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將構建出版新格局激發創作活力擦亮上海文化名片 讓出版成為文化産業的創意源頭
鐘書閣被譽為“最美書店” /晨報記者 何雯亞
歲末初冬,上海街頭已寒意陣陣。可實體書店的開張熱度,卻與戶外形成了鮮明對比。
12月,上海新華旗下的新華書店文峰店、上海書城五角場店、新華書店日月光店、新華書店港匯店先後新裝開業。而由國際著名建築師安藤忠雄操刀設計的“光的空間”新華書店,也全新亮相上海西南虹橋地區。
上週末,上海書城五角場店迎來了新開張后的首場活動,楊浦區作家協會《楊樹浦文藝》歷時一年的《楊浦星空閃爍:我的故事》徵文活動頒獎典禮在此舉行;而冬日的思南書局,也是熱鬧非凡,獲諾獎後蟄伏多時的莫言、《中國詩詞大會》嘉賓酈波等紛紛在此做客。
如此熱氣騰騰的場景,在上海的各大書店和文化場所,尤其是週末,越來越頻繁地發生與上演著。申城與閱讀,上海人與書,越來越親密。
國內品牌書店均落地上海
在走過寒冬之後,滬上實體書店這幾年奇跡般地迎來了全面回暖,重新成為城市人文空間的重要部分。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有近20家中大體量實體書店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開出。大眾書局世博源店和惠南鎮禹州廣場店,大隱書局淮海路巴黎春天分店、新品牌“大隱精舍”,上海三聯書店與尚都裏合作的在青浦朱家角放生橋畔的“角裏書房”和“山腳下的書店”三聯書店·佘山店——實體書店集中開業,個性化書店擴張勢頭不減。
全國叫得響的品牌書店幾乎都在滬開設了門店,浙江的博庫書城、北京的蒲蒲蘭、重慶的西西弗、四川的言幾又、廣州的方所、江蘇的大眾書局等。
2013年,在松江泰晤士小鎮上開出第一家“最美書店”的鐘書閣,怎麼也想不到,在短短5年間會發展成現在的規模。迄今為止,“最美書店”已在上海開出4家分店,其中芮歐店還開到了寸土寸金的靜安寺附近。
“現代人的情感和體驗消費需求,興許就是突破口。”據上海鐘書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賈曉凈透露,“最美書店”現已落地杭州、揚州、成都、蘇州、無錫;明年年初,還將在上海開兩家分店;西安的分店建設也在進行中。
而這一切,既得益於上海政府層面對實體書店的扶持政策,也凸顯了申城活躍的閱讀氛圍。在書店業遭遇“寒冬”的時分,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共拿出新聞出版專項資金5000多萬元,以資助和補貼、貸款貼息、獎勵等方式,扶持了百餘家實體書店。雖然從資金數量來説,對於得到扶持的書店只能説“小補”,但政府借此傳遞了一個清晰的信號,有利於穩定實體書店行業的信心。上海三聯書店副總經理陳逸淩表示,好的政策讓從業者幹得更有勁,而這種導向也會吸引跨行業的資金進入書業。
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局長徐炯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這個過程中,“開放”是我們的重要經驗,無論國有民營、本地外地,在上海開書店,只要符合要求、通過評審,都能獲得資助。因為“開放”,吸引了全國各地幾乎所有品牌書店在上海落地。
據悉,上海將進一步推動實體書店升級發展。加快建立佈局合理、結構優化、業態多元、充滿活力的新型實體書店發展格局,並推動本市高校校園實體書店全覆蓋。
要構建新的産業格局
作為中國近現代出版的發祥地,上海與“書”的關係一直密不可分。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大東書局、開明書局都誕生於此。新中國成立後,上海出版依然保持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上海擁有38家出版社,數量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裏最多,因而專業門類齊全,不少是全國知名品牌,在細分領域佔據前沿位置。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旗下的社科人文、科技、中外文學、藝術、古籍等專業類出版社都有很強實力,大學出版社中也有不少特色品牌。整體上,上海出版至今在全國相對領先。
來看一組數據:上海去年出版業營收,圖書出版56億元,發行160億元,出版物印刷107億元,産業規模穩中有升,所創社會效益有目共睹,但産業規模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在2017年國家級出版評獎中,上海在學術出版和專業圖書出版領域繼續一路領跑。中華優秀出版物方面,上海有29種(篇)獲獎,增長率達66.7%;中國國家政府獎項,上海共有11種圖書和音像製品獲獎,較上屆增長2種。
據統計,目前上海民營出版策劃機構數量超過150家,年出版品種超過1萬種,10多家民營出版策劃機構的銷售碼洋達數千萬元甚至上億元,比如,成立10餘年的上海九久讀書人在引進世界優秀圖書方面成績引人矚目;成立於2011年的浦睿文化以極具個性和文藝氣質的出版物,形成了“小而美”的出版品牌;總部從北京遷入上海的“讀客圖書”更是民營出版在滬做大做強的典型案例。近十年來,“讀客”保持著50%的年增長率,出品圖書的平均銷量甚至達到行業平均水準的20倍以上。業務涉足數字發行、新媒體和超級IP電影,為上海出版業帶來觀念上的啟發。
徐炯表示,推進傳統出版轉型升級,構建新格局,必須補短板。振興紙質圖書出版,推動數字出版迎頭趕上,做大版權開發應用,拓展出版産業的外延,構建“大出版産業”,成為上海出版下一階段的發展目標。激發國有出版單位的內生發展和創新活力,支持品牌民營出版機構落戶,支持品牌民營出版機構落戶,鼓勵民營出版機構與上海國有出版單位深度合作。另外,上海也將深化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改革,有效整合編、印、發産業鏈及其周邊資源,打造面向全國的閔行七寶世紀出版園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實現傳統文化傳承和藝術品業務板塊跨越式發展,加快推進企業上市步伐,作為下階段推進傳統出版轉型升級的工作重點。
版權開發連接文創各環節
跳脫圖書局限,做足版權文章,讓出版成為文化産業的創意源頭。好作品的版權開發,連接著文創産業各個環節,也是熱詞IP(知識産權)的核心,文學和出版作為IP的源頭,優質版權就是優質電影、電視劇、網劇、遊戲等的基礎。
就在本週,2017上海文學影視創投峰會冬季場在上海作協大廳舉行,吸引了全國30多家影視公司代表來滬尋找合適的文學母本,向純文學富礦借力。
正如上海市作協黨組副書記馬文運所説,“上海有豐富的文學資源,有好作者、好刊物,除了做好文學作品的檢索工作,為影視公司推薦優秀的、適合影視改編的文學作品,還能進行開發定向輸送、專項定制,量身打造合適的文學、影視劇本,促成文學影視界的黃金組合。”
上海剛剛出臺的“文創50條”激勵政策,成為當下最火熱的一個高頻詞,如何在政策利好之下,激發創作活力,打響産業組合拳,進一步擦亮上海文化名片,成為業內共同關注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