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思政課融入“95後”性格

2018-01-17 09:59:30|來源:解放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網紅思政老師妙語連珠微電影成平時作業全員辯論賽翻轉課堂 上海高校思政課融入“95後”性格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復旦大學思政課老師陳果 談樂達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上海體院思政課上的辯論賽 校方供圖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上海海事大學同學排練微電影《他》 校方供圖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上海外國語大學許慈惠老師在教室備課 校方供圖

  思政課堂上,網紅老師陳果妙語連珠,金句不斷;復旦馬克思主義學院李冉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樣生動有趣。而且思政課授課的方式,也更加豐富多彩,“機器人也有美好情感”這樣主題的一部微電影,就出自上海海事大學的思政課堂;辯論賽在上海體院的思政課上得到推廣,學生們在引經據典、融匯現實中,更加喜歡上思政課。

  在上海,思政課已經不僅僅是在高校課堂上展現,而且以“95後”熟悉而喜愛的各種形式,延伸到了課外、校外,實現育人過程中的全覆蓋。

  網紅老師課堂金句不斷

  昨天上午,“加強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現場推進會”高校思政課教學觀摩在復旦大學舉行。現場兩場思政課,分別由復旦大學思政網紅老師陳果、馬克思主義學院李冉講授。

  “十九大報告開宗明義,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共産黨人的初心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謀復興。”第一堂思政課的主講是復旦大學思政網紅老師陳果,開場白裏,她簡短介紹了《不忘初心,做時代新人》這堂課。

  “前不久有部熱映的動畫片《大聖歸來》,其中有句臺詞讓我印象深刻,‘如果你遇見從前的我,請把我帶回家’。這句臺詞讓我思考到,人為什麼會變,為什麼再也回不到從前?為何要把我帶回家?如何不忘初心?‘人之初’的一顆心,是人與生俱來的一顆單純、真摯、敏感、溫柔的心。借用孟子的話,‘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也’。這句話代表了四個含義,‘惻隱之心、善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人從出生的時候是純潔無染地來到這個世界,最終離世的時候要做到問心無愧地離開,這才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真正意義。”課堂上,陳果一手插著口袋,一手拿著話筒説。

  45分鐘的課很快就結束了。課堂最後,陳果對學生們説:“本學期最後一堂思想道德修養課結束了,但請同學們記住,思想道德修養是一輩子的課題,是一生的學問。你們要修好生命的學分、未來做個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人。”

  第二堂思政課由李冉帶來,題目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李冉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理論邏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實踐邏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邏輯等三個角度展開,為學生們展現了同樣生動、有趣的思政課。

  思政也能拍成微電影

  “機器人也有美好情感。”微電影《他》,講述了一個美好的故事:在未來世界,女大學生李小雨與尖端人工智能0621號相識、相戀,但0621號因為違抗程式指令被研發者強制召回,李小雨在得知戀人身份,並經過內心煎熬與週遭人的質疑後,仍然選擇堅守愛情的故事。作品引發了人們對人工智能時代愛情道德與科技倫理的思考,呼籲科技的發展必須保留和追求人性中的真、善、美。

  那堂思政課,講的是道德。《他》,是上海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張苑琛老師佈置的作業。“思政課要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啟發年輕人的思考。”張苑琛告訴記者,自己是學影視傳播的,就建議讓同學們試試“微電影”的作業方式,“結果發現他們特別喜歡,讓學生自己參與,甚至比上課的啟發效果要好”。

  “在確定選題時,多次改變思路和想法,甚至徹夜談論過幾個通宵,最終定下愛情與科技倫理這個選題。”製作團隊共16名學生。“主創團隊都是一個寢室的,大家在一起看時事綜藝片,然後靈感就來了。”主創同學李明説,“以前感覺思政課就是好好聽課,好好寫作業,不用花費很多的課外精力,但是當我們真正拿到這個作業時,通過用心參與,更覺得對老師課上講解的內容有了更深刻的看法,這樣的作業,可能會佔用更多的課外時間,但是讓我們獲益更大。”

