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讓全科醫生真正成為健康“守門人”

2018-01-26 10:19:47|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國家出臺《關於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的意見》,被業內視作提振基層醫療的“強心針”上海:讓全科醫生真正成為健康“守門人”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在虹口區歐陽街道舉行的家庭醫生集體簽約儀式上,百餘名居民集體簽約家庭醫生。本報記者袁婧攝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閔行區龍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立在龍柏三村居委會內的家庭醫生工作室,專業的家庭醫生為社區居民提供多樣化的治療服務。本報記者袁婧攝

  增加全科醫生的收入來源、加大職稱晉陞傾斜力度……25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關於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的意見》發佈會,解讀該《意見》提出的若干改革舉措。

  這是近年來我國圍繞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的一份重要文件,也被業內視作提振基層醫療的“強心針”。對接國家部署,上海也在全面推進全科醫生的培養與發展,一系列政策就是要讓全科醫生真正成為健康“守門人”。

  醫學院校“認領”育人任務

  全科醫生不可能在一天煉成,教育培養是重要環節。有關教育培養,該《意見》提出,要通過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助理全科醫生培訓、訂單定向免費培養、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專碩研究生教育等多種途徑,擴大全科醫生的培養規模。

  記者了解到,上海在2006年啟動全科醫生規範化培訓,全科醫生除了大學院校理論學習以外,還必須完成市級臨床實訓基地和社區教學基地的實訓。

  上海知名醫學院校很多,悉數“認領”到育人重任。比如,由上海市衛生計生委委託上海市全科醫學教育培訓中心(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和上海中醫藥大學牽頭,負責轉崗培訓的具體實施。上海提出,各區、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轉崗培訓覆蓋面和培訓合格情況,納入年度社區衛生服務綜合評價,原則上,1971年1月1日以後出生、並符合條件的人員必須進行全科轉崗培訓。

  既要培養人,更要留住人

  該《意見》同時明確,到2020年,城鄉每萬名居民擁有2-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到2030年,城鄉每萬名居民擁有5名合格的全科醫生,全科醫生隊伍基本滿足健康中國建設需求。

  上海的全科醫生有多少“家底”?記者了解到,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對健康管理需求高,上海全科醫生有7000多人,已超過國家2020年每萬居民2名全科醫生的目標要求。

  一手要培養人,一手也要留住人。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曾益新在昨天的發佈會上表示,《意見》在全科醫生使用激勵方面落筆不少,提出改革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制度、增加全科醫生收入來源、職稱晉陞加大傾斜力度等。

  上海近年也著力探索建設“留住人的制度”。在建立符合基層服務特點的薪酬改革制度中,注重提高社區高級職稱比例(從3%-5%提高到6%-10%),評審中強化具有社區特點的技能、業績考核。此外,上海還較早開展以“訂單服務”、人才補貼政策等促進遠郊全科人才培養的力度。

  “全科醫生”不等於“家庭醫生”

  談及全科醫生未來發展,專家提醒,首先要明確“全科醫生”不等於“家庭醫生”,這一點是基礎認識。

  曾益新在昨天新聞發佈會的答記者問環節中表示,全科醫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門人”。“守門人”有兩個含義:一是全科醫生絕大部分都應該是工作在基層,在社區,在鄉鎮,甚至在村裏面,在老百姓的身邊,居民有不適第一時間可以求助全科醫生。

  二是全科醫生工作在社區,可以宣傳、普及、推廣健康理念,可以更多地從事預防保健和健康管理的工作,通過這些工作來減少疾病發生,或把一些疾病及時控制在早期。

  在專家看來,這些説法較為明確地給出了現階段我國對全科醫生的認識與定位,即明確全科醫生絕大部分“下沉”在基層,也提出他們不僅承擔治療任務,也要承擔起疾病預防的功能。

  在上海的社區裏,作為一名家庭醫生首先必須是全科醫生,這一點在全國起步算高的。據悉,上海也鼓勵全科醫生拿“四證”,包括心理諮詢師、康復師、營養師和健康管理師,希望他們能真正成為健康“守門人”。

  上海有較好的基礎,但也得看到全科醫生仍有不小缺口。如何減少全科醫生離職率、拓寬其職業道路,讓全科醫生隊伍建設助力分級診療、助力健康中國,是上海及各地都需要繼續探索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