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名中年婦女被“夾”在公交車和站臺屏蔽門中間。
2月1日起,上海延安路中運量公交71路載客試運營。幾天來,從首日的“大排長隊擠不上去”,到工作日“人明顯減少”,不少申城市民都嘗鮮體驗了一次這全新的公交乘車模式。本報記者在“12345”市民服務熱線看到,這兩天,有關中運量公交也成了市民來電的熱點。不少市民在盛讚乘車體驗的同時,也對中運量公交運營中暴露出的一些問題,提出不少改進的意見和建議。
“標識指引”亟待完善
與傳統的公交乘坐方式不同,乘坐71路,乘客須通過天橋、人行道行至馬路中間的半封閉候車站,再從車輛左側上下客。據記者觀察,對於這種全新的乘車方式,不少市民不習慣,而公交線路沿途也缺少相應的標識指引系統。
在江蘇路武夷路路口,記者目睹驚險一刻:一名中年婦女從路口北側走上人行橫道線,徑直左拐走上了71路公交專用道,隨後站到了半封閉站臺的屏蔽門外側。此時,一輛71路區間車快速駛入車站,眼看著她被“夾”在了公交車和站臺屏蔽門中間,非常危險。上車後,司機和售票員均責怪她這樣太危險了,她卻振振有詞:“看了半天都沒明白怎麼乘車,我以為和普通的公交站一樣,可以直接走上站臺,沒想到有屏蔽門隔著……”
事實上,有“怎麼去馬路中間的車站”這樣疑問的乘客不在少數。市民建議,應儘快完善站點附近天橋、人行道上的引導標牌,可以類似于地鐵一樣將箭頭等指引標識印刷在地上,指引市民安全抵達站臺乘車。
另一方面,站臺內的標識系統也同樣需要完善。記者現場看到,由於車站較長,每個站均有前後兩組公交車停靠點。乘客在候車時,往往並不刻意選擇其中一個停靠點;但據記者留意,車輛進站時,大多數車輛會默認停靠前進方向前側的一個停靠點,這就導致站在後側停靠點的乘客不得不連忙奔向前去。市民建議站臺的兩個停靠點應該有“主”“次”之分,或者全線車和區間車分別使用不同的停靠點,加以區分。同時,由於全程車為前、後門上車,中門下車;區間車為前門上車,後門下車。因而,站臺屏蔽門上標識了上下客區域,但標識不夠明顯,候車人一多,很難留意到那幾個小字。建議在地面醒目位置也劃分出上下客區域。
“信號優先”有名無實
在“12345”市民服務熱線,市民對中運量公交71路熱議最多的,便是71路開得有些慢。在首日試運營時,有媒體統計過,“全程17.5公里,平均卻需要75分鐘”。昨天,記者也體驗了一把中運量公交的速度。記者從江蘇路站上車,一直坐到終點站申昆路,中間14個站,共耗時41分鐘;返程時從申昆路坐至茂名北路,19個站耗時52分鐘。算下來,全程的耗時已略少於首日試運營的情況。
不過,對於這樣的通行效率,有乘客坦言,這和想像中的“首條專道行駛、信號優先的快速公交線路”還是有些距離。亦有乘客委婉地表示,專門騰出一根道出來,卻同樣也開不快,這划算嗎?
由於“專道行駛”,其他車道的暢通與否對71路公交專用道幾乎沒什麼影響。因而,影響行駛時間的主要因素便是延安路數量眾多的紅綠燈的等待時間。此前曾有媒體報道稱,中運量公交將實行信號相對優先原則,具體而言,即“當延安路中運量公交車離前方路口還有大約8秒的路程時,若此時信號燈即將變為紅燈,那麼將保證中運量車通行。此時,同向的社會車輛也將實行綠燈通行。”但據記者在多個路口觀察,這一優先似乎並未得到體現。在車上,乘客們也普遍有體會:“信號優先”似乎有名無實。
記者就此詢問了多名71路公交車司機,有司機稱信號燈並未“優待”中運量,和平時沒有區別;也有司機稱,信號優先系統確實有,但並未“上線”。
線路調整需進一步優化
據介紹,為配合延安路中運量公交71路載客試運行,進一步優化線網佈局,方便市民出行,有關部門已將11條公交線路進行調整,影響到長寧、閔行等部分區域市民的出行。市民們希望,路線撤銷、縮減以後,應對剩餘的線路站點走向進行優化,盡可能地方便市民出行。
閔行區航新路205號市民李女士説,中運量公交開通前,她一直是乘坐小區門口航新路上的925路公交車到華山醫院就醫。925路撤銷後,她只能改乘519路公交到航東路站,再換乘中運量公交71路,但是,換乘需要步行15分鐘。她建議調整519路公交線路與中運量71路加以銜接,方便市民出行。
長寧區安順路安東、紡大等小區居民建議,中運量71路開通後,安順路附近的709路、748路都縮線了,而一直以來,這些公交線路是附近居民乘坐以便換乘軌交3/4號線延安西路站最方便的途徑。縮線後,從小區至延安西路站這1公里多的路程,成了公交覆蓋的空白。希望公交運營方能夠調整附近的公交線路,補上這段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