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最小年齡肺動脈瓣閉鎖介入手術實施

2017-06-02 12:31:55|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國內最小年齡肺動脈瓣閉鎖介入手術在滬實施 出生4天逃出死神之手

  圖片默認標題

  圖説:心導管介入術的監視畫面。左圖顯示肺動脈閉鎖,血流過不去;中間圖是導管介入後打通肺動脈;右圖為打通後,血流一下子就流過去了。醫院供圖

  來自安徽的原原(化名)出生四天,他那比鴿子蛋還小的心臟裏就被打了一個洞。就是這個洞,讓原原逃出了死神之手。日前,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心血管內科成功運用微創方式為原原順利實施介入性心導管手術。這是國內最小年齡肺動脈瓣閉鎖介入手術。

  今年4月底原原出生後的第二天,就被發現全身青紫,呼吸困難。在當地醫院無法確診的情況下,孩子在出生後第三天來到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心內科就診。接診醫生傅立軍認為患兒情況緊急,為其開闢綠色通道,當天下午即確診為非常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

  據傅醫生介紹,孩子患的是先天性肺動脈瓣閉鎖、動脈導管未閉。“心臟就如同一個泵,推動血液在全身流動,運輸營養物質形成了血液循環。肺動脈瓣相當於右心室與肺動脈之間的一扇門,然而原原因為先天性肺動脈瓣閉鎖,右心室的血無法經肺動脈打入肺部,進行氣體氧合,向全身供氧,引起全身嚴重缺氧。”傅醫生説,所幸,還未關閉的動脈導管給原原留下了一線生機。然而一般動脈導管會在出生後兩周左右自動關閉,一旦關閉,患兒就將面臨死亡。

  病情十分危急,必須馬上手術治療!治療此類疾病,一般的方法是用外科手術,在體外循環下打開患兒的胸腔和心臟,切開閉鎖的瓣膜。但這種方式對出生才三天的小嬰兒來説,創傷極大,手術風險極高。傅醫生權衡再三,決定運用導管介入的微創方式打通患兒閉鎖的肺動脈瓣。

  這種方式對患兒來説創傷很小,出血少,但由於患兒僅出生三天,心臟空間很小,對手術醫生介入的精準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除了手術風險和難度以外,經濟問題是另一個極其困擾家長的因素。患兒家長經濟有限,面對幾萬元的治療費實在無能為力。就在家長即將放棄的時候,傅醫生又積極為患兒成功申請了醫院的救助基金。

  原原出生的第四天便順利接受了手術。傅立軍醫生採用股靜脈插管將一根導管送入右心室並將其頭端頂到閉鎖的肺動脈瓣上,然後將一根硬頭導絲作為穿刺針穿過閉鎖的瓣膜組織達肺動脈內,隨後循導絲插入球囊導管進行球囊擴張術。手術過程非常順利,閉鎖的肺動脈瓣被完全打開,肺動脈血流變得非常暢通,患兒全身缺氧的情況馬上得到了改善。術後原原康復良好,青紫現象逐漸消退,呼吸平穩,體重增長,于一週後康復出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