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食物青糰如何圈住年輕人的心

2017-04-05 15:18:31|來源:文匯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品牌商家文】傳統食物青糰如何圈住年輕人的心

在新雅粵菜館後廚,裹好的青糰放上灶臺,蒸15分鐘後就能出爐。 記者葉辰亮攝

  清明節前每天上午10點,南京東路新雅食品店,即使下著雨,一長溜的隊伍仍然從店門口排開,蜿蜒近50米。隊伍中有老人也有年輕人,都奔著同一個目的———嘗一口腌篤鮮青糰。

  幾天前,這只腌篤鮮青糰還拿到了一個金獎,在上海市餐飲烹調協會舉辦的“2017青糰評選”中,它從60多只青糰中脫穎而出,成為4個金獎中的一員,也是今年唯一的新品。

  從推出到爆紅,只花了半個月時間,腌篤鮮青糰為何會爆紅?新雅食品行政總廚黃任康認為,創新只是一部分,如果沒有多年來對傳統青糰精益求精的匠心沉澱,沒有對於傳統製作每一道工序的嚴格把控,不會有今天的“網紅”青糰。

  “網紅”青糰靠臺面下的功夫

  新雅食品店全透明的後廚裏,十個師傅一大早就忙開了:從揉好的麵糰上揪下一小團,攤平後再放進一勺腌篤鮮肉餡,手指揉捏幾下,青糰就“神奇”地合上了口。包好的“腌篤鮮青糰”肚圓頭尖,被一個個整齊地排列在蒸籠裏,待蒸上15分鐘,青糰變得翠綠剔透,又被薄薄地刷上一層油,就可以出爐了。

  臺面上,青糰的製作過程半個小時就能搞定,但是臺面下的功夫可就深了。負責産品研發的黃任康透露,青糰的皮子是幾十年傳下來的傳統工藝,用糯米粉調入艾草汁手工揉制而成,確保皮子不會粘住,“最有技術含量的是腌篤鮮肉餡,腌篤鮮是傳統上海菜,作為餡料不能直接拿來使用,用料、配比、口味都需要調整,我們團隊整整花了兩個星期,才調配出現在的餡料。”

  去年中秋,新雅食品創新推出“腌篤鮮月餅”,銷售火爆。黃任康告訴記者,今年春節開始,他就琢磨著試試腌篤鮮青糰,用新鮮春筍替換之前腌篤鮮月餅使用的秋筍。經過反復研發,黃任康發現,青糰與腌篤鮮的“配合度”竟然更高,“月餅的酥皮會吸收湯汁,而青糰的糯米皮則會盛住湯汁,一咬一汪湯汁。”

  3月上旬,腌篤鮮青糰面世,起初的銷量每天只有2000個,不到10天,銷量已經達到每天1.5萬個,成了“第一‘網紅’青糰”。清明小長假期間,銷量繼續上升。

  在細分市場做到極致

  青糰這種民俗食品以往只有一種口味——豆沙,一賣就是20多年。這幾年,腌篤鮮青糰、蛋黃肉松青糰、馬蘭頭青糰——滬上幾家老字號出品的新品青糰,輪流成為申城“網紅”食品代言人。青糰這個清明節的傳統食物,變得“時鮮”起來,圈住了大量年輕消費者的心。

  “從工藝上來説,青糰的製作並不難,家家戶戶都能上手,要讓消費者甘心掏錢,一定要做到最好。”黃任康告訴記者,從一開始,新雅食品對青糰的標準就定得極高,全程手工製作是必須的,青糰獨有的碧綠色外衣,堅持以新鮮艾草取汁與糯米粉嚴格配比相拌而成,再裹進豆沙餡兒,微甜不膩,帶著清淡悠長的青草香氣。

  “老字號青糰這個‘金字招牌’之所以擦得亮,靈魂就是‘工匠精神’——要在細分領域中做到極致。”黃任康還記得,最早的時候,青糰裏的豆沙是不脫殼的,因此吃起來總有點渣子,師傅們在市場上買了別家的青糰來對比,發現了餡料問題,最後在工藝標準上加入了一道“豆沙脫殼”的環節。

  五年前,健康飲食的風潮席捲申城,但青糰的傳統工藝“油光可鑒”,如何迎合市民新的健康理念?黃任康與其他幾個師傅開了一次會,決定為青糰“減肥”,糖分降低到什麼程度、油脂減少到什麼程度,在當時都是沒有先例的,經過反復的配方調整,如今的青糰連一些糖尿病患者都能食用了。

  拒絕銷量誘惑,回歸匠心本真

  作為節令食品,每年青糰的銷售時間很短——3月起售,到清明節後幾天就不再賣,銷售期只有短短一個月。

  這些年,有不少人給青糰的銷售“出主意”。比如,艾草在製作的過程中非常不穩定,放置到第二天顏色就會變深,“賣相”難看;為了讓青糰“看起來很美”,有廠家會添加少量亮藍——一種食用色素。這個“主意”被新雅“一票否決”。

  還有人給新雅的老總出了這樣的主意:很多生産廠家在青糰中加入少量的添加劑,符合國標,還能讓青糰的保質期長達幾個月,必能大大提高銷量。新雅思量再三,也拒絕了這個誘惑。“青糰就是要吃現做的,放得長總歸不好。”黃任康説,寧可少賺點,也不添加任何添加劑。

  三年前,新雅又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把工廠挪到店門後方,形成“前店後廠”模式。從配料調製、手工搟皮,到包餡蒸煮,所有工藝流程清清楚楚展示在消費者眼前。黃任康坦言,這個決定如今看起來非常正確,“近年來‘網紅’青糰的出現,看得見的口味創新,看不見的匠心精神,讓消費者出現了越來越認可傳統工藝的趨勢。”(徐晶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