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社會組織嵌入社區貼地服務

2017-10-12 09:46:41|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上海出臺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1+6”文件後,越來越多社會公益組織投入到社區治理和建設之中 “草根”社會組織嵌入社區貼地服務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圖:在社會組織的幫助下,不少原有的“地攤”都找到了新的服務社區方式。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圖:新會路55號的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已經成為社會組織的交流平臺。

  在政府部門積極管理引導下,社會組織進一步激發活力,不斷健康有序發展,從“量”擴展到“質”,參與社區建設的領域不斷擴大,並有效推動著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創新。社會組織的積極參與,也有效調動、整合了各類社會資源,成為文化、教育、養老等公共服務的有效提供者,緩解了社會服務需求多元化的矛盾。

  本報記者祝越

  傳統團扇、創意彩繪、繪製燈泡和玻璃瓶工藝品……在普陀區長壽路街道,社區居民、轄區單位的白領,不走出社區就能以低償或免費的方式享受到這些社區課程。

  在街道即將發放的《社會組織公益項目菜單》第二輯中新推出了50個項目,涉及老齡關愛、慈善幫困、親子活動等多個領域,受惠面覆蓋到社區中的各類人群。

  據統計,僅去年一年,長壽地區就新增了30家社會組織。截至今年6月,長壽轄區內各類登記的社會組織總量已達160家。社會組織數量增加的同時,結構也不斷趨於優化,以滿足社區居民生活服務需求為宗旨的各類社區服務類及藝術文化類社會組織發展迅速。

  搶課堪比春運“搶票”

  親子活動和助老服務,是社區裏需求最旺盛的兩端。在長壽路街道,不少社會組織的助老服務做得可圈可點。由長壽敬老志願者中心負責運營的“老寶貝俱樂部”,在長壽地區的老人中頗有知名度。俱樂部擁有近千名會員,每天在老年日托所活動的人流量超過200人次。剪愛公益發展中心則側重關注老人的記憶健康,致力於老年癡呆症的早期預防和治療照顧,併發揮藝術教育優勢,運營“老頑童玩聚館”對特殊老人進行“藝術療愈”。

  內容豐富的親子課程,則受到家長和孩子們的青睞。上海臻意雅創藝術工作室的各種“藝術微手工”課程,價格在五六十元到一百多元不等,受到大家的歡迎。而每逢上海樂馨女性創業發展中心推出公益親子教育課程,社區裏的家長們總是躍躍欲試。每次開課前,30個名額常常瞬間被“秒殺”。有社區居民開玩笑説,這搶課的激烈程度堪比春運“搶票”。

  “中央伺服器”助推公益項目落地

  2002年成立了全市首家“民間組織服務中心”,2008年榮獲“第四屆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2014年獲評上海市第一個5A級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和五星級黨組織,長壽地區社會組織不斷發展走向成熟。

  身處中心城區,長壽地區內商務資源集中、人口居住密集,呈現社區形態多元、人口結構多樣、社區資源多類的特點。街道于去年7月在全市率先成立長壽社會組織聯合會,掀起了一股“公益風”。聯合會就像街道內160家社會組織的“中央伺服器”,通過“組團式對接”方式,對所有社會組織的服務類項目進行梳理整合,製作成服務清單,統一發放到社區單位、工青婦組織、各居委會和居民手裏,讓有需要的人自助點單。

  長壽社會組織聯合會還以服務凝聚會員。聯合會自成立以來開展了一系列凝聚力建設活動,針對會員需求舉辦了各類專題培訓,開展各類活動和服務,不僅增強了會員們的凝聚力,更是聚攏了一批原先游離在邊緣的社會組織,會員單位由最初的64家增加到160家。同時,聯合會以溝通對接為抓手,通過項目對接會、推介會、公益夥伴日等形式將轄區內的社會組織推送到各個社區。

  每月最後一個星期五,新會路55號“長壽路街道社區治理和公益促進中心”小樓裏都會舉辦一場特別的“集市”。在這裡,聯合會裏所有會員單位可以深度闡述和實體演示自家的優秀項目。觀眾則是社區居民區書記、主任,居民代表,工會、婦聯負責人等,一旦看上哪個項目,當場就能實現對接,將好項目帶入樓宇、園區、居民區。目前,這樣的“集市”已經舉辦了6次,促成60余個項目成功對接。

  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

  在孵化培育社會組織同時,長壽路街道也十分注重社會組織自身發展,通過評選優秀項目、巡展品牌項目等方式,積極引導社會組織履行社會責任,將社會資金注入社區、專業服務引入社區、公益理念植入社區,讓社區更有“溫度”。

  依託長壽社會組織聯合會平臺,活躍在長壽轄區內的社會組織與社區實現了常態化對接,以每月不少於一次的頻率走進社區開展各類公益活動。聯合會以“公益性強、操作性好、覆蓋面廣”為原則公開募集公益項目,進行項目化合作;通過提升社會組織服務水準、可持續發展和自我造血能力,培育出像剪愛、和綠、長壽敬老志願者中心等星級社會組織,打造出如“長壽社區食物銀行暨分享冰箱”“少兒覺群國學堂”等品牌項目。

  漸漸地,社區居民開始認可社會組織的服務,基層開始願意放手讓社會組織承擔社區服務項目,“同心少兒社區國學堂”“周小燕童聲合唱團”“益智玩具拼搭”“隱形長者困境幫扶”等一大批品牌項目由此脫穎而出。一年來,50余家社會組織到居民區舉辦了超過150場活動、60多場公益項目,參加居民達2萬人次。

  即便在街道公共服務方面,社會組織也有一席之地。街道注重發揮社會組織專業優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提高公共服務供給水準。比如,購買社會組織公共服務開展市容環境管理工作,有效緩解社區城市管理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引進第三方專業團隊,打造“創客鳥巢”工作品牌,創新就業創業服務模式……社會組織專業化、精準化的服務進一步改善了社區公共管理、民生保障服務。

  此外,長壽路街道還以社區、社會組織、社會組織聯合會“三社聯動”機制為抓手,搭建社區與社會組織之間交流對接平臺,激發社會組織在開展行業自律、維護權益、共享資源等方面的自我管理功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