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腫瘤治療有了另一種可能 代謝異常、抗衰老與癌症的“愛恨糾葛”成醫學界關注焦點
“腫瘤代謝論”領軍人物托馬斯·塞弗裏德介紹腫瘤綜合治療新理念。何凱攝
高血壓的降壓、糖尿病的降糖、腫瘤的手術切除,這些西醫的臨床治療方法,如今也面臨著質疑。29日在滬舉辦的“抗衰老醫學與癌症代謝療法論壇”上,多名美英醫學專家針對當下西醫主流治療方法提出了不同觀點,尤其是在腫瘤外科治療方面的局限。而抗衰老與腫瘤代謝研究也許成為腫瘤治療的另一種可能。
“西醫的缺陷主要在於較少考慮病人的生理、生化上的正常態。”專家舉例説,在外科領域,大家普遍認為手術切除病灶就可以根除疾病,但如果切除了正常器官,原發病可能切除了,但器官被割除後的功能缺陷則會逐漸顯現。因此,外科手術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方法,絕非最佳方法。
與外科關注局部不同,一個關注全身體系的腫瘤治療理念正在歐美興起,即“腫瘤代謝論”。“腫瘤的發生發展與代謝異常息息相關。”美國波士頓學院生物學教授托馬斯·塞弗裏德説。
代謝牽涉全身,這也給多發腫瘤、腫瘤復發提供了另一種解釋,即腫瘤不是一種局部發生的疾病,它很可能是涉及全身的疾病。通過調整患者的代謝,來調整患者的整個身體情況,從而治療腫瘤,這一看法日益受到部分臨床醫學家關注,“腫瘤代謝論”由此興起。
“腫瘤代謝論”早在1924年由德國生物化學家、諾獎得主瓦爾堡提出,但當時並沒有受到重視。此後,經塞弗裏德全面昇華,才形成一套理論體系。該理論與“腫瘤基因突變論”具有根本不同的學術立場。“‘腫瘤代謝論’被認為是顛覆性的,打破了此前認為腫瘤是基因突變、僅與遺傳相關的觀點。”有專家這樣對記者説。文獻顯示,歐美已有不少知名臨床醫學專家通過對“腫瘤代謝論”的研究,拿出了初步的臨床治療方案,並誕生了一批“印象深刻的初步結果”。
除了“腫瘤代謝論”,還有抗衰老理論等。這些理論主要從人體功能為切入口,強調營養干預、腸內菌群調適、代謝排毒及抗氧化線粒體營養、幹細胞營養補充等功能醫學的方法來對抗衰老、癌症及心血管病、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病,專家認為,這些治療方法將發揮重要作用。
“抗衰老、代謝、腫瘤治療,這可能是環環相扣的命題。”專家談到,抗衰老醫學與腫瘤綜合治療是當下的一大研究熱點。比如,端粒酶就被認為是連接腫瘤和衰老研究的一條新紐帶。
端粒有“生命時鐘”之稱,端粒的長度與壽命息息相關,端粒酶則是維持、補充端粒長度的關鍵酶。照此來看,端粒酶促進端粒延長,細胞就能保持生長狀態,從而延緩衰老,不過也有科學家發現,這為癌變埋下禍根,所謂過猶不及,就是這個道理,端粒酶的存在可能是一把雙刃劍。如何摸清端粒酶的工作機制,如何掌控調節?這些問題吸引著科學家投入進一步研究。
這是上海市健康科技醫療衛生創新聯盟成立後舉辦的首場新醫學論壇。該聯盟由上海市醫學會、上海市醫師協會、上海市中醫藥學會、上海現代服務業聯合會健康專業委員會、上海市健康科技協會等於今年年初聯合發起成立,著力整合産、學、研、用優勢醫療資源助推醫學成果轉化,造福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