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高標準管理讓老城區煥發新活力

2017-09-14 09:24:33|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讓老城區煥發青春,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成為虹口全區上下共同的努力方向。袁婧攝

  馬路清潔有多少種方式?根據科學量化數據的“虹口標準”,既高效又明確:主幹道每天清掃不少於三遍,次幹道每天清掃不少於兩遍。

  經過一年調研,虹口區形成了包括馬路清潔標準、海綿城市推進模式、立體垂直綠化種植方式在內的城市管理導則100條———不光有嚴格標準,還有實施細則。去年以來,虹口區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確定“實施高標準管理、實現高水準發展、打造高品質生活”的發展路徑和建設目標,並且把“全面推進高標準管理”作為今年各項工作的主題。

  讓老城區煥發青春,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成為全區上下共同的努力方向。

  虹口區委書記吳信寶説,高標準管理不是做盆景,更不是“撒胡椒面”,而是要注重培育苗圃,以點帶面,推動標準全方位、全覆蓋提高,以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創新,保障老社區活力不減

  居住在曲陽新村的老人們總有一種骨子裏的自豪感。去年退休的蔣偉華説起曲陽的歷史滔滔不絕:“曲陽新村是上海‘六五’時期規劃的第一批13個居住區之一,是全市第一個較大規模居住區,同時也是全市建成較早、最有影響的居住區。1983年,鄧小平同志親自考察建設中的曲陽新村,更使這一地區遠近聞名。”

  30多年過去了,曲陽社區漸漸老了。不僅房屋外形顯得陳舊,而且居民年齡結構也趨於老化,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佔社區總人口的近35%———在小區遛彎、去社區文化中心讀書看報,蔣偉華遇到的幾乎都是同齡人。

  今年,虹口區成為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區域。從去年下半年起,廣中路、歐陽路和曲陽路街道試點,由政府購買服務,引進專業化社會組織,針對失能失智老人的居家養老推出“養老服務包”,包括生活照料、醫療護理、康復保健、精神慰藉、緊急救援、法律維權等。

  蔣偉華説,現在的曲陽是一個適老化宜居社區。位於玉田路的曲陽社區市民驛站,價格實惠、品質可靠,成了附近老年人吃飯的首選之地;市民驛站這個標準化、專業化的“一站式”為老服務平臺,則為失智失能、生活半自理老人提供“日托照護十居家安養”的社區嵌入式為老服務。

  高標準管理給曲陽社區帶來創新社會治理的動力。曲陽街道2015年首創的居委會幹部“全崗通”機制,目前已在虹口區212個居委會全面推廣———“全科醫生”般的居委會幹部隊伍,確保居民辦事跑一趟就能搞定。通過實施“全崗通”,基層社區幹部把主要精力用在走街串戶、服務群眾、開展居民自治上。近年來,虹口區居委會幹部走訪群眾次數增加50%,受理群眾訴求的解決率達到97.9%。第三方測評表明,群眾對社區幹部工作的滿意率逐月提高。

  近日剛剛推出的“品智曲陽”社區信息服務平臺,則包含“手機App和便民智慧屏”,意味著居民即將在指尖完成幾乎所有社區服務查詢、預約,甚至送菜到家。蔣偉華這樣形容自己所生活的社區:“歷史悠久的曲陽並沒有老去———治理者始終堅持各種創新,這個社區便始終充滿活力。”

  革新,走出適合老城區發展的2.0版本

  虹口區幾乎所有街道都面臨老城區如何保持活力的現實問題。去年年底,虹口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43萬人,為全市最高;老年人口占比35.54%,比全市數據31.6%高出近4個百分點。在今年虹口區委全會上,吳信寶一直和與會人員探討一個問題:“老城區如何煥發青春?如何搞經濟建設?老城區無法依靠以土地開發為核心的1.0發展模式,必須走出適合老城區發展的2.0版本。”

  按照“十三五”規劃,虹口區劃定南中北三大功能區,並希望實現融合聯動發展。南部北外灘地區融入上海“四個中心”建設,按照城市中央活動區核心區定位積極佈局高端商業商務,著力提升項目建設、環境配套、生態景觀和開放空間品質,努力成為黃浦江兩岸濱江區域的新亮點。中部地區融入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充分發揮文化積澱深厚、商業資源豐富的特點,走商旅文體融合發展道路。北部地區融入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打造具有虹口特色的“硅巷”式科技創新模式。

  國企將在虹口功能區建設中發揮主體作用。虹口區將經濟事務交給企業,同時把社會事務交給街道,給予條線職能部門充分授權,讓這兩個主體在功能區發揮作用,儘快做實功能區建設。今年上半年,虹口區南部地區成立了北外灘集團,北部地區以科投公司為主體,中部地區以長遠文化集團和新成立的音樂谷集團為主體,同時以虹房集團和虹商集團作為民生保障類企業,逐步形成“4+2”的國企體系,使“十三五”規劃真正落地。

  截至今年上半年,虹口區三大功能區建設呈現良好態勢。南部(北外灘)航運、金融雙重承載功能日益完善,共有航運企業4300余家和功能性機構35家,集聚金融企業1200余家,全國近十分之一的公募基金落戶於此。中部已建成海派文化中心,充分發揮歷史人文、生態水系優勢,商旅文體實現融合發展。北部初步形成“一中心六平臺”的科技創新框架體系,綠色技術銀行、上海國際創新港—中以創新中心、上海國際人才港、中比科創加速器等項目落戶,共建成21個眾創空間和6個孵化器,其中“小馬創業村”“930創客基地”被認定為國家級眾創空間。

  更新,提升老城區形象形態和品質品位

  虹口老城區的故事還在繼續。嘉興路街道張橋地區,緊鄰虹鎮老街,有著大量依沙涇港而建的私房。由於房屋過於密集,外人在此區域穿行十有八九會迷路。

  如今,嘉興路街道張橋居民區二輪徵詢勝利通過,2500余戶居民將告別蝸居,這標誌著上海現存最大棚戶區之一即將完成舊改。目前,虹口區已完成舊改6166戶,7個地塊實現收尾交地,超額完成今年年初確定的“5000戶,交地5塊”目標。

  今年,虹口啟動春陽裏風貌街坊保護性修繕和更新改造、馬廠路—山壽裏城市更新研究、榆林路地塊保護性結構修繕及城市更新設計等多個項目,探索微更新、漸進式改造、“遷而不拆”等多種保護更新方式。虹口區的思路是創新理念、加快探索,努力實現歷史風貌保護、舊區居民居住條件改善和城市品質品位提升的有機融合。

  虹口區委政法委綜治幹部侯證道介紹:“成片老石庫門街坊更新改造試點項目,建築外部保留並修繕恢復歷史風貌,建築內部提升房屋居住性能,實現各戶居民廚衛獨用,將有效改善居民住房條件和居住環境。”截至目前,春陽裏第一輪啟動的試點房屋已進入施工階段,預計到今年11月,春陽裏風貌保護街坊2-24號將以嶄新面貌呈現。

  站在實現未來五年發展目標的高度謀劃今年工作,吳信寶説,要實現高水準高品質發展,必須實施高標準管理。“我們要以不用揚鞭自奮蹄的精神頭開展各項工作,以非同尋常的特殊精神狀態和更高的標準抓推進、抓落實,不斷提升城區形象形態和品質品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