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週日品“區” | 上海郊區竟藏著這麼多精緻小景,回眸處,你是否感受到那份鄉愁
某種程度上説,從這些“田園小景”的細微處流露出來的“文化味道”和“城市溫度”,才更能體現一座城市的管理粗細和品位高低。
夏至已過,上海入梅,高考結束,鳳凰花開。在這濕噠噠、黏糊糊還微微帶點懷舊和惆悵的日子裏,我們不妨來聊聊鄉愁。
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這是余光中詩中的鄉愁;“鋪著櫸木板的屋內還瀰漫,姥姥當年釀的豆瓣醬”,這是周傑倫歌裏的鄉愁;哪怕飛機迫降、火車停運,搭拖拉機也要“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看看家中妻女和老人,這是徐崢電影裏的鄉愁。上海人的鄉愁在哪兒?放眼廣袤的市郊,在一幅幅質感古樸的農戶墻體繪畫、一處處匠心獨具的村宅田頭小景、一塊塊別出心裁的標誌牌裏,藏著這座“宜居宜業人文之城”的“都市鄉愁”。
一座城市的品質,不僅體現在陸家嘴高聳入雲的建築群裏、南京路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也體現在市郊那些鮮為人知的“田園小景”裏。它們不見得能讓你擊節讚嘆,卻能讓你眼前一亮;它們不見得有多驚世駭俗,卻能讓你心頭一暖。某種程度上説,從這些“田園小景”的細微處流露出來的“文化味道”和“城市溫度”,才更能體現一座城市的管理粗細和品位高低。
古典鄉愁:這裡有濃得化不開的“原生態”
到市郊找古典鄉愁,肯定得去原生態的地方。上海最原生態的地方在哪兒?在崇明。崇明最原生態的地方在哪兒?在橫沙。橫沙這個“島中之島”因地理位置特殊,時至今日還難能可貴地保持著一些上個世紀風格的墻繪,比如下面這個,人物憨態可掬,體態質樸古拙,頗有點以前“五講四美三熱愛”宣傳畫的意思,乍一看恍若穿越回了二三十年前。
(橫沙島上的農戶墻繪)
可別以為古典鄉愁只能在崇明橫沙找到,在“不太像郊區的郊區”——嘉定,最近也多了一個充滿古典鄉愁的小巷子,40多名嘉定美術工作者經過一個月構思設計,將20幅嘉定景觀原創畫作繪成了1.4米×1000米的超寬比例墻繪長卷,每幅畫都是嘉定地標性景致。在《古樹公園》等畫作中,畫師將油畫和國畫技法水乳交融,風骨遒勁,頗具吳冠中的風格。這個露天“鄉愁走廊”,位於福海路近博樂南路。
(嘉定千米墻繪長卷)
(戩浜學校國畫專業教師李忠印在作畫)
(這幅《古樹公園》由兩位跨專業的畫師無縫創作,將油畫和國畫技法水乳交融,風骨遒勁而又細膩自然。)
將傳統水墨畫“搬到”墻面上的做法,其他郊區也有。在奉賢區柘林鎮南勝村,村裏請來了民間畫師精心製作了一些墻繪,把水墨畫和文明宣傳標語結合在一起,供人賞景的同時還能起到教育引導效果。
(南勝村墻繪)
在奉賢莊行,農戶墻繪也是一道亮麗的鄉間風景,清水綠樹、粉墻黛瓦的現實中,又加入了頗有“水村山郭酒旗風”范兒的古樸墻繪,人行其間,宛若置身畫中,詩情畫意撲面而來,由不得人不駐足細細欣賞。在莊行潘墊村,這樣的古樸墻繪還有“剪紙版”,民間藝術家把當地盛行的剪紙民俗融入到了墻繪中,遠遠望去,靜謐安詳的村莊風光中,平添了幾分喜慶。
(奉賢莊行墻繪)
現代鄉愁: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成風化人
你心目中的郊區,還是一副荒涼寂靜的樣子嗎?那你可能想錯了。“倉稟實而知禮節”,如今的滬郊百姓生活變好了,對生活環境的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郊區不少地方的“藝術氣息”是很濃厚的,而且這樣的“藝術氣息”並不是空中樓閣,而是實實在在結合了各相關區域的中心工作,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成風化人效果。
嘉定徐行鎮小廟村就是個好例子。最近,村裏請人在興隆組的墻面上作起了畫,作畫的地方原來是興隆組的倉庫,自2015年老倉庫翻修後,雪白的墻面成了黑廣告的“重災區”。村委會商討後決定把墻面當畫板,短短幾天時間,50多平米長的墻面上就多了一幅江南水鄉景象畫,畫裏還融入了文明宣傳標語,倡導大家維護美麗整潔的生活環境。
(手繪壁畫不僅美化了小廟村村民組內的整體環境,而且每幅畫和宣傳標語都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宣傳作用。)
南翔鎮也有類似做法。鎮裏的虹翔社區“鄰裡匯”通過墻繪的方式,既美化了城市環境又擠佔了黑廣告的生存空間,一舉兩得。
(南翔鎮虹翔“鄰裡匯”墻繪)
