民幣國際化等核心領域金融改革的制度安排和操作路徑,已經基本形成宏觀審慎和風險可控的金融監管體系,金融資源市場化配置能力顯著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各要素基本建成。

  截至去年年底,自貿區內累計開立自由貿易賬戶6萬多個,業務涉及110個國家和地區、2.7萬家境內外企業。一批面向國際的金融資産交易平臺建設完成,實施證券“滬港通”,推出黃金“國際版”和“上海金”人民幣集中定價機制,成立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中歐國際交易所、上海保險交易所、上海票據交易所、中國信託登記公司、場外市場外匯期權交易中央對手清算服務等。

  數據顯示,借助自貿區的優勢,2015年,浦東新區實現金融業增加值2055.89億元,同比增長24.9%;浦東新區金融增加值佔全市的比重達50.7%,佔新區生産總值的26%。2016年上半年,浦東金融業生産總值達1179.9億元,佔新區生産總值的29%,佔全市金融業生産總值的49.1%,對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9.5%。

  未來四年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決勝階段,自貿區金改如何助力?開放和創新是不變的基調。市金融辦表示,將以資本項目可兌換為核心,進一步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步伐,使境內外企業和個人能更加靈活地使用人民幣。同時以金融市場體系建設為重點,支持在滬金融市場開展國際金融交易業務,進一步提高輻射力和全球影響力。要以金融服務業負面清單為抓手,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準,吸引外資金融機構將區域性乃至全球性總部設在上海。(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