  張苑琛每節課還會選定“評委”對每個作品進行點評,引發學生對思政課程裏的內容進行深入思考。

  “幾年下來,學生們的作品拍得一個比一個好,有的作品會被作為示範作品展示給學弟學妹觀看和學習,有的作品讓人看了感動得當場落淚。對於社會熱點以及學生談論較多的社會公德、人生價值、愛國主義等內容在作品點評時經常會引發學生們的大討論。”張苑琛説。

  辯論賽激發學生參與度

  用“95後”喜歡的形式,讓思政課在學生中入耳、入腦、入心。上海各大高校都有自己的創新。

  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上海體育學院思政課老師于永超就在每節3個課時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中植入了辯論賽。“要在135分鐘中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就要在適當的時候‘翻轉課堂’。”于永超告訴記者,在每學期初,都會請同學自由組隊,一起共同確定辯題,在學期中分組進行辯論,老師事先會對辯論技巧、禮儀給予指導,並進行價值和思想上的引導。

  在一個學期的思政課中,于永超總要確保每個同學在辯論賽中全員參與,大家把課上學到的方法論,運用到實際分析中。在這一個學期的思政課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這樣的“課堂翻轉”。

  辯論賽目前已經在上海體院的思政課得到推廣,學生們在引經據典、融匯現實中,更加喜歡上了思政課。

  在上海海洋大學,剛走上講臺三年多的馬克思主義學院青年教師王茜,日前獲得“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標兵”榮譽稱號。除了強化學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上海海洋大學還于近期聘請上海社科院5位專家為特聘教授,擔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課教學任務,參與思政課在線課程開發等工作。

  這些學校,把思政課延伸進生活中

  記者走訪上海各大高校發現,思政課充分利用互聯網新技術,思政意識也從課堂到網絡,從校內到校外,延伸到了老師和學生的生活中。

  華東理工大學有這樣一門創新的在線思政課——“形勢與政策”網上開放課程,成為在校學生的熱捧。學生可根據自己興趣手機選課、先通過在線網絡教學視頻,進行課前預習,課堂教學手機掃碼簽到、答題,最火爆的一節課45秒就被搶完。

  在上海中醫藥大學,人體解剖學張黎聲教授以平常人“難以理解和做到”的遺體捐獻接受、利用的過程為切入點,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讓學生用心靈去感受什麼是“大愛、大義、奉獻的崇高精神”。

  思政意識不僅延展到了課外,還輻射到了校外。

  在上海電力學院,電氣工程學院講師王磊在2016年底主動報名參加援疆去喀什大學。為了實現應用型專業建設的目標,培養適合企業需要的人才,王磊主動與疆南電力公司建立校企合作關係,安排260余人次參觀多個220kv變電站,讓學生直觀認識電力企業生産的過程,通過聯繫電力公司專家給學生講解電力企業情況,電力職工的職業發展規劃,讓學生深刻了解電氣專業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高校思政教育也不再只是思政老師和輔導員的事。在同濟大學,一批專業教師自覺擔當“育人”使命,將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贏得學子紛紛點讚。上學期,同濟大學年逾八旬的汪品先院士主動請纓,為全校學子開設《科學、文化與海洋》的公選課,激勵同濟青年深耕創新文化土壤,勇於投身科創實踐。開講三場,場場爆滿。

  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老師們積極將思政意識融入語言教學中,講好中國故事。“對學生來説,思政課不僅僅是家國情懷,還應該具有科學精神、人文素養、邏輯判斷,乃至對世界的正確認知和理解。”上海外國語大學日語專業教授許慈惠認為,思政教育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于她而言,讓學生們自己思考、自己發表看法,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到正確的價值觀,再好不過。

  在復旦大學,推動全員育人,思政意識全覆蓋,學校擬定相關政策,在各個院係成立課程思政改革領導小組,結合學科自身特點,找準本院係各類課程教學的關鍵點,制定方案,組織編寫教材和教輔材料。同時建立課程思政工作的評價體系,院係課程思政工作情況納入院係教學績效考核指標體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