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陸在易作品音樂會將亮相第35屆“上海之春” 真正的音樂經得起時間考驗
作曲家陸在易日前在上海歌劇院挑選領唱人員,《向經典致敬——陸在易作品音樂會》將在今年第35屆“上海之春”上演。4月29日,林大葉將指揮上海歌劇院合唱團、交響樂團,攜手廖昌永、韓蓬等歌唱家,演繹陸在易的《祖國,慈祥的母親》《橋》《望鄉詞》等作品。1993年的“上海之春”,賀綠汀曾為他的專場音樂會題詞,最後一句寫道:“真正的音樂必將經得起時間的長期考驗。”今年的“上海之春”,陸在易仍將其當作一次“考驗”。
保留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
著名評論家居其宏曾稱陸在易為“憂患詩人”。上世紀80年代,陸在易的作品多像《雨後彩虹》《彩雲與鮮花》這樣明朗陽光,90年代以後,他更多地轉向表達對祖國的深情和對民族命運的憂患。居其宏還讚揚他“不發違心之言、不寫應景之作”。對陸在易來説,愛國是一個公民基本的品格,“無論何時,藝術家都要關心祖國的命運,要保留一點傳統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
完成于2001年的《我愛這土地》,歌詞來自詩人艾青1938年的詩歌。“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他被艾青的詩句打動,經過苦苦思索和反復修改,寫成一首7分多鐘的藝術歌曲。陸在易曾和著名作曲家朱踐耳討論過最讓自己動情的作品,那是創作于1991年至1993年的音樂抒情詩《中國,我可愛的母親》。這部作品取材于方志敏在獄中寫下的《可愛的中國》和《清貧》。有評論家説,聽起來就像主人公的靈魂在歌唱一樣。這是陸在易寫作時間跨度最長的作品,創作時常情不自禁地落淚。“有些作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這樣全身心投入的創作狀態至今只有這一次。”1993年,當時還在上海音樂學院就讀的廖昌永在《中國,我可愛的母親》中擔綱方志敏的角色。談起廖昌永的表現,陸在易不吝讚美:“在中國我再也找不出第二個比他更合適演繹這部作品的人。”4月29日,廖昌永將再次在“上海之春”演繹這部作品。此外,廖昌永還將在本屆“上海之春”上舉行“中國藝術歌曲百年”系列獨唱音樂會的第二場,其中也包含陸在易的作品。
他要求作品要對得起聽眾
投身作曲事業六十年,陸在易一直專注于獨唱和合唱作品創作,在藝術歌曲創作領域成就突出。他的作品《橋》《盼》《家》《我愛這土地》《望鄉詞》曾在2001至2003年連續三年獲得中國音樂最高獎“金鐘獎”。藝術歌曲雖然看上去短小,但創作難度並不低於交響樂或歌劇。藝術歌曲的歌詞大都來自詩詞作品,要求創作者有深厚的文學和藝術修養。陸在易只選擇那些“文學性、思想性、音樂性俱佳的詩詞,有內涵、有品格的詩詞。”
作曲家亨德爾的話常被陸在易提及:“假如我的音樂只能使人愉快,那我很遺憾,我的目的是使人高尚起來。”陸在易希望用自己所掌握的音樂技法表達思想和感情,提升觀眾的藝術素養和審美品格。他認為,一個好的作曲家,不在於他創作了多少作品,只要有一兩首(部)作品能流傳下來成為經典,就很了不起。2002年出版《我愛這土地——陸在易藝術歌曲選》時,他從自己創作的30多首藝術歌曲中,選出7首最滿意的作品,其它則不予發表。2005年出增訂版時,又加入一首《望鄉詞》。未來若再版,他打算加入《人生啊,是一個海》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兩首作品。前一首是上世紀80年代末的電視劇《上海的早晨》的主題歌,後一首創作于2011年,迄今已上演過100多次。他説:“我沒拿出來的作品一定比拿出來的作品多,因為我的作品要對得起聽眾,對得起國家,對得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