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在滬開展固廢法執法檢查

2017-06-09 10:33:27|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東方網6月8日消息:6月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艾力更·依明巴海率執法檢查組在滬對《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貫徹實施情況開展執法檢查。記者從檢查中獲悉,上海正全面提高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能力,已基本建成生活垃圾集約化收集和無害化處理、危險廢物安全收集處理、再生資源回收等三大體系。

  為深入了解上海生活垃圾處理處置的現狀,執法檢查組先後赴浦東老港固廢綜合處置基地、靜安區固體廢棄物流轉中心、共和新路一居民小區、虎林路垃圾碼頭進行視察。據了解,該路線涵蓋了生活垃圾從源頭分類、收集壓縮、清運中轉,最後進入末端處置的全過程。

  據了解,目前上海的生活垃圾分類主要採取四分法: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幹垃圾。其中,可回收物通過居民回收、保潔員回收、專業企業等回收渠道,納入再生資源利用系統。有害垃圾由專門收運企業上門收運至危廢處理企業安全處置。濕垃圾由環衛作業企業分類清運後,進入專門的濕垃圾處理設施設備,以實現資源化利用。其餘的幹垃圾,則通過小區源頭分類後,經由區域垃圾收集初壓縮,到大型中轉碼頭壓縮中轉,由垃圾集裝船船運至垃圾處置基地,進行末端處置。

  在垃圾分類環節,為鼓勵更多市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實現城市垃圾源頭減量化,2013年起上海實施“綠色賬戶”項目,以“分類可積分、積分可兌換、兌換可獲益”為理念,以實物兌換、服務和權益兌換、信用和榮譽兌換、抽獎等多種方式為激勵保障,開展了垃圾分類正向激勵機制試點工作,目前,已覆蓋全市500多萬戶市民家庭。

  在末端處置環節,目前主要採用衛生填埋和焚燒兩種手段。其中,老港綜合處置基地承擔著上海市區約70%生活垃圾的卸運處置任務,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無害化、資源化、生態型廢棄物處置基地,日均處置量達到1萬餘噸。其中,被填埋的垃圾經過覆土、覆膜、綠化種植,可明顯改善周邊環境品質。而焚燒垃圾産生的餘熱可用於發電上網,産生的爐渣則用於做成路基等建築材料,最大程度實現資源循環利用。

  檢查中,上海市容綠化局局長陸月星在回答執法檢查組成人員提問時表示,儘管目前上海對垃圾末端處置的能力日益增強,但實行源頭分類仍是必須。一方面,電池等有害垃圾必須通過專門渠道進行安全處置,另一方面,玻璃、塑膠、紙製品等可回收物通過分類,能實現最大化再利用,有助於緩解“垃圾圍城”的矛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