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對接上海科創中心、亞洲醫學中心城市建設,上海在創新藥研發上大有作為 釋放創新活力,讓新藥更快惠及患者
在破題“救命藥”短缺、加快創新藥問世的問題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寧光教授認為,上海應有更大的擔當與作為。“對接上海科創中心、亞洲醫學中心城市建設,上海不應滿足於低端醫療服務,上海要成為醫學科創引領者,尤其在創新藥問世上發揮重要作用,讓上海的探索造福全世界的健康。”寧光表示,上海的醫藥科研實力、醫療保障能力、經濟與商業發展水準為這份擔當提供了基礎。
■“點招”讓腫瘤患者及時吃上藥
明明有藥,為什麼吃不上?隨著現代醫藥體系建立,人群大規模用藥變得普遍,為安全起見,各國建立藥品監管制度。以藥品上市為例,海外上市的新藥在當地上市前還要做臨床試驗,走嚴格的審評審批流程,這是普遍做法,其中主要考慮的是人種差異與用藥安全。
此前,我國藥監部門由於審評人員不足,導致審評積壓較嚴重。這其中也有藥企出於知識産權保護、市場策略等因素,短時間內不把新藥在中國提出申請上市,種種因素導致我國上市的新藥種類較少。
那麼,有沒有其他路徑讓患者及時吃上藥?上海市政協委員、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特需診療中心主任周蓓華曾建議,為少見疾病治療藥物建立代購通道。“很多時候,醫生診斷了病,卻面臨無法開處方或只能用副作用大的藥物來治療的窘境。”周蓓華説,病人要麼赴海外就醫,或請人代購,但藥物來源不穩定,治療常被迫中斷。
“點招制”的思路不止于周蓓華,也不止于少見罕見病的需求。記者採訪的不少醫生都希望突破現有立法,允許上海選擇醫療實力強的若干醫院作為定點試點單位,參照臨時進口模式,將擬進口藥品的年度計劃清單報國家食藥監總局審批,然後得到《進口藥品批件》,讓美國、歐盟已批准的新藥、醫療器械,可以在進入中國市場之前率先在上海特定區域,比如自貿區使用。
“採取臨床進口、階段性使用的方式,是要擴大進口藥數量,惠及更多患者。”據一位不具名藥品專家表示,“幾乎同步”使用進口國外抗腫瘤新藥,對地區醫療水準與經濟發展水準有要求。在寧光看來,三個條件缺一不可:第一,倫理與科學性評估,減少新藥並發癥;第二,醫學看護與醫療保障,用藥全程可追溯;第三,醫保與商保配合。因此,“特定醫生、特定申請、特定人群”的點招制是部分放開的前提。
■“不僅要吃得上,還得吃得起”
隨著5月1日起進口腫瘤藥“零關稅”政策的落地,另一個問題緊隨而來:就是如何切實減少腫瘤患者藥費負擔,讓患者“不僅吃得上,還得吃得起”。
有專家解讀腫瘤藥“零關稅”文件時,提醒記者注意配套政策,即抓緊研究綜合措施,採取政府集中採購,將進口創新藥特別是急需抗腫瘤藥及時納入醫保報銷目錄等方式,並研究利用跨境電商渠道,多措並舉,消除流通環節各種不合理加價,讓群眾切實感受到急需抗癌藥的價格有明顯降低,消除流通
環節各種不合理加價。
“讓廣大腫瘤患者,而不是個別患者,真正吃得上藥,才是辦好事!”有藥品專家分析,進口藥關稅稅率約2%至4%,相對於進口藥百分之幾十的知識産權加價率,稅率在價格調控上還有限,因此這也發出一個重要提示:要加快研製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國産仿製藥。
就在前不久,仿製藥新政落地。國辦印發《關於改革完善仿製藥供應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見》,推進加快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工作。上海是本次需要開展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工作藥品品種最多的地區之一,集合了産業、科研院所、醫院多方重頭力量。
“進行仿製藥品質和療效的一致性評價,就是要求對已批准上市的仿製藥,要在品質和療效上與原研藥能一致,在臨床上與原研藥可以相互替代,這樣有利於節約社會的醫藥費用,也有利於推動上海生物醫藥産業的發展、上海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藥監專家分析説。
■探索試點創新藥“特區”,打造全球創新藥中心
在寧光看來,上海還不應滿足於現有藥物,“步子應邁得更大”——打造全球創新藥中心。
“什麼叫創新藥?即在全球範圍內都沒有上市的新藥。”寧光認為,隨著國家轉化醫學中心的建設推進,上海應在國際科創舞臺爭取更大的作為。據他透露,正在瑞金醫院建設的國家轉化醫學中心可承接每年10個至20個新藥的一期、二期臨床試驗,試驗能力、保障水準已具備。
目前,全球創新藥中心尚未形成,現有的生物醫藥中心聚焦于醫療服務,各地都希望儘快搶佔這個市場先機,形成你追我趕之勢,因為這將釋放巨大的創新活力,帶動産業幾何級升級。
在上海的醫學專家看來,上海應該以優質醫療創新帶動醫療服務升級。上海正著力打造亞洲醫學中心城市,國家級轉化醫學中心、自貿區、國際醫學園區以及張江,都可以成為探索試點創新藥“特區”的承載區域。
“我們需要打開思路,突破一些體制機制固有的局限,以改革釋放更大的創新活力,讓新藥在這裡完成最後一公里,走向全世界。”寧光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