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學院(上海)本月底落戶同濟大學

2017-05-09 09:05:57|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記者昨天從同濟大學獲悉,由故宮博物院與該校聯合成立的故宮學院(上海)將於本月底簽約。這也是繼蘇州、景德鎮、西安和深圳分院後,故宮學院開設的第5家分院。

  擁有近600年曆史的北京紫禁城,是世界上最大規模和最完整的木結構古代宮殿建築群。故宮學院設立的一大初衷,就是提升故宮在文化傳播和社會教育方面的功能,而各家分院走的都是“因地制宜”的發展路線。

  據悉,借助同濟在建成遺産保護領域的前沿優勢,故宮學院(上海)將致力於提升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水準,促進故宮遺産的國際化傳播,深度參與國家級歷史建築保護項目的研究與實踐。

  為什麼故宮學院(上海)會花落同濟?坐落在北京的故宮,在建築文化脈絡上和上海有哪些令人意想不到的聯繫?對此,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歷史環境再生研究中心主任常青教授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同濟:培養歷史建築保護的“黃埔一期”,完成“造血”機制

  北京故宮不僅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首屈一指的國家歷史博物館,同時也是世界文化遺産中的佼佼者。多樣的身份,讓故宮的保護和開放一直成為熱點問題,也備受挑戰。

  隨著故宮學院(上海)的落成,同濟的專家團隊將發揮他們在專精人才、特色實驗室和多學科交叉方面的資源優勢,從建成遺産的修舊存真到歷史環境的與古為新,從保護規劃、設計、管理,到維護、修復、活化技術,將多方面、多維度地助推以故宮為代表的國家建成遺産保護事業。

  14年前,同濟在國內高校建築院係中率先設立了“歷史建築保護工程”本科專業。而當初極力促成這個建築學新專業方向的,正是常青教授。

  常青介紹,古老的建築學猶如一枚硬幣的兩面,一面是遺産的保護與傳承,一面是設計的轉化與創新。歷史建築保護在國外院校並不是新專業,法國的夏約學院已有100多年培養古建築修復人才的辦學歷史,英國的劍橋大學、意大利的羅馬大學等歐洲一流大學都設有這個專業。二戰後,歐洲不少受戰爭蹂躪的城市進入快速恢復、發展期,歷史建築保護專業及行業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美國上世紀60年代中期也開始跟進,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率先建立了該專業。而我國也是在經濟、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才漸漸對建成遺産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認識,保護的舉措和力度逐年增強,歷史建築保護工程專業應運而生。

  “記得2003年我們打算新辦這個專業時,遇到不少阻力。因為當時報考建築系的學生大多是衝著學習現代建築設計而來的,他們更感興趣的是代表未來新方向的現代主義建築,而不是去從事歷史建築保護。”常青回憶,即便是在院係教師中,也有各種各樣的不同意見。

  但自從有了歷史建築保護的“黃埔一期”後,這個全新專業讓同濟建築與城規學院的一些優質教學資源得以重組,不僅引進了高端特殊人才,完善了實驗設備,最重要的是,學院無形中完成了“造血”機制———打造了一支專業從事歷史建築保護的教學團隊,培養了一批接受過系統訓練的未來專業開拓者。

  上海外灘建築群中也藏著不少“故宮元素”

  隨著故宮學院(上海)的啟動,同濟大學的一些重量級專家,將全面參與故宮建築的保護和故宮文化的推廣。

  法國夏約學院教授本傑明·穆棟就是其中之一,他曾是巴黎聖母院修繕工程負責人;同濟建築城規學院教授、留德博士戴仕炳則是國內材料病理學研究和實踐領域的知名專家,曾參與天安門金水橋漢白玉橋面修復、山西平遙土城墻修復等一批中國古建築保護工程項目。

  在常青看來,在對故宮建築遺産和建築文化的研究方面,上海的專家團隊需要群策群力、調動智慧,充分利用上海中西建築文化交融的優勢,主動開啟新的研究課題。

  常青告訴記者,外灘的很多老舊建築中,就富含著諸多“故宮元素”。比如,和平飯店龍鳳廳裏的紅柱綠壁以及上面雕龍刻鳳的圖案,就是對故宮建築風格的映射。由於當時龍鳳廳的設計師是一位外國人,所以這種大膽的紅綠用色風格,展示的是老外眼中的中國傳統意象。

  又如坐落于圓明園路上的基督教女青年會大樓,則是上世紀30年代美籍華人建築師李錦沛設計的作品。當時,這位設計師大膽地用到了只有中國皇家建築才能使用的“三交燈毬六椀菱花”隔扇,樓裏的一些燈具也和故宮裏的相倣。

  對建成遺産的保護,既要有先進的基礎理論研究、最新的建築修復技術,又要彰顯海派特色和智慧。常青認為,這將是今後故宮學院(上海)正式啟動後的一大看點所在。(樊麗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