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故居連演6晚 盛況將在滬重現

2017-09-22 10:17:35|來源:解放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他們在貝多芬故居連演6晚,盛況將在上海重現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在交響樂團演奏,像駕駛大巴,有點笨重,我們需要載著60個樂手一起向前跑。而室內樂團猶如一輛跑車,每個動作都要精確,按照毫米計算。”萊比錫格萬特豪斯弦樂四重奏第一小提琴手弗蘭克-邁克爾·厄爾本用了一個精準比喻,對上海媒體解釋交響樂團與室內樂團不同運作。9月21日至23日、12月19日至21日,他們將分6晚在上海大劇院中劇場演出完成貝多芬全套弦樂四重奏作品,共16部。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萊比錫格萬特豪斯弦樂四重奏 齊琦攝

  格萬特豪斯弦樂四重奏成立於1808年,由小提琴家奧古斯特·馬泰伊攜手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的3位演奏家組成。從此,它緊緊與萊比錫格萬特豪斯管弦樂團連接在一起,四重奏成員都是從樂團各個聲部中精挑細選而出。“過了200多年後,我們仍然在這裡!”厄爾本自豪地介紹,兩百多年中,四重奏完成超過100場著名作曲家作品首演,其中包括貝多芬、舒曼、孟德爾松、布魯赫、安東·德沃夏克。很多知名音樂家成為四重奏一員——首位演奏《門德爾松小提琴協奏曲》的小提琴家費迪南·大衛、首位演奏《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的小提琴家約瑟夫·喬希姆、首位演奏《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的小提琴家阿道夫·布羅茨基以及在20世紀初舉世聞名的大提琴演奏家及教育家尤裏烏斯·克倫格爾。“我們的風格得益於格萬特豪斯管弦樂團獨具特色的聲音文化,團員之間默契十足,不用指揮舉起指揮棒,樂手自己開始演奏,同時撥弦。”

  弦樂四重奏是由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以及一把大提琴組合而成的室內樂形式,不同於交響樂磅薄的氣勢,它精緻抒情,營造出人與人之間親切交談式的氛圍。早在1961年,格萬特豪斯弦樂四重奏就完成了貝多芬《升C小調四重奏》全曲錄音,而該曲則象徵著弦樂四重奏的最高境界;他們還是首個完整演繹貝多芬弦樂四重奏作品的組合。在2004年由NCA唱片公司出品的貝多芬音樂集中,收錄了格萬特豪斯弦樂四重奏四代:1916年、1953年、1970年代以及當今一代音樂家的演奏,可以聽到該組合對於經典不斷的詮釋以及其自身的音樂發展 。樂團曾獲德國唱片評論家獎年度最佳室內樂獎,其出品的貝多芬弦樂四重奏唱片被德國《今日古典》雜誌稱為“標杆級別的詮釋”,樂團本身更被譽為“全世界最優秀的四重奏組合之一”。

  “我曾三次來到中國,分別在北京、上海和香港演出。在格萬特豪斯管弦樂團中,就有一位十分受人尊敬、技藝高超而且十分和藹可親的中國音樂家。”厄爾本説,“室內樂通常都會有一個主導角色。目前是由我在承擔這樣一個角色,但對於創作至關重要的是,每個人都將自己的想法和評價帶到合作中來。儘管會有一位音樂家做主導、做出基本的工作規劃、制定出主框架。日常工作中我們每個人都説出自己的想法。”他評價6晚演出的16部貝多芬弦樂四重奏作品,“早期作品很明顯地受到海頓和莫扎特的影響並秉承了傳統風格。中期作品打破了其所處年代下對於曲目長度及規格的條條框框。思想和情感的傳遞表達越發重要。晚期作品貝多芬完全摒棄了傳統構架,所傳遞出的信息完全基於純粹的哲學思想。歌德曾這樣評價貝多芬的弦樂作品:‘像在聽四位知性的人對話,感覺像是我們明白他們在談論些什麼。’這就意味著我們不僅僅在聽音符,而是音符之外他要表達的東西以及編曲中透出的超驗主義思想。貝多芬晚期的弦樂作品不再是單純的娛樂,而是哲學層面上‘思想的宇宙’。”

  2008年,格萬特豪斯弦樂四重奏在波恩貝多芬故居進行為期一週演出,當時演奏的是貝多芬全套弦樂作品。“我們在故居又看了一遍貝多芬的手稿,然後去演奏。他的弦樂作品是所有弦樂的開端,也是終點,傳遞出了人類最基本也最深刻的情感。我們借鑒了很多貝多芬手稿中的內容,尊重原作並且精確還原其中的每一個音符、每一處修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