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説明:綠波廊酒樓外觀。
圖片説明:拎包酥。
圖片説明:桂花拉糕。
圖片説明:上海老飯店外觀。
圖片説明:蝦籽大烏參。
圖片説明:迷你扣三絲。
“我們這個本事一定要多練,不練,功夫出不來。”《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中,本幫菜泰斗李伯榮道出了一位本幫菜大廚的基本素養,也道出了一位文化傳承者的根基。幾十萬次的翻炒、細如髮絲的刀工等都是成就傳統中華美食的源泉。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不易,美食卻因其無可替代的全民性,成為傳承傳統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絕佳舞臺。上海這些貫穿了幾代人成長的老字號,正用源源不斷的創造力傳承、發展著中國人寶貴的“食文化”,以及由“吃”衍生出的磅薄歷史。
綠波廊的“三顆心”
“聞香留步九曲橋,知味停車綠波廊。”説起綠波廊,在上海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眉毛酥、葫蘆酥、棗泥酥、桂花拉糕、松鼠桂魚、蟹粉菜心,哪怕只是聽聞這些菜點的名字,資深老饕們也能“腦補”出滿滿一桌綠波廊招牌菜。
綠波廊原址是明嘉靖年間潘氏豫園的西樓閣軒廳,1979年改名綠波廊餐廳,1991年擴建為酒樓。三十餘年的歷史不算長,但綠波廊至今已先後接待了60余批中外元首和政要。在豫園這片上海歷史文脈的重要發祥地,綠波廊早已不是一塊普通招牌,幾代“綠波廊人”正用堅守和創新,造就中國餐飲業一段傳奇。
冷卻8小時的匠心
1998年,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攜夫人希拉裏和女兒切爾西訪華,上海是他們此行的第三站,已經接待過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英國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的綠波廊正是其中一處用餐點。
一開始用餐都頗為順利。克林頓自己“爆料”,此番訪華前早已苦練多時筷子的使用技巧。然而,一道桂花拉糕的出現卻難住了他,試了三副筷子才成功夾住了軟糯白嫩的糕點。但更令克林頓意想不到的是,這看似黏糊糊、軟趴趴的拉糕,進入口中咀嚼時卻完全不粘牙,細細品嘗後更是齒頰留有淡淡桂花香,頗為爽口。
“眾人皆知,綠波廊的招牌點心是以眉毛酥為首的各種酥類,但事實上,桂花拉糕也是綠波廊極具代表性的一道名點。”上海綠波廊酒樓副總經理王時佳這樣評價菜品和點心的差異:菜品重搭配,點心重工藝,造型來點睛。
以桂花拉糕為例,綠波廊的研發團隊“首席技師工作室”嚴選了七、八種糯米粉和四、五種糖桂花,才最終決定桂花拉糕的兩款主要原料。糖、水、糖桂花和糯米粉的配比是秘方,但拉糕蒸好後如何食用,卻是綠波廊樂意公開的奧秘。
“蒸好趁熱吃,完全達不到預想中的口感和造型;放冰箱冷卻,造型能保證,口感卻差了一口氣。”王時佳説,研發團隊在嘗試了熱食、溫食後,最終發現,原來這款點心要冷吃才能達到“滑軟油潤、軟糯甘飴,甜而不膩、清香襲人”的境界。那麼,究竟要冷卻多久?“大家從一個小時開始嘗試,試到第八個小時,終於對味了。”
於是,現在人們品嘗的每一塊“粘盤子、粘筷子、不粘牙”的桂花拉糕,都是綠波廊的師傅們在數百種嘗試之後,誕生的配比與時間的完美組合。
元首夫人集體“光碟”的點心
2014年亞信峰會在上海舉行,綠波廊接到了為元首夫人們設計製作點心的任務。雖然見慣了大場面,但綠波廊的師傅們依舊兢兢業業。在總經理陸亞明的帶領下,研發團隊對各位元首夫人所在國的習俗,以及女性的口味偏好進行了細緻研究,確定了在葫蘆酥、長壽桃、順風葉、迷你粽等四種上海傳統點心的基礎上進行改良的“夫人套點”。
