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神話是中華民族“夢開始的地方”

2018-01-26 15:53:31|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施大畏中華神話題材作品《夸父追日》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施大畏中華神話題材作品《共工怒撞不週山》

  藝術家都是做夢的人,年輕時候我很喜歡童安格的一首歌———《夢開始的地方》,裏面有這樣的歌詞:

  水中來,塵裏去,生生不息

  生命就像蜿蜒的江河

  慢慢流過歲月

  你還有多少夢想

  多少希望?

  我生於上海長于上海,我熱愛這座城市,我覺得這裡就是夢開始的地方。我想每一個藝術家都應該思考一個話題,那就是我們從哪來?要到哪去?我們有五千年的歷史,從歷史中我們可以繼承什麼?這是既嚴肅又現實的話題。

  發現中國古代神話裏哲學思想體系的初衷

  我想談談這幾年自己創作上的一些想法。上古時期的神話是我一直想畫的主題,我覺得希臘神話滋養了西方的文明,而中國的古老神話中一定也蘊藏著東方哲學思想的智慧。

  2003年,我將這個想法告訴曾執導過《城南舊事》的導演吳貽弓,他很贊同我的想法,於是我倆就在一起探討研究這件事,試圖去發現中國古代神話裏那些哲學思想體系的初衷。

  大家都知道,西方的神話是上帝造人,而我們的神話是盤古開天。盤古開天告訴我們,中國人的創造性跟西方的上帝造人不是一回事。我們都在講天地人,中國人太明白“天地人”這三者加在一起會變成什麼樣的一個合力。

  天人合一是一種科學性,使得我們的960萬平方公里能夠走在一起。我們從一個朦朧的時代、一個混沌的世界走向了神州大地,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題目。

  從我1996年第一次畫大禹的傳説開始,我就一直在琢磨,那些中國神話裏的英雄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在漢像磚裏伏羲和女媧是人面蛇身?女媧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難道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不應該是像維納斯那樣漂亮的嗎?我覺得如何把“神變成人”是神話繪製的觀念轉變,也是對藝術家創造能力的一個挑戰。

  尼采曾説過,希臘人既敏感又多情,希臘人之所以能夠在惡劣的條件下生存下來,都是緣於心中鑄造起的希臘諸神,他們像荷馬史詩那樣悲壯,又像荷馬史詩那麼優美。我想中國也是一樣。

  尼采又説過,神話有一個偉大的優點,凡是意識永遠抓不住的,在神話中都可以通過感官和精神被看到和被保留下來。靈魂正是由此通過肉體映入我們的眼睛,對我們的耳朵説話,這就是神話的魅力。

  中國的古代神話就像一把金鑰匙,它是我們的文化基因和思維密碼。這些東西一直在我的腦子裏,我想通過神話故事的形式告訴大家。

  2012年,我請來一些老一輩的藝術家和青年藝術家共同創作了30幅畫作,它們涵蓋了從盤古開天到鼎定天下的故事,我想通過這些故事在小朋友的心中埋下一顆種子,讓他們知道我們從哪來的,要到哪去。

  這些是我作為一個文化人的初衷,是我的神話故事。

  世界對中國的了解遠不及中國對世界的了解

  我要講的第二件事是,我了解的世界越多,見的藝術家越多,去的地方越多,越發覺得世界對中國的了解遠遠不及中國對世界的了解。

  當我還在中華藝術宮當館長時,曾接待過一位名叫呂佩爾茨的德國表現主義大師,我們進行過一次交流。他告訴我,當他第一次來中國時,以為我們還穿著長衫馬褂。

  我聽到那句話時,感到非常鬱悶,心想中國開放了那麼多年,但許多外國朋友對中國的理解仍然停留在這種程度。於是我邀請他來參觀我們的展館,進行更深入的交流。我們談得很開心,大家討論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和藝術家的本質。

  經過這次交流,他接受了我的邀請來中國辦展。他特別開心,開展的時候特意喊我去看他的一張作品,他説那張作品就像中國的國畫,留了白。我也非常高興,我説,你終於對我們中國的文化有了一點好奇,也逐步了解今天的中國人。

  事實上,不管是希臘神話裏的普羅米修斯,還是中國的大禹,他們在真善美的追求上是一致的,他們都有著對人類的愛和奉獻。

  我也想通過創作大禹治水等故事告訴世界,中國這個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文化根基、文化自信。在共享的世界裏,我們的文化是殊途同歸的,東西方文化可以交流溝通。

  1999年我曾去寶島台灣訪問,我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看到張大千跟畢加索的一個聯合展,講述的是東西文化的對比。我認為,現在的藝術家在創造藝術作品的時候,一定要有種國際視野,要思考如何在國際語境下講好自己的文化故事。

  德國哲學家阿爾貝特·施韋澤説:什麼是文化,那是對生命的敬畏,和歷史問題的表達。我是一個畫畫的人,也是一個用手思想的人。我每天待在畫室裏,最幸福的事就是可以在紙上畫很多東西。前些年我看過一本名為《愛因斯坦·畢加索:空間、時間和動人心魄之美》的書,講的是愛因斯坦跟畢加索的故事。

  1905年愛因斯坦發現了相對論,1907年畢加索創造了立體派,他們兩個人是同一個數學老師教的學生,這種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融結合是個非常特殊有趣的故事,他們同時解決了從三維空間到兩維空間的轉換。

  也許這是個物理現象,但對我的啟發卻很大。我想在今天,在面對國際文化交流的同時,我們藝術家要從自然科學當中去總結文化現象的合理性。

  一個藝術史的發展,就是一場人類觀測世界方式的發展變遷。在今天這個多元的世界格局底下,我們必須有一種新的觀點、新的思維方式去表達這個世界。對於我來説,就是畫畫。

  我是一個畫家,我是用手思想的人,喜歡以喜聞樂見的藝術樣式表達頂天立地的精神世界。我也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用神話作為切入口,去實現學術上的突破,去告訴大家中國已經走進了世界,中國可以跟世界上的任何國家進行平等對話。

  擁抱藝術家的孤獨,夢想終會實現

  中國人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他有自己完整的習俗、信仰、制度。我很喜歡NBA籃球巨星科比·布萊恩退役時講的那番話,分享給大家:

  如果你努力付出的話,夢想終會實現。但我希望今晚的這一切讓你們明白,那些你早起努力的時光,那些你熬夜努力的時光,那些你感覺疲憊不想再堅持,卻又咬牙挺過來的時光,那就是夢想本身。

  那就是夢想,這和終點無關,重要的是這一段旅程。如果你們能夠明白這一點,就會發現,你們不是在完成夢想,而夢想終有一天會成真,就像今天的我一樣。

  我們的城市在千變萬化,藝術家唯有尋找那些不變的東西,那就是對藝術執著的追求,去擁抱那一份飽滿的孤獨,夢想一定能夠實現。

  (作者為上海市文聯主席、上海中國畫院院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