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之路:小餐飲不再“黑戶”

2017-09-14 13:48:12|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獨家述評丨“疏”之路:小餐飲不再“黑戶”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孫紹波/畫

       曾幾何時,眾多小餐飲,都是無證無照經營。

       今年3月,《上海市食品安全條例》實施,眾多符合法定要求的小餐飲臨時備案,不再是“黑戶”。昨晚,市人大常委會食品安全執法檢查繼續進行,人們關心降低小餐飲入市門檻,臨時備案究竟意味著什麼?

      多年來,食品安全治理,在“堵”與“疏”的立法博弈中,立法者最終選擇了“疏”。為什麼要選擇疏導而不是堵塞?看看市人大代表金永紅的履職回顧,就不難找出答案。五年來,在食品安全執法檢查中,無證攤販的管理備受關注。一次次的暗訪和調研,讓金永紅想明白了小餐飲治理的關鍵所在。

      無證無照小餐飲,游離于灰色地帶,滅也滅不掉,關鍵原因就是“剛需”,既是就業的需要,也是消費的需要。2015年食品安全執法檢查中,金永紅提出:無證無照小餐飲的安全監管模式,已經到了“換思路、換腦子”的時候。事實上,多年執法檢查形成的一個共識是:消費者只關心食品安全這一本源問題,過高的證照門檻,只能讓大量無證無照經營者“破罐子破摔”,做一天算一天,罔顧食品安全。如果有條件、有限度地降低入市門檻,讓合法經營不再遙不可及,經營者才有取得合法身份的動力;也只有讓合法經營成為“多數”,食品安全才更有保障。

       今年1月,市十四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上海市食品安全條例》,明確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符合具體條件的小餐飲企業可在街道備案,降低入市門檻,既保障食品安全,又滿足市民日常飲食需求。

       今年7月,申城全面實施小餐飲備案制度,依據“分類施策、從嚴監管、減少存量、嚴控增量”的原則,對無證餐飲實施精細化管理。

       小餐飲獲得備案,必須滿足三個基本條件:有需求且不影響周邊居民正常生活;有固定經營場所;符合食品安全和加工衛生要求。備案的有效期為一年,有效期滿可申請延續,延續次數一般不超過兩次。這意味著,備案狀態最多只有三年。

       為何是三年?市食藥監局和市工商局分析大數據表明,近年來,申城餐飲單位的經營狀況,有個“2.5分水嶺”現象——經營兩年半之後,或者經營不善退出市場,或者發展壯大。最長三年的臨時備案,有助於倒逼經營者升級換代,最終獲得食品經營許可。可見,臨時備案降低了入市門檻,對曾經的無證無照小餐飲而言,食品衛生安全要求不降反升。

      換句話説,小餐飲經營,既要滿足市場需求,滿足就業需求,更要滿足維護食品安全的需要。前兩種“需求”和後一種“需求”,只有相得益彰,而非零和博弈,告別“黑戶”進入備案的小餐飲,食品安全越是做得好,就越能解決就業服務民生。

      此間,一個關鍵問題是,三年裏,備案小餐飲維護食品安全,是單靠經營者自覺,還是監管部門拿出明確的標準,讓整潔、安全的餐飲環境成為經營必備,讓消費者體面消費、經營者體面經營成為可能。

      如果單就價格而言,小餐飲是低端餐飲,大餅油條生煎餛飩,都不貴,但這並不意味著小餐飲就是“臟亂差”的代名詞。執法檢查一再表明,小餐飲多在路邊沿街,可能油污遍地,也可能窗明几淨——骯髒或整潔,不僅取決於經營者的素質,還取決於監管者的素質。

      在臨時備案之後,如果監管者在潛意識裏認同“低端消費”可以降低環境衛生要求,那麼,即便告別了“黑戶”,小餐飲得到的不過是一時的喘息,對區域綜合環境而言,對眾多社區居民而言,社區品質和生活品質而言並未提升,甚至不升反降。

      監管部門或許會説,小餐飲量大面廣,單槍匹馬,監管起來,難免捉襟見肘。的確,食品安全監管,需要發動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社區裏的小餐飲,秩序井然,同樣也離不開社區自治和共治。肇周路、吉安路一帶是典型的黃浦老城廂,曾以“臟亂差”出名。去年以來,志成社區舉行多次居民聽證,請居民代表、小攤販、市場監管部門坐下來討論規則和規矩,明明白白,從此再無“臟亂差”。

       在申城,所有告別了“黑戶”的小餐飲,經歷了臨時備案之後,即便沒有做“百年老店”的雄心,日子還是要過的,拿到食品經營許可,店面最好繼續開下去,也是生活必需。

       實現這個目標,單靠經營者,不夠,行政監管和社區自治,都要。因此,無證無照小餐飲告別“黑戶”,臨時備案,是一次契機——無論是對完善社會治理結構,提升社區自治共治能力,還是對改善城市家園品質,讓更多人有尊嚴的生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