嘉定菊園新區嘉富社區則通過為樓道“添新衣”的形式,為樓組微自治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潔白的墻面、枝繁葉茂的大樹、栩栩如生的燕子、溫馨的全家福……嘉富社區不同樓道內的“新衣”各不相同,有的是用可愛的貼紙來佈置的,也有的用高雅的書畫、攝影作品進行佈置,確定佈置主題和形式的是樓道內的所有居民。圍繞“幸福樹”的主題,大家在樓道裏的墻面上貼上了全家福以及相關活動的照片,如同樹葉一般綴滿枝頭,滿滿的都是家的溫馨。“佈置好了之後,樓道整潔了,居民的自治意識也加強了。進了這扇門,感覺就像回家了。”居民們表示。
(菊園新區嘉富社區的“樓組幸福樹”)
有學者調查發現,近年來海派“家風家訓”文化正在逐步復蘇,上海各區尤其是郊區對於“家風家訓傳承”正越來越重視。怎樣宣傳才能“入腦入心”?在崇明橫沙鄉豐樂村,村裏在空地上用實木建了一道古色古香的“家風家訓墻”,上面刻著村民們傳家訓、立家規的故事,甚是奪人眼球。在豎新鎮仙橋村,村裏210余戶村民的好家訓配以古代家庭美德代表人物的卡通形象,被畫在了長約50米、高約3米的家訓墻上,這已經成了仙橋村的“地標性建築物”。
(豐樂村家訓墻)
(仙橋村家訓墻)
細節裏的鄉愁:獨特小景讓你“眼前一亮”
垃圾廂房是啥樣?在大多數社區裏,這都是一個不起眼、灰濛濛的方形建築物。用心一點的,最多是把外墻刷上綠色、涂點標語上去。不過,在崇明橫沙鄉豐樂村,垃圾廂房也被造成了飛檐鬥拱、雕欄畫棟的古風建築,這就有點意思了。要不是外墻上寫著“豐樂村垃圾分類處理站”幾個大字,還真很容易把這當成是鄉間供休憩的小亭子。
(豐樂村垃圾分類處理站)
在滬郊田間地頭,很多地方都能給人類似的不經意間的“小驚喜”,這些獨特的鄉間景致往往能讓你瞬間“眼前一亮”。比如,閔行區華漕鎮趙家村的村景佈置就很有一套,墻面、地面佈置頗具立體感,墻角處用類似浮雕的方式做上了兩個農人拉牛犁地的圖案,濃濃的田園風撲面而來,墻面上別出心裁地挂著刻有當地農諺的實木板,有質感、有細節,頗能發人深思。“應當算了吃,不要吃了算”,這是警醒人們生活要精打細算,不要稀裏糊塗,過一天算一天,看了恍惚間有被鄉下爺爺奶奶教育了的感覺。村裏的草地也不甘於平平無奇,碧綠青蔥間點綴著幾隻憨憨的模型小豬、靈動的模型孔雀,瞬間就讓草坪的格調提升了幾個檔次。
(趙家村裏的獨特小景)
在奉賢區莊行鎮張塘村,每條村間小路的路牌都頗具設計感,除了村名、路名,村裏還把宅基公約、家風家訓等做成雕塑小品安放在田間地頭,頗為雅致。
(張塘村裏的獨特小景)
後現代鄉愁:“不明覺厲”的背後是藝術家表達愛的獨特方式
鄉愁不只有古樸田園風格的,也有頗為洋氣後現代的。鄉愁怎麼“後現代”法?這個我也説不清楚,不如先來看看金山區楓涇鎮的田間地頭,由法國塗鴉藝術家Julien Seth Malland繪製的這些墻體藝術,感受一下什麼才是真正的“不明覺厲”——
(楓涇墻繪)
Julien Seth Malland有個“中國風”的名字,叫“柒先生”。在金山楓涇,他已經在一面面老宅的舊墻上創作了20多幅動人的大型畫作,成了古鎮裏一道道活潑浪漫的風景。對於這些“後現代”畫作,一些文化人士一開始是拒絕的,認為視覺衝擊力太強,整體風格太西式,出現在古鎮裏有點不倫不類、喧賓奪主。不過,真實效果大家也都看到了,“滬郊田頭”和“法式浪漫”互相映襯,這些畫作和古鎮景致完美融合、相得益彰,讓古鎮也多了一份別樣的情調。
在“柒先生”的畫中,花朵、孩童、穿農家棉服的少女是常見的元素,所以他的作品常常以“詩意”、“溫情”被人讀出暖意。在藝術家眼裏,墻繪不僅僅是畫布,更是他們表達愛和田園鄉愁的方式。
類似的“後現代”風格墻繪,在崇明豎新鎮也有。在過去的一年多裏,一群對鄉村創作充滿激情的藝術家在豎新鎮的墻頭涂繪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讓人看到了不一樣的鄉村。用時下熱播劇《夏至未至》裏陳學冬的一句話來説,那就是“我希望,我和喜歡我的人,都能在我的畫裏,找到一種嚮往。”
(飛向天空的鯡魚)
這些畫到底是啥意思?聽聽作者自己怎麼説。
(《天和地》。作者:Frances K Lin)
整個作品主要由星空、村莊、土地和孩子等意象交織在一起的畫面組成。原子和化學元素代表了我們的土地和地球,天真無邪的小女孩是我們未來的下一代。如果我們任由垃圾污染我們的環境,那麼我們留什麼美好的東西給我們的下一代呢?
(《年年有餘》。作者:苗雨晴)
對中國人來説,“年年有餘”是個具有美好寓意的主題。畫作通過突出年畫的風格來傳達豐收的喜悅,用動態的畫面展現如魚得水的歡樂,配色大膽借鑒了傳統民俗畫色。
(《看啊》。作者:周泉、王時雨)
無論鄉村還是城市,玩具總能給孩子樂趣並催化夢想。我們希望利用墻面營造大量玩具從天而降的立體效果,增添鄉村趣味,願行人駐足觀賞時能勾起他們的童年回憶。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看了這麼多或古典或洋氣、或大手筆或“小確幸”的田園小景,你對上海市郊是否又多了一份了解,是否也從心底裏生出了一縷綿綿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