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一級美術師王世李。
國際在線上海微網消息(彭麗):2018年1月30日,上海微網專訪國家一級美術師王世李。國家一級美術師是對從事文化藝術行業人員的一種職稱認定的稱謂,須具有深厚的文化藝術修養、豐富的生活和知識積累,在繼承、發展和創新藝術傳統及創作技巧方面業績顯著。王世李從安徽農村走進上海這個國際化大都市,從書學愛好者成長為如今的國家一級美術師,與他的執著和努力密不可分。
王世李創作的書法作品。
興趣是最好的啟蒙老師。
“我從小就喜歡寫毛筆字,讀書的時候寫,跟父親學做木工的時候每天無論多晚、多累,也要把墨鬥推到一邊,擺硯磨墨寫上幾筆。那個時候很執拗,現在的説法應該叫‘叛逆‘。很慶倖我的叛逆用對了方向。”王世李笑著説。隨後他又補充了一句:“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有個性,但要學會選擇切入點,這很關鍵。”王世李強調父親對他影響很大。王世李的父親王祥付是位地地道道的農村能人,不僅有一手過硬的木工手藝,還能寫出一手漂亮的毛筆字。王世李很好地繼承了父親的基因,從小就表現出對書寫的超常興趣。
王世李創作的書法作品。
王世李1972年出生於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的小村莊,自小隨父親學做木工活。木工是一項技術活,八十年代,還沒有現在意義上的機械化生産,全靠純碎的手藝。王世李説:“好的木工活機器是做不出來的,這就像寫字,用心創作的作品帶有自己的性格。做木工訓練了我的平衡感和耐心,這對於書法創作非常重要。”他特別強調,木工要注重線條的打磨,棱角的處理,需要工匠精神,這也是作為書法家必須具備的 “不期工而自工”的特質。
王世李創作的書法作品。
中國功夫裏錘鍊出精氣神。
很多少年都有武俠夢。王世李的少年時代,是《少林寺》、《武當》等功夫片風行的時代,白天與其相伴的是書法,晚上與之相伴的就是習武。王世李説:“習武煉體,注重韌勁、恒心、精氣神,特別是力的培養,這幾點對於書寫而言至關重要。”
王世李創作的書法作品。
南朝時著名書法評論家王僧虔曾説:“古今即異,無以辯其優劣,惟見驚絕筆力耳。”近代梁啟超先生把“力的美”作為欣賞書法的主要依據。力是書法的後盾,是筆墨技巧的體現,能使觀者在凝固而不靜止的字形中領略到生命的運動。所謂“眾妙攸歸,務存骨氣。”剛勁之力,如鐵畫銀鉤,堅挺方折;柔和之力,則婀娜凝練。王世李的書法以線條為主要表現形式,構成點畫與形體的支柱,通過遒勁有彈性的鉤線、點戳,來追溯至高的骨力。
王世李創作的書法作品。
因力起勢。“勢”之美,則是貫穿著全幅字的一種精氣神。自古兵家重形勢,文章重氣勢,而書法重筆勢。所謂“作書必先識勢”,在筆墨技巧中,它往往代表字的“筋脈”、“血絡”、“行氣”。 唐代韓方明《授筆要説》中提到:“執筆在乎便穩,用筆在乎輕健,輕則須沉,便則須澀,謂藏鋒也,不澀則險勁之狀,無由而生;太流則浮滑,浮滑則俗。”王世李依靠手腕和手臂來控制行筆的速度,及筆勢間的轉換,讓筆下的線條有骨有肉、有質有韻、險勁率約、剛柔相濟,産生出較強的形式美、拙重美、厚度感與節奏感。
王世李創作的書法作品。
企業家中走出的書法家。
如果一定要給王世李的身份一個釋義的話,他曾是一個木匠、企業家,如今是一個職業書法家。很多人對此頗為不解。王世李説:“選擇放棄做企業,而專心做書法,我確實拿出了壯士斷腕的決心。”從工匠技術到文化藝術,從商場沉浮到筆海縱橫,從客體(文字)的形式至上到主體(書法家)的精神至上的轉變,形成了王世李書法中獨特的 “韻”。
王世李創作的書法作品。
古人説“韻”,指神韻,氣韻。特別具有代表性的是二王所開創的行書,行書最具中和之美,有一種從容不迫的氣度,而這種中和美更能體現作品的風韻與神采。世人所熟知的蘭亭序正是給人以這種從容的感覺,王世李尤擅寫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他説:“王羲之的行書遒麗天成,‘猶夫西子毛嬙,天姿國色,不施粉黛,輝光動人矣’,這是一種出神入化的藝術境界。”不但從容祥和,又如高山流水,如琴瑟合鳴,這便是書之韻。
王世李創作的書法作品。
從商海中出離,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職業書法家。王世李説:“做好人,寫好字,這是一個書法家的本分。”他笑稱自己這一路走來,是螺旋式上升。“從西裝到唐裝,人們看到的是不同的王世李。這不是單純服飾的改變,書法是一種修行,我的思想隨著習書的專業和精進而不斷改變。”
王世李創作的書法作品。
尊重傳統,注重傳承。
“腹有詩書氣自華”。王世李説:“作品的好壞與人品和書法的功力有關。”王世李的作品追求傳統風。他説:“筆墨當隨時代,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最關鍵的是筆墨更應該對標經典,書者的責任是要把人做好,把字寫好,保證書法不給後人留有遺憾。”
王世李創作的書法作品。
王世李創作的書法作品。
為了這份責任,王世李在創作的同時,注重書法的教學。他強調“傳承”,傳承是藝術的生命力所在。王世李説:“書法教學的關鍵是尊重傳統,尊重學生的性格。無論書法的表現形式如何多樣,書法的根本是不變的。在不忘初心的基礎上,找到與學生的性格相匹配的書體,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興趣,並産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促進書法的普及、傳承和發展。”(圖片由王世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