為何是這四種點心?王時佳揭開了謎底。原來,迷你粽外環繞的13根棉線,正好與“福”字的13個筆畫相呼應,葫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了吉祥如意,長壽桃毫無疑問代表了福壽安康,而順風葉則寓意元首夫人們的上海之行順利圓滿。
“結果出乎意料,在場所有元首夫人都吃完了每一道點心,‘光碟’!”王時佳説,做餐飲這行大家都有個職業病,菜端上桌,就會悄悄觀察食客們的反應。“吃光,就是最大的肯定。”
知名度已經與綠波廊當家點心“眉毛酥”比肩的“拎包酥”,來頭也頗有趣味。十餘年前,巴黎老佛爺百貨的幾位工作人員到綠波廊用餐,席間他們詢問,能否在中式點心里加入百貨公司的元素。這令人醍醐灌頂的一問,讓綠波廊的師傅們再次找到了創新的樂趣。
一次逛街途中,陸亞明看到櫥窗裏展示的拎包,頓時想到,為何不將牛皮包做成酥皮包?於是,經過三個月的潛心研發,“首席技師工作室”的師傅們將酥層配皮搭配摺紙工藝,製作完成了拎包酥的雛形,“拎包”的褐色手柄用可可粉和麵粉製成,包面是油酥面,兩側以白芝麻點綴,內餡有蟹粉和椒鹽腰果兩種口味供食客選擇。
如今,售價38元一套的“夫人套點”和單價基本都在30元以內的特色點心,讓普通消費者也能品嘗到元首政要們的“同款”。王時佳説,將“VIP菜肴”面向大眾而非養在深閨,一直是綠波廊不懈努力的方向。“只要操作簡便、易於培訓的點心,能市場化的就一定推廣到市場,口味絕不打折。”
創新不忘本的初心
今年是陸亞明在綠波廊工作的第33年。從一個年輕的面點技師,到如今的“上海工匠”,陸亞明30多年來從未離開過面點桌半步,至今都堅持上一線工作。其一是對事業的熱愛,其二是對“綠波廊”這塊招牌沉甸甸的責任和使命。
潛心研究中式面點創新的他,開發了山楂抹茶酥、紅酒楊梅果、蟹粉竹筒酥、玫瑰山藥印糕等20餘款創新點心。在傳統蟹粉小籠包的基礎上,他帶領團隊研發出了麻辣小籠、瑤柱小籠、翡翠松茸小籠等多種口味,滿足天南海北食客們的喜好。此外,他還受到水産學啟發,在熬製豬油時放入大閘蟹一同烹制,熬出的豬油因此香氣四溢,腥味驟減,普通的食材因此成為上等佳品。
上海豫園旅遊商城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吳仲慶將“銳意進取、不斷創新”作為運營豫園商圈的宗旨之一。作為商圈的“顏值擔當”和“味覺擔當”,綠波廊也在一次次創新中,承擔起維護上海傳統美食勃勃生機的重任。
既要應對餐飲業風起雲湧的變化,又要保留好傳統飲食文化的根基,把老字號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於是綠波廊在隊伍建設上下足了功夫。首席技師工作室成立後,陸亞明帶領綠波廊引入了專業化的培訓和考核機制,綠波廊穩定的口碑和社會評價,正是源自這一“傳幫帶”的隊伍生態鏈。
不止菜點製作精益求精,綠波廊還是上海最早打出服務牌的餐飲品牌。早在上世紀90年代,綠波廊酒樓就推出了首席服務員制,為的就是樹立企業榜樣。“飯桌上如果出現左撇子的客人,我們的服務員會立刻調整擺盤位置。”王時佳説,多年來綠波廊一直秉承服務和菜點技藝同樣重要、相輔相成的理念,每一次重要接待都是一次積累,為綠波廊這塊老字號留下一串故事,回饋老百姓又一個不一樣的美食體驗。
老飯店的傳奇新味
八寶鴨、油爆蝦、草頭圈子、扣三絲、紅燒河鰻、清炒蟹粉、目魚大烤、蝦籽大烏參、松鼠大黃魚……若想在同一家飯店一次性吃到上述所有經典本幫菜,上海老飯店是不二之選。
創建於1875年,上海老飯店現坐落于豫園商圈,福佑路、近舊校場路上。作為上海本幫菜的重要發源地,上海老飯店一直秉承本幫菜精華,雖濃油赤醬,卻鹹淡適中。2015年,上海老飯店“本幫菜肴傳統烹飪技藝”正式獲頒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近年來,隨著老百姓飲食習慣的改變,老飯店在傳統本幫菜的烹制基礎上,還引入了中餐西吃、健康飲食等新概念。今年春節,老飯店一口氣接待了5位百歲以上老人。
“來老飯店吃飯,100歲都不算年長。”擁躉橫跨1歲至100歲,上海老飯店保持常青的奧妙是什麼?
