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層次與學府不甚相符 高校雕塑何時“加分”

2017-03-08 15:52:04|來源:新民晚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

圖説:位於華師大校園的孟憲承像 王曜供圖

  隨著《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實施,社會對持續建設公共文化的決心更加凸顯,作為公共文化輸出的一環——校園雕塑的建設同樣引人關注。近二十年來,上海高校校園雕塑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但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數量與水準在整體上還存在著很大的提升空間。

【文化大文字】作品層次與學府不甚相符 高校雕塑何時“加分”

圖説:復旦大學的驢背詩思雕塑是著名雕塑大師袁曉岑的作品 新民晚報記者 胡曉芒 攝

  校園雕塑的瓶頸

  記者走訪後發現,目前上海多所高校的雕塑,有些是大型的紀念性雕塑,中小型裝飾性雕塑和具象雕塑也較常見。在復旦大學上海視覺學院教授丁乙看來,西方校園中往往留存有各歷史時期的雕塑,品類豐富,藝術性強,“國內高校雕塑的題材偏愛古代名人、學校名人等雕像,較為傳統,很少關注當下的生活與社會變遷”。華東師範大學美術系副教授王曜説:“通過這些人物雕塑,學生的確能受到一般意義上的正面影響。但通過雕塑語言體現精神層面更深刻、更本質的內涵,挖掘並還原這些人物的魂魄則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了,而這個‘層次’也是大學高度的具體呈現。”

【文化大文字】作品層次與學府不甚相符 高校雕塑何時“加分”

圖説:位於同濟大學校園裏的哥倫布之謎系列雕塑之一 新民晚報記者 胡曉芒 攝

  此外,部分雕塑重復使用固定符號也使作品具有同質性。“一些雕塑常用馬、鷹或小苗等展現奮進、騰飛的意象,導致有些作品並未進入藝術層面。”丁乙指出,這些積極的意象其實完全能夠用雕塑的藝術語言來表達,但前提是它必須成為一件藝術品。

  尋找改變的方法

  在復旦、同濟、華師大、財大校園中,當被問及最喜歡母校的哪個雕塑時,學生們往往會茫然,較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校園裏有些什麼雕塑?”“哪有?”同濟設計創意學院的一位大三男生説:“很多雕塑跟不上時代的節拍,與我們有距離。”華師大一位研究生的困惑似乎能代表很多學子的心聲:“不知該從哪個角度去解讀作品,最好在作品前有些説明文字。”

【文化大文字】作品層次與學府不甚相符 高校雕塑何時“加分”

圖説:位於上海財經大學校園裏的馬寅初像 王曜供圖

  王曜分析説,一些抽象雕塑學生不能接受或不能被其打動,主要是對抽象藝術的了解還不夠,“現代美術在西方已發展了一百年,儘管如此,很多西方人也不一定完全懂抽象作品,但他們至少已見怪不怪了。”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係教授隋建國表示:“一個雕塑該不該進校園,放在哪兒,得由三方來決定:藝術家、校方和學生。學校可就此徵詢學生的意見。”他認為,在此過程中,學生將完成自我教育,了解設計者的意圖、雕塑背後的意義,甚至提出更好的建議。“公開討論也能讓藝術家不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了解公眾需要什麼。”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認為,公共藝術作品都應貼近群眾,體現高雅,關鍵是找到最佳的結合點。(本報記者 肖茜穎)

圖片默認標題

圖説:上海交通大學的飲水思源碑落成于1933年4月2日 網絡圖

  相關連結:那些獲得好評的高校雕塑

  復旦大學:驢背詩思

  著名雕塑大師袁曉岑的作品,捐贈方送給哲學學院作為學校哲學系建係五十週年的賀禮。正如唐代鄭啟所説:“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背上”,又如錢鐘書先生所説:“驢子仿佛是詩人特有的坐騎。”

  上海交通大學:飲水思源碑

  碑落成于1933年4月2日建校37週年之際,由1930屆116名畢業生捐贈助建。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鑄鐵校徽、塔頂部線腳、碑身及碑文、塔底座及臺階、水池和附近景觀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修復,一直完好保留至今。 

圖片默認標題

圖説:“木鐸金聲一百年”是北師大的標誌性雕塑 網絡圖

  北京師範大學:木鐸金聲

  作為北師大的標誌性雕塑,矗立在京師廣場西面的“木鐸金聲一百年”,是在2002年9月6日師大百年校慶時隆重揭幕的。這座高12米、用紫銅精心打造的紀念碑,由校友捐贈,著名雕塑設計大師陳簫汀藝術加工,正面的“師大”兩字傳為錢玄同先生所書,背面“木鐸金聲一百年”則出自師大教授、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之手。

【文化大文字】作品層次與學府不甚相符 高校雕塑何時“加分”

圖説:雕塑家程連仲先生創作的孺子牛雕塑坐落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網絡圖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孺子牛雕塑

  1983年春天,恢復高考後的中國科大第一屆畢業生即將告別母校,集體為母校捐贈一座雕塑。

  學生會的同學找到雕塑家程連仲先生,共同確定了“牛”的題材,據説原因之一就是1978級科大學子屬牛的人很多。其實,當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的口號深入人心,大家很自然地想到科技推動世界進步這一主題。而于當年9月最終落成的“孺子牛”雕塑,在寬厚的基座上,兩頭初生牛犢肩峰突出、低首蹬足、相向奮蹄,用犄角、闊背奮力推動地球,非常形象地表現了這一主題。

【文化大文字】作品層次與學府不甚相符 高校雕塑何時“加分”

圖説:哥倫比亞大學校園的Alma Mater雕塑是雅典娜女神的化身 網絡圖

  斯坦福大學:羅丹雕塑群像

  按慣例,雕塑作品中一套模子可以限量澆鑄出多件同樣的作品,這些都視為原作。斯坦福大學的羅丹作品《思想者》《吻》《地獄之門》就是這類複製品。《地獄之門》題材取自但丁的《神曲》。羅丹用了37年創作,到1917年逝世時還未完成。

  哥倫比亞大學:“Alma Mater”

  統帥哥倫比亞大學校園的是Alma Mater是雅典娜女神的化身。有傳説每個班級第一個從這座雕塑中發現一隻隱藏的貓頭鷹的學生將致畢業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