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總理” 老城廂打扮出新模樣

2017-09-19 10:42:17|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生活在上海 | “小巷總理”愛啃硬骨頭,老城廂打扮出新模樣

       肇周路126弄,一條老弄堂,四通八達,無論拐進哪條支弄堂,路面上都是一塵不染,乾淨,舒服——這裡是上海老城廂典型的石庫門二級舊裏,這裡有一位能幹的“小巷總理”。

        126弄10號,就是黃浦區淮海中路街道志成居委會所在地,70後王晴是志成社區黨總支書記。“小巷總理”王晴有一個目標:老城廂也要打扮出新模樣。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

圖説: 王晴在接待居民的來訪

       敢擔當 老城廂更要有秩序

       王晴高高的個子,扎條馬尾辮,微胖,走路快,説話也快。走到你跟前,你就能覺得,這個人,有股子乾脆利落勁兒。

       做老城廂的“小巷總理”,處理那些個雜七雜八讓人頭疼的“老大難”,她自有一套辦法,該捋順的都捋捋順,脫了軌的都上軌道,老城廂就會有秩序。曾經,臟、亂、差,就是老城廂的代名詞,志成社區也不列外。志成居委轄區東至西藏南路、南至肇周路、西至濟南路、北至復興中路,是典型的老城廂,二級以下舊裏多、外來流動人口多、違法搭建多、無證無照店舖多、跨門佔道經營多,安全隱患突出。社區人行道上,曾有一家佔道經營的鞋子鋪,沿著大半條吉安路,拖鞋、涼鞋、雨鞋……各種各樣的鞋子鋪遍了人行道,七八年裏,就這麼佔著,居民怨聲載道,可也沒有改觀。

       2015年,上海全市開始大規模的綜合環境整治,王晴從其他社區調來志成工作,街道派她來,因為這裡是整個淮海街道“最難啃”的“硬骨頭”。王晴去看了看鞋子鋪,發現,除了“最大鞋子鋪”,旁邊還有幾家小鞋子鋪,也是佔道經營;還路於民,那就從“最大鞋子鋪”開始吧。然後,在居委會居民活動室裏,一個小型聽證會召開了。主持人就是王晴,聽證發言人是——五六位居民代表、街道市場監管部門、城管,還有就是“最大鞋子鋪”攤主。一場聽證開下來,攤主當然知道,佔道經營不對,只不過,佔了許多年,居委會也沒這麼動真格,這回看來是不能再佔了。自打“最大鞋子鋪”從人行道上消失,小鞋子鋪也都回店經營了。這以後,王晴認定了,老城廂不是註定臟亂差,關鍵還是居委會要敢管理、敢擔當。

       善發動 有“飛來燕”有“啄木鳥”

       老城廂社區,怎麼才有凝聚力,怎麼才能讓人有“家的感覺”?

        這個問題,才是“小巷總理”王晴最關心的大問題。

        淮海中路街道有個黨建品牌“淮海+”,凝聚社區,服務居民。在志成社區,“淮海+”細化成一個個小項目,發動居民自治,解決社區問題,比如,“飛來燕”和“啄木鳥”。

       “外來人口占實有人口的40%,母親和妻子有素質,家庭就有素質,所以,我們發起了‘飛來燕外來媳聯盟’,元宵、端午、中秋,每到重大節令節日,社區活動都少不了‘飛來燕’。”王晴説,外來媳不乏廚藝高手,做出湯糰、粽子、月餅送給社區孤老和貧困家庭,鄰裡一家親,人人都有融入感。

       如果説,“飛來燕”凝聚了外來人口,“啄木鳥”就是把最難啃的“骨頭”留給了社區黨員骨幹,黨員帶頭發動居民群眾,解決家園共同難題。志成社區“啄木鳥議事堂”一事一議,頭腦風暴,化解“老大難”。

       多年來,復興中路63號頂樓陳老伯家曬臺上的私搭違建,就是難啃的“硬骨頭”,黨支部把“啄木鳥議事堂”搬到了違建現場,大家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從陳老伯角度出發制定整治方案,確保損失最小化、利益最大化。這讓陳老伯口服心服,最終同意拆違。

      “就這樣,‘啄木鳥’為治理頑症建言獻策,因地制宜化解矛盾,既發揮了黨員的先進性,也讓後續整治更得人心,有力解決了社區重點難點問題。”王晴説,在二元結構突出的淮海中路街道,作為社區黨建新品牌,“淮海+”有兩層含義——第一層諧音“淮海家”,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在淮海,這裡都是幸福溫馨的大家庭;第二層是加法的“+”,寓意互聯網時代,社區黨建服務內容、服務能力、服務對象……不斷疊加,有創意有創造,更有生機和活力。

       要相信 真誠推動小區善治

       志成社區,2200多戶居民,多數住在二級舊裏,唯一的商品住宅小區“國際廣場”有348戶人家,這個小區建於1997年,2004年後的12年裏,因為各種矛盾糾紛,始終無法成立業委會。於是,小區物業管理幾乎失控,電梯夾人,斷水斷電,都不少見。業主期盼,哪一天才能有小區善治?

       王晴到志成社區後,接待的第一批來訪居民,就是情緒激動的國際廣場業主。王晴當場答應,小區的事,居委會一定會向街道和職能部門反映,依法協調好各方,積極推動組建業委會,讓小區恢復安全和秩序。“我的手機24小時開機,隨時接聽居民電話!”王晴承諾。

        王晴的話,居民將信將疑,但接下來的事,讓他們相信了這位“小巷總理”的誠意。當時恰逢7月酷暑,一天晚上11時,王晴的手機響了,國際廣場業主來電——小區突然停電了,電燈、空調……都“罷工”了,物業維修人員不在,小區一片混亂。“好,我馬上就來!”王晴挂了電話奔出家門趕往小區,一路先聯繫物業負責人,並向街道應急部門求援。怒氣沖衝的業主看到王晴出現在小區,大家不再懷疑這位“小巷總理”的責任心,此後,解決小區問題就在彼此信任的基礎上進行。國際廣場的最大問題,還是要儘快成立業委會。因為多年矛盾,業主之間也存在不信任,在業委會選舉中,如果能借助第三方的專業力量,一定會打破僵局。王晴向街道反映了小區業委會籌備中的問題和需求,街道請專業公證機構為小區業委會選舉全程公證,取得業主的極大信任,終於,在時隔12年後,國際廣場順利選出了新的業委會。

       “選出業委會,還是第一步,業委會運作,還會遇到不少困難,居委會將依法提供指導、監督和幫助。”王晴説,雖説居委會要減負,但居委會服務居民、服務社區的責任和技能,不會也不能減,特別是應對突發事件,維護社會穩定的責任和技能,不能減。

       就這樣,到今天,王晴在社區工作已經9年了,如果問她對這份工作有什麼心得?她會説:用腦、用心為居民多做暖心的事,看著老城廂一天天有了新模樣,還是蠻有成就感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