迷你扣三絲手工切出1999根真味
“學徒進來就要練習切絲,切不好不能在老飯店留下去的。”上海老飯店總經理葉君説。
扣三絲是上海本幫菜的代表。與濃油赤醬的其他本幫菜“兄弟姐妹”們不同,扣三絲起源於淮揚菜,主要食材有豬肉、雞胸脯肉、冬筍、香菇和火腿,選料講究、刀工精細、整齊精緻是扣三絲最大的特點,湯汁澄清、口味鮮美是其令人唇齒留香的奧秘。
因此,在上海老飯店,“切絲”就成了每一位廚房新學徒的必修課。一份供一桌約5至10人食用的常規版扣三絲,包含了共計999根火腿絲、冬筍絲、豆腐幹絲、雞肉絲。而在老飯店的菜單上,還有一道每天僅限量售賣20份的“迷你扣三絲”。更出人意料的是,這樣一盅嬰兒拳頭大小的迷你版扣三絲,竟然包含了1999根食材,皆為手工切絲。
“普通版的扣三絲老飯店每個師傅都會做,迷你扣三絲至少有3人會做,師傅都很年輕。”葉君告訴記者,目前飯店上灶臺的廚師平均年齡不到38歲,年紀最小的是“90後”,最年長的也不過40多歲。飯店第六代本幫菜製作技藝傳承人羅玉麟年僅37歲,已經掌握了本幫菜的所有製作技藝。
葉君説,本幫菜與中國其他菜係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手勢”。上海人對精緻的追求體現在刀工,對實惠的堅持體現在用料,對生活的講究體現在火候和翻炒的俯仰之間,每一步都張弛有度,正是本幫菜匠心獨具的真味所在。
蝦籽大烏參純正原味裏的創新
本幫菜最早起源於上海浦東三林,後傳入上海老城廂。而最早將本幫菜發揚光大的,就是坐落在老城隍廟地區的上海老飯店。在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中,上海老飯店就作為本幫菜館的代表,向世人展示了這門國家級非遺在當今社會餐桌上的凝結與傳承。
本幫菜擺盤大多簡潔明瞭,但這絕不意味著,烹制好本幫菜會是樁易事。蝦籽大烏參,就是其中一道聽起來有難度、實際製作起來更是耗費心血的代表。葉君介紹,一道上好的蝦籽大烏參,首先要選取一根150克至200克重的幹烏參,從入水發透至烹煮上桌,至少需要一週。至於點睛之筆的蝦籽,一般都要選取6月至8月間的幹河蝦籽,入鍋時,要均勻地撒在烏參上,爾後用小火煨至出鍋,最後淋上滷汁。
葉君説,隨著老百姓生活水準的提高,大家的飲食習慣也發生了明顯改變,這一點,餐飲業的感受尤其明顯。“以前人們覺得吃大烏參是身份的象徵,因為價格比較高,但現在大家更認可的是烏參低脂肪、高蛋白、不含膽固醇等健康價值。”身處上海地標之一的豫園商圈,老飯店還要照顧世界各地不同食客的口味。以蝦籽大烏參為例,怕腥味的客人可以選擇京蔥肉末代替蝦籽,好吃麵食的客人可以搭配伊麵、寬面或米飯伴著烏參吃。
事實上,雖然店名中有個“老”字,上海老飯店卻從未停止推陳出新的腳步。另一道招牌菜迷你扣三絲,在擺盤上採用了中餐西吃的方式,一人一盅的扣三絲高懸于圓圓的燭臺,底盤上佐著一塊金黃香脆的迷你粢飯糕,旁邊配著的迷你紫砂壺中,則是淋在扣三絲上的湯汁。食客們可以像喝茶一般,將湯汁澆注在瀰漫著鮮美香氣的“三絲”上,既品嘗了原汁原味的菜肴,也體驗到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
上海老飯店的創新還不止於此。上海人的家常菜八寶辣醬,在老飯店可以提供加辣、夾餅等多種吃法;老飯店的招牌菜八寶鴨個頭不小,於是飯店就把鴨肉包糯米的傳統做法反其道行之,做成外糯米內鴨肉的糯米粽;上海迪士尼開園後,老飯店還自創迪士尼套餐,專為帶著孩子舉家出遊的外地遊客定制菜單。
“吃完飯記得去大眾點評給我們評價”是葉君對客人説過無數次的話。對她來説,消費者的反饋永遠在第一位。老飯店不斷創新的動力,也正來源於用餐完畢後,食客們一張張滿足的臉。
迷你粢飯糕秘方延續本幫菜傳奇
