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醫”周俊松:為書畫治百病 化腐朽為神奇

2018-01-22 13:31:34|來源:國際在線|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專題-名家訪談列表摘要】(簽發標題)“畫醫”周俊松:為書畫治百病(原標題)“畫醫”周俊松:為書畫治百病 化腐朽為神奇

書畫裝裱修復師周俊松。

  國際在線上海微網消息(彭麗):2018年1月19日,上海微網專訪書畫裝裱修復師周俊松。周俊松1997年入職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從事書畫裝裱修復工作,獨立修復古畫、近代名畫無數,並到達修舊如舊的效果,是多位大畫家、藏家的專屬書畫裝裱修復師。

  周俊松説:“1997年我從安徽到上海,一開始還沒有接觸裱畫,有一天無意間從電視裏看到裱畫,看到一幅破碎不堪的畫,被裱畫師修復後完好如初,對此我深深著迷。偶然的機會進文史館開始學習裱畫,師從文史館裱畫師嚴桂榮先生,在老師的悉心教導下,我手藝突飛猛進。”

【專題-名家訪談列表摘要】(簽發標題)“畫醫”周俊松:為書畫治百病(原標題)“畫醫”周俊松:為書畫治百病 化腐朽為神奇

周俊松進行書畫修復。

  周俊松師從著名裱畫大家、古舊書畫修復專家嚴桂榮先生。

  晚清民國時期,上海是中國書畫收藏的半壁江山,也因此造就技藝精湛的古書畫修復裝裱師,形成蘇幫和揚幫兩大書畫修復、裝裱流派,各有絕招。特別上世紀五十年代前後,上海一度匯聚了全中國最多的裱畫高手。如 “紙本大王”殷柄海,“絹本大王”劉道生,“手卷大王”竇翔雲,馬王堆帛畫的修復者竇治榮、嚴桂榮等。

  嚴桂榮先生曾為上海博物館專業書畫修復師,退休後為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先後以水、火兩法,解決修裱畫的難題,使古代字畫重新煥發風采、神韻,技藝非凡。為了傳承裱畫修復的傳統技藝,90年代,嚴桂榮先生在上海文史研究館開班教學,周俊松便是眾多學生中的佼佼者。從1997年拜師嚴桂榮先生至今,周俊松已經在文史館工作了20餘年,不僅會裱畫修復,還能接筆。

  説起恩師嚴桂榮先生,周俊松頓時莊重起來。他説:“嚴老師在專業要求上非常嚴格,要求我們裱畫和修復不能出絲毫的紕漏。那個時候我每週去嚴老師家2-3次,聆聽老師的教誨。嚴老師在專業上嚴格,在生活中對我卻是非常照顧,就像親人一樣,是非常好的長輩。非常開心的是我結婚時還收到了嚴老師的祝福和紅包。”

  古畫修復技藝複雜,清洗、揭、補、托等二十多道工序環環相扣。

  清人陸時化曾痛心疾首地指出:“書畫不遇名手裝池,雖破爛不堪,寧包好藏之匣中,不可急而付拙工。性急而付拙工,是滅其跡也。"一個好的裱畫師,不僅能把畫裱好,還能令失色的畫作更煥發光彩,所以裱畫是一門考工夫的藝術,選擇好的書畫裝裱修復師至關重要。

【專題-名家訪談列表摘要】(簽發標題)“畫醫”周俊松:為書畫治百病(原標題)“畫醫”周俊松:為書畫治百病 化腐朽為神奇

陶為浤在上海創作的《怡然自得》(左為修復前,右為修復後)。

  周俊松説:“修復是書畫作品壽命的延續,而裝裱師是作品的守護者,並非創作。古畫的修復更像是外科手術,每一個失誤都是無法挽回的悲劇。對修復裝裱師而言,不僅需要嚴謹的態度、高度的專注、平和的心態,豐富的實戰經驗,更需要對作品以及客戶的尊重。”

  周俊松強調,書畫裝裱和修復不能紙上談兵,熟識理論知識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更重要的在於實踐和經驗累積。他説:“我們要熟悉並精通所有工序,比如漿糊的濃度,清洗揭補等,這些不能也沒法數據化和標準化,全憑經驗。”

  周俊松説:“書畫從它誕生至今2000多年,有各種各樣的材質,受損的原因也很多,可以是火災、水災、蟲蛀、自然老化、人為張挂、把玩時受到損傷等,因為它受損原因不一,受損的程度也不一,因而每張受損書畫的修復技法也不盡相同。診斷直接決定修復的過程和效果,非常重要!”

