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義務教育從基本均衡走向優質均衡

2018-01-22 10:36:57|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圖説:家門口好學校贏在百姓口碑中 

       巨鹿路第一小學學生家長董春林説,孩子上學不妨套用一句俗語:“不求最貴的,只求最適合的。”正是這句話,在1月19日舉行的“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十九大精神聯組學習活動現場會”上引起了強烈共鳴。因為,近年來上海已經為優質教育資源均衡化發展找到了一條正確之路,那就是辦好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讓每個孩子、每個家庭從中受益。

       此次在盧灣中學舉行的現場會,是由新民晚報民生新聞中心、上海教育報刊總社和黃浦區教育局聯合主辦的,重點是對近一個時期以來本報推出的“家門口好學校”系列報道進行總結,並對進一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建言獻策。

       會議由上海教育報刊總社黨委副書記、社長仲立新主持。市教委副主任賈煒,新民晚報副總編輯、民生新聞中心總監裘正義出席並講話。黃浦區教育局局長姚曉紅等6個區教育局代表、部分學校代表、家長代表、媒體代表參加。市委宣傳部新聞閱評組副組長、高級記者顧龍,對“家門口好學校”系列報道作了點評。

       從去年9月1日起,新民晚報、上海教育報社總社推出了系列報道“家門口好學校”。兩家新聞單位的記者在市教委組織下,走進一所所普通的義務教育公辦中小學,講述“家門口好學校”的成長故事,體會孩子和家長真實的獲得感,感受城市的教育溫度。至今,新民晚報上已連續推出了54所百姓家門口好學校的報道,同時,在新民客戶端、新民網教育頻道、上海教育官網等新媒體上,同步推出了對這些學校的長篇通訊,圖文並茂地向社會推介學校的辦學成果。這組報道在廣大讀者中引起了很好反響。許多學校反映,報道見報後就有“心急”的家長或致電學校或通過各種方式,希望了解學校明年的招生信息。

       崇明區教育局副局長黃乃華,盧灣中學校長何莉,黨的十九大代表、上海市實驗小學校長楊榮等,在會上暢談了辦好家門口好學校對提升上海教育民生品質、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教育的嚮往所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黃乃華以《內聯外引,打好優質均衡組合拳》為題,介紹了崇明區是如何努力辦好每一所家門口好學校的。2016年上海市一師附小崇明江帆小學和靜安南西幼兒園崇明新城幼兒園正式開學,開啟了“上海名校+崇明新校”的跨區教育集團的辦學模式。2017年上海市實驗學校附屬東灘學校和上海市東灘思南路幼兒園正式開學,形成了第二批“名校+新校”教育集團。第三批計劃請向明初級中學管理崇明新城初中,上海市實驗小學管理長興新建小學。除此之外,在幹部跟崗培養、教育信息化、教育學院、青少年活動中心等領域都開展深入廣泛的結對學習交流活動。這些舉措,大大縮短了崇明新校的成長期,發揮了優質射效應,也大大滿足了人才高地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圖説:與會專家學者共議優質教育均衡發展

  楊榮認為,十九大報告是宣言書,宣告中國發展進入新時代,教育也由此開啟了建設教育強國,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新征程。她説:“在過去的日子裏,學校牽頭‘上海市實驗小學教育協塊’,後發展成教育集團,6所學校以發展共同體方式,以優質課堂的關注點,形成了協同教研特色,希望把握關鍵點,撬動學校的內涵發展。同時在區域教育合作的框架下,啟動了崇明長興學校的建設,更通過教育部國培計劃引航培訓建立的校長工作室,輻射中西部地區,與雲南騰衝騰越鄉中心小學聯手,受江蘇鹽城市政府邀請幫助敬賢路實驗小學的創辦,17年底我們加盟教育部指導下‘中國好老師’公益行動,在辦好學校的同時,我們擔負起了助力西部教育的大發展的任務。”

  何莉説:“無論學校如何變遷,始終不變的是一脈相承的盧灣中學的精神,是始終瞄準區域一流公辦初中的情懷。這裡沒有寬廣的校園,沒有高大的教學樓,沒有生源的優勢,卻實現了辦學效益的整體提高,憑藉‘輕負高質’贏得了家長和社會的廣泛認可。學校在上海市學業品質綠色指標測試中顯示各學科學業成績標準達成指數達到最高級9級。近三年,學生在各級各類比賽中屢獲殊榮,獲得區級以上各類獎項696項。每一個教師的肩上,都扛著幾十個甚至成百上千個家庭的希望。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圖説: 盧灣中學確立“整個世界都是教室”的理念,開發出一批“無邊界課程”,成為學校品牌

       綜觀、這組系列報道,儘管各校的辦學方式、教育方法百花齊放、精彩紛呈,但有三個“關鍵詞”卻反映出了“好學校”的共同特質。一是“每一個”:改變發生在每個學生身上,體現了真正的教育公平。二是“魔法”:家門口的好學校,很多都曾經是老百姓口中的“菜場學校”,但通過校長和老師的巧思,短短幾年就發生了脫胎換骨的改變。三是“孩子”:記者們不約而同用了“孩子”,而不是“學生”,是因為在採訪的過程中,看到老師如何蹲下身子,從孩童的需求和認知特點出發,設計課程,改變教學方式。

       市教委表示,正是因為辦好了每一所家門口的學校,上海的義務教育已步入了從“基本均衡”走向“優質均衡”的發展新階段。為破解市民日益增長的優質教育需求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上海近年來著力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創新聯動發展機制,激發學校變革內生動力,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改革發展,整體提升了城鄉學校教育品質和辦學水準,讓市民享受到更加優質公平的教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