“迷你扣三絲”旁的“迷你粢飯糕”,有時會被人忽略。但只要嘗一口,味覺再麻木的人也能吃出和路邊早餐店截然不同的鮮味。如果是上海早點的愛好者,嘗過之後,一定會對這塊低調的“配菜”,露出會心一笑。
“裏面加了火腿絲、乾貝絲,提前一夜拌好米飯和佐料入味,第二天只要客人點單,就立即切塊下鍋,炸至色澤金黃濃郁後出鍋。”“那乾貝絲、火腿絲和米飯的比例呢?”“這個就是秘方啦。”葉君説,即便是一道再普通的菜,在選料、配比和烹制方法上都有各自的奧秘:扣三絲中筍絲、火腿和雞絲的比例百年來不曾改變;招牌菜“青魚禿肺”過去100年中都堅持在30條青魚中選取魚肺,才有這道比鵝肝更鮮美的傳奇菜肴。
葉君説,過去廚師放料都靠經驗,現在每道菜都制定了清晰的用量標準和操作流程,保證每道菜都是最純正的味道。2016年5月,上海老飯店推出了全新菜單,菜色還是那些招牌名菜,但每道菜旁都附有簡單説明,告知顧客這道菜的口感、用料和營養價值。特別的是,菜單封面的造型是老上海石庫門,一把倣真的銅鎖讓人在打開菜單時,猶如叩開一段綿延百年的上海傳奇。
老飯店在人才隊伍培訓時,首先強調老字號講究“用料實在、對得起價位”的宗旨,確保飯店擺上餐桌的一飯一蔬都是紮實的好味道。目前,上海老飯店的一線廚師有70余人,其中約7成是上海人。葉君説,老上海人帶著新上海人燒本幫菜,是一份特別的“傳幫帶”,也是“老字號”新生命的有機延續。
傳承文化的還有“生活細節”
淮海中路東段最近頗為熱鬧。2月下旬,知名時尚品牌“維多利亞的秘密”在力寶廣場正式開業,黃浦的商業版圖自此又多了一位重量級“外國友人”加入。潮流品牌不斷空降黃浦各大商圈,潮流美食也毫無例外。隨著來福士、K11等商場內的“網紅”美食以及淮海路、新天地的限量版咖啡館悉數登場,可以説,在黃浦,只有人們想不到的美食,沒有人們找不到的店家。
其實早在百年前,黃浦就是各類本土美食的發源地。從綠波廊的茶點,到上海老飯店的本幫菜,再到光明邨的小餛飩、鮮肉月餅,在豫園老城廂、淮海路商圈和南京路步行街周邊,蘊藏著無數的老字號美食。每一家都有故事,每一家都是上海歷史的見證者,也是上海傳統飲食文化的傳承者。
今天,伴隨全球餐飲業的深度融合,各地美食和創意菜等新概念不斷刺激著老百姓的味蕾,處在上海核心區域的黃浦正是各大餐飲品牌征戰的焦點之地。早在2014年,黃浦區就在淮海中路商業街新一輪規劃中明確,要讓更多有歷史、有文化、有故事的經典品牌回歸市中心商圈。
於是,今天當人們從南北高架向西沿淮海中路一路前行,哈爾濱食品廠、老大昌、光明邨等老一輩上海人耳熟能詳的店舖依次敞開大門,等候一位位尋找“上海靈魂美食”的饕客光臨。與南京東路步行街僅隔著兩條馬路的福州路上,老半齋、王寶和、老正興、杏花樓一溜排開,沒走幾步就能吃到上海最正宗的條頭糕,或是一碗樸實無華卻鮮美至極的辣肉面。
杏花樓、新雅的廣式月餅,王寶和的蟹粉小籠,老正興的草頭圈子,口味純正的傳統美食讓老上海人欣慰:黃浦還是那個孕育了最多老字號的黃浦,味道也還是幾十年前,最正宗的本幫味道。對於年輕的新上海人,老字號不斷推陳出新的産品適應了大家來自天南海北的口味,卻又能讓人品嘗出本幫菜與眾不同的氣韻。
舉個例子,鹹蛋黃和豆瓣是兩樣上海人餐桌上的常見食材,卻風馬牛不相及。上海老飯店卻將二者打成泥,爾後鑲嵌到一起,製成鮮亮又雅致的鹹蛋黃豆瓣酥。獨特的口感、時髦的立方體造型以及健康的搭配,讓這道菜成為來店年輕客人“翻牌”最多的菜品。
上述案例在黃浦的老字號中不勝枚舉。守護著“上海原味”的老字號們,紛紛把創新看作延續品牌精神的不二之選。正如我國國寶級烹飪大師、已故的上海老飯店本幫菜泰斗李伯榮曾經所言,傳承中國文化的不止唐詩宋詞、京劇崑曲,還有生活的每一個細節。
老字號是文化的傳承者,也是歷史和文明的書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