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繁花》變身評彈季播劇,有哭有笑有俗有雅,説得源源不斷
“寫《繁花》的階段,我耳朵邊一直有一位蘇州口音的上海老先生,一個人慢慢講,聲音不溫不火,不高不低,再麻煩的背景名堂,再吵鬧的男女對白,先生總是篤定泰山,有哭有笑,有俗有雅,説得源源不斷,像是用不著我考慮,我只要聽,只要記就可以了,真是特別。”作家金宇澄寫作《繁花》時的暢想正變為現實。
9月、10月評彈《高博文説繁花》第一季第三輪演出將以六回書+SP(特別篇)全七回演出形式,登陸上海大劇院。製作人洪亦非表示,無意在微信中聽到高博文用上海話讀了一段《繁花》,當時就想,比起電影、話劇,改編《繁花》,大概評彈會方便些,似乎社會的複雜生態評彈最能説出來,“當感覺無力時,可以從傳統中找到力量。這是金宇澄先生創作《繁花》的思考,我們偷懶效倣金先生,回溯評彈傳統的‘説’,只為實驗嘗試,留有餘地,篤篤定定,慢慢講,慢慢説。”
《高博文説繁花》除高博文外,集合了上海評彈團黃海華,陸錦花、吳靜慧、解燕、周彬、陶鶯蕓等優秀演員,完全按照小説《繁花》順序、邏輯與節奏,小説一章,説書一回。全書從引子、31章加尾聲,合計33章,因此《高博文説繁花》也計劃為33回書。常規評彈長篇為15回,中篇3—4回書,而《繁花》有33章,對於評彈而言就是超級長篇了。因此製作方參考美劇概念,以季播劇方式呈現,計劃將《高博文説繁花》分成5—6季,每季分成4—6回書不等。每回書都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前後彼此又有聯繫,每一季之間也有關聯。可以從頭看連續看,也可以單季看,若只看一回,也是一齣完整的戲。高博文表示,這樣的方式,即是對金宇澄原著小説的尊重,也是簡單且高效的方法。
上海評彈團演員高博文、陸錦花等在大世界戲曲茶館説《繁花》。
近年來,上海評彈團繼承傳統基礎上,為吸引更廣泛的關注與新評彈、新觀眾,推出了多部符合上海都市氣質的新編原創作品,如評彈系列劇《半生緣》、原創中篇評彈《林徽因》等。“都市評彈”概念呼之欲出,《高博文説繁花》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去年12月底,《高博文説繁花》第一回首度亮相於試運營的“上海大世界”,意料之外的良好反響,促使今年3月該劇推出第一季全回演出。首輪演出結束不到1個月,第二輪“表演藝術新天地”的精選三回,再次推出,依然一票難求。上海大劇院全季連續演出,將再次檢驗該劇的市場性與可持續性。
高博文(左)在大世界戲曲茶館説《繁花》。
《繁花》小説以上海方言為文,不懂上海話的讀者,也能通過閱讀理解。但在舞臺上,這樣的功能會被稀釋。高博文等主創團隊思考再三,既然是“説繁花”,那就以評彈説表為基礎,劇中人物對話加以上海方言俚語,彈唱則保持蘇州彈詞和傳統曲調,“小説中各地方言豐富多彩,這一點恰可充分發揮評彈演員的語言能力。書友觀眾可在此劇中聽到上海話,蘇州話,同時還有以江浙地區為主要的各種地塊的特色方言。而這些都將配以全劇字幕,以方便大家聽懂。”演員們一人飾演多個角色,從主人公滬生,梅瑞、阿寶到紹興阿婆,剃頭師傅……《繁花》百像人物都由他們一一“説出來”。金宇澄表示,這就像回到一部評彈説書先生的書裏,有意思,蘇州口音、上海口音的老先生一轉身,回進了傳統大世界——一個可以開口説,開口唱的環境,我這是做夢,還是真的,蠻好蠻好,我樂觀其成。
上海評彈團演員高博文在後臺準備。
《高博文説繁花》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新創作,也是評彈藝術改編現代文學作品的全新嘗試。劇組回歸“不設導演”這一評彈創作傳統模式,以演員為核心,鼓勵集體創作,激發演員的舞臺潛能與即興能力,結合各自藝術特長,將傳統藝術的舞臺技能融于當代人物的表達中,結合評彈各流派的經典詞調,使每一回書獨立完整,全季情節連貫。劇組從上海大世界與欣和文化的聯合出品,到結合國有藝術院團資源,鼓勵優秀演員領銜,委託專業機構製作管理,再到與上海大劇院合作,為該劇提供市場分析、售票建議與宣傳推廣等支持,使得《高博文説繁花》成為上海文化多平臺合作的一次有力嘗試。
大劇院演出實行親民票價,200元與100元的兩檔票價,希望評彈老觀眾能看得起新作品,年輕觀眾接觸傳統藝術如看場電影般方便。劇組還推出“七回套票”,觀眾只需購買六場演出票,便能觀看全七回,還能獲得限量版精美紀念禮物。此輪開票至今不到三周,七場演出票已售出近三成,同時高博文還將帶領劇組結合上海大劇院藝術教育平臺,在8、9月開展評彈推廣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