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五年多來,上海市健康檔案數據平臺實現全市400多家公立醫療機構數據共享———醫療數據上“雲端”百姓就醫更便捷
製圖:馮曉瑜
上海的醫療數據正從紙端搬上“雲端”。記者近日從市衛生計生委獲悉,自2011年啟動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建設至今,已實現全市400多家公立醫療機構數據共享,每天新增1600多萬條(累計近300億條)數據在上海市健康檔案數據平臺奔跑。
更重要的是,這些奔跑中的數據打破了各家醫療機構彼此割據的“數據煙囪”,已初步形成上海人口健康大數據中心。
醫療數據跑起來有什麼用?
貌似看不見的醫療數據與信息連通已讓患者、醫務人員、醫療機構乃至行業管理者嘗到甜頭,不僅能讓百姓便捷就醫,引發健康服務模式變革,更成為上海深化醫改的得力助手。
“互聯網+醫療惠民”讓百姓更樂活
在業務量快速增長的上海市兒童醫院,解決就醫“急、難、愁”問題,促使它要轉型成為“智慧醫院”。“就是用信息技術改造醫院,讓患兒就醫更方便。”副院長高春輝説,該院于去年啟動上海兒童互聯網醫院,盡可能地把診斷、治療之外的環節都搬到“線上”,減少患者等待時間。
如今去市兒童醫院看病,掛號、付費、就醫指導等都可在指尖完成,醫院還在線為患者提供預檢,並將患者精確導流給相應的醫生。
一年多來,它已提供預檢分診、精準預約1.4萬多人次,患者大量就醫時間節約了下來。
市兒童醫院也是建設兒科醫聯體的先行者。五年來,該院通過信息化互聯互通帶動區級醫院與母院“同質化”發展,讓居民放心在家門口看兒科,使上海對兒科醫聯體的定義不再局限于醫療資源聯合,更是“信息的聯合、規範的聯合和標準的聯合”。
上海衛生信息化建設不止落子“治療”,更在“預防”。在靜安區南京西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記者見到了患糖尿病多年的戚大媽,只見她正熟練地操弄一款手機App,查詢自己的血糖情況、醫生治療建議。原來,這款“上海健康雲”市民端應用可以在線提供慢病風險評估、健康檔案調閱、在線問診、在線簽約、預約掛號轉診、免疫規劃、親情賬戶等服務,引導市民開展慢病自主管理。截至目前,該服務已覆蓋上海全市122個社區,實現9萬餘名社區居民線上註冊,有7000余名家庭醫生提供線上服務,120余萬名居民還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使用物聯網監測設備測量體徵。
市衛生計生委主任鄔驚雷表示,上海已構建起全市統一的健康管理雲平臺,並通過讓“上海健康雲”用戶端在市民、家庭醫生、臨床醫生和公共衛生從業人員等人群的手機上安家,力求打造一個全新的健康管理模式,讓老百姓更樂活。
醫療數據全市打通,分級診療跑起來
在上海,海量數據還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政策更好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撐,助力申城建設更科學有序的就醫體系。
目前,上海已實現全市400多家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的數據共享,達成“兩個任何”:在全市任何一台醫生工作站上,都可調閱患者任何一次醫療衛生服務記錄。南京西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葉濤説,如此信息化程度,對把居民留在社區就醫幫助很大。
比如,如今上海市三級醫院包括知名專家在內的門診預約號源的50%,優先向家庭醫生開放,基層醫生可以幫助簽約居民預約專家號、向上級醫院轉診。居民轉診回社區後,基層醫生也能看到患者在上級醫院的就診記錄,這有利於家庭醫生為患者提供連續、規範的治療,減少重復檢查。
區域內影像、心電、檢驗、超聲等會診中心的建立,也擴大了市級優勢醫療資源的輻射作用,為社區醫療提供了有效支撐。“正是依靠數據互聯互通,使得簽約居民對家庭醫生的依從性更強,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黏性更強。”葉濤説。
大數據猶如鏡子,醫院悄然自我改良
在醫療大數據應用方面,上海已找到一條監管公立醫院的新路徑。
“建立良好的醫院系統生態,必須形成公立醫院醫療服務産出評價的‘度量衡’,這樣一切才有可比性。”上海市衛生計生信息中心主任謝樺介紹。
如今,憑藉每天在上海市健康檔案數據平臺上新增的1600萬條至2000萬條數據,以及積累的近10億份門急診數據和1000多萬份住院病案,上海建立起了評價考核醫院績效的統一標準,引入統一的指標來評價每家醫院收治病種和診療技術的難易程度、費用結構是否合理等。
如此大數據應用,猶如一面鏡子,“照”出每家醫院在全市醫療機構中的排位。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信息中心主任黃虹告訴記者,身為三級醫院,如果住院綜合指數低,就意味著醫院救治疑難雜症的能力不夠。
至於醫院管理,之前缺乏精細化的管理工具,如今借助大數據抓取,可以精準顯示出很多問題,包括這家醫院到底在從事何種難度的手術,同級醫院比較到底誰的收費更合理。
採訪中,醫院院長們對這個指標體系表現出很大興趣,不少人談到,這將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坐標係”,也將對公立醫院改革産生很強的導向作用,推動醫院悄然進行“自我改良”。當然,最終的受益者是看病的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