  修復從清洗畫心開始,去除字畫表面的霉變、塵埃和污跡,這實施起來很困難,等於要給古畫“洗澡

  説起書畫的清洗,周俊松印象最深的是清洗著名書法家趙冷月先生的一幅書法作品。周俊松稱其為“教科書版的黑霉”。

【專題-名家訪談列表摘要】(簽發標題)“畫醫”周俊松:為書畫治百病(原標題)“畫醫”周俊松:為書畫治百病 化腐朽為神奇

趙冷月書法作品(修復前)。

【專題-名家訪談列表摘要】(簽發標題)“畫醫”周俊松:為書畫治百病(原標題)“畫醫”周俊松:為書畫治百病 化腐朽為神奇

趙冷月書法作品局部(修復前)。

  周俊松説:“這幅作品霉變的程度相當於癌症晚期。其霉變是從黃霉慢慢發展到紅霉,最後演變成黑霉,黑霉就像一顆顆毒瘤已經紮根在紙張的纖維中,想要去除就要動一場非常難的‘手術’,是否能全部去除當時我也沒有百分百的把握。 ”

  周俊松診斷後,定制了專門的方案:

  1.輕輕刮除表面凸起的黴菌。

  2.配比合適濃度的清洗液先在畫面的一角實驗,觀察漂洗效果。

  3.確認墨色是否牢固,再整體漂洗。

  4.揭裱已經老化的裱件,重新裝裱。

【專題-名家訪談列表摘要】(簽發標題)“畫醫”周俊松:為書畫治百病(原標題)“畫醫”周俊松:為書畫治百病 化腐朽為神奇

趙冷月書法作品(修復後)。

  這看似簡單的診斷過程,無論任何一步都須非常小心,稍有失誤就會破壞整幅作品。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修復終於還原了作品本來的面目。

  清洗之後要把舊的裱褙揭掉。《裝潢志》裏有這麼一句話:“書畫性命,全關於揭。”足見揭的關鍵。

  2005年的夏天,周俊松接到一幅“神秘”的畫作。這幅委託人家中代代相傳的傳家寶,經診斷絹壽八百,紙壽千年。因為沒有恒溫恒濕的保護,紙張已然發黃髮脆。周俊松接收後在委託人的見證下先用清水微潤一部分紙張,掀開一角發現露出的畫心部分是舊蠟箋,因為蠟箋本身墨與紙的粘合度就非常脆弱,時間長則更容易變脆脫落,這無疑提高了修復難度。

【專題-名家訪談列表摘要】(簽發標題)“畫醫”周俊松:為書畫治百病(原標題)“畫醫”周俊松:為書畫治百病 化腐朽為神奇

清朝對聯 唐駿款(修復前)。

  這幅作品的修復關鍵在揭。經過周俊松的再三診斷,定制如下方案:

  1.嚴格控制水分用量,將其裱背微潤舒展開,同時又不讓水分滲透到正面畫心。

  2.檢測墨色的牢固程度,選配合適比例的膠將其墨色固定,以免修復時出現意外。

  3.確認墨色牢固,檢查是否有缺損部分。如果有,準備染色以製作配補的材料。

  4.揭裱已經老化的裱件,重新裝裱修補書畫。

【專題-名家訪談列表摘要】(簽發標題)“畫醫”周俊松:為書畫治百病(原標題)“畫醫”周俊松:為書畫治百病 化腐朽為神奇

清朝對聯 唐駿款(修復後)。

  修復完成後的作品既能展示又能收放保存。已然不是當初那卷一碰就碎、斷成數節的“神秘”易碎品了。

  清洗後的修補是周俊松的強項,修復後的作品即便在燈光的透照下也很難發現修復的痕跡。

【專題-名家訪談列表摘要】(簽發標題)“畫醫”周俊松:為書畫治百病(原標題)“畫醫”周俊松:為書畫治百病 化腐朽為神奇

清代陸燦《瑤臺祝壽圖》(修復前)。

       這本是一幅色彩豐富,繪製細膩的工筆畫,因為保存不當變成了發黃髮脆,缺損頗多的作品。周俊松説:“修復這幅作品難度很大,由於碎片繁多,拼合繁複,需要耐心仔細觀察校對,除此之外還要把部分不穩定的色彩加以固色,用小筆仔細描摹。另外,由於畫面顏色種類豐富,修復時間過長很有可能損失部分微小的細節,時間的掌控也頗為重要。同時,同樣艷麗的色彩因材質、製作方法不同,也會在修復裝裱過程中發生不同的化學變化,可能會出現遠處的雲海淡淡的花青被沖洗消失,西王母身上鮮艷的紅色因不穩定的特性散化的情況。”

【專題-名家訪談列表摘要】(簽發標題)“畫醫”周俊松:為書畫治百病(原標題)“畫醫”周俊松:為書畫治百病 化腐朽為神奇

清代陸燦《瑤臺祝壽圖》(修復後)

  為了更好的修復這幅作品,周俊松在修復前足足做了兩周的策劃和準備。首先是清潔和揭,然後便是修補破洞。需要找到與原材料相匹配的清代的材料,並要對介面處進行專業處理,要保證所補材料與原有材料紋路、包漿、結構一致。然後還要托,揭掉之後,補好破洞,再配新的托紙把畫心托起,托又是一項難度很高的技藝。最後是全,對補好的破洞進行全色,甚至有些要進行接筆,使其體現出一種完整性。經修補後,已找不出破損的痕跡。

  書畫裝裱修復是傳統的行業和技藝,更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詩讚之:“藝心藝手須雙全,似護天香人玉欄;敢撿殘山取剩水,補懸便可起雲煙。”周俊松表示,書畫裝裱修復需要深厚的文化基礎作為依託。比如畫的簡繁、墨色的濃淡,以及紙張(或絹)的特點、吃水縮水性能,創作者的生平特點等。裝裱修復的目的是要使作品成為一件令人陶醉的藝術品,使作品的意境發揮得淋漓盡致。

【專題-名家訪談列表摘要】(簽發標題)“畫醫”周俊松:為書畫治百病(原標題)“畫醫”周俊松:為書畫治百病 化腐朽為神奇

周俊松(右)與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著名書法家吳柏森。

  周俊松説:“上海文史研究館號稱海上翰林院,濃郁的文化氛圍對我影響非常大。”

  工作期間周俊松修復過很多名畫,如宋代吳炳,元代趙孟頫,明代文徵明、董其昌、張繼儒、黃道周,清代王鋒、王文治、林則徐、曾國藩等。也接觸過很多的當代名家陳佩秋、周慧珺、顏梅華、汪觀清、張淵、高式熊、林仲興等。

【專題-名家訪談列表摘要】(簽發標題)“畫醫”周俊松:為書畫治百病(原標題)“畫醫”周俊松:為書畫治百病 化腐朽為神奇

周俊松(左)與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著名書法家林仲興。

  周俊松強調很慶倖自己選擇了這份工作。他説:“在文史研究館工作了近二十年,與德高望重有文化的老先生朝夕相處,在文化濃郁的環境工作、學習,對自己文化內涵的提高很有幫助。”

  周俊松説:“作為文史館的工作人員,把書畫裝裱和修復做好、做專業是我的工作職責所在。”他在工作中兢兢業業,對每一件作品認真負責,接觸過他的委託人都説:“把作品給周師傅裝裱修復,我們放心。”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_副本

周俊松(左)與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汪觀清(中)、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張培礎(右)

  業餘時間周俊松一直沒有間斷學習。在大學裏進修藝術專業,或者逛各個博物館、畫廊和拍賣行。

  周俊松取齋號為“蕪真堂”,有三層意思。一為去蕪存真,二是“蕪真”與“悟真”諧音,三是揚州舊稱蕪城,揚裱揚裝為裱背流派,與蘇裱齊名。

  周俊松對自己要求很嚴。他説:“裱畫師都有一手,無論是專業裝裱還是鑒定。”但是僅有這些還不夠,文化是需要不斷學習和培養的。手上功夫要有,眼上功夫要有,知識儲備更要有。為了能更好的裝裱修復名家精品,就要多看實物, 多看展覽,多請教老師,日積月累的不斷學習。

  談及裝裱和修復中的高科技應用,周俊松説:“雖然技術水準得到顯著提高,但裝裱的方法、技法都沒有超越過去。沒有超越的原因在於,書畫以紙、絹、帛、緞、綾等材質為載體決定了它只能是人為的手工修復,不可以機械化。”

  談及裝裱和修復中的材料問題,周俊松説:“很多資源市面上還是有的。但也有一些材料瀕臨失傳,比如八寶帶,因為用的人少,生産的廠商也越來越少,對修復工作影響還是很大的。”(圖片由周俊松提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