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匯區虹梅街道打造最美營商環境

2018-05-09 14:04:32|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園區事園區辦結 徐匯區虹梅街道打造最美營商環境

  幾天前,漕河涇開發區的一家企業法雷奧公司的財務總監阮女士,到園區內的漕河涇開發區園區綜合服務中心諮詢人才引進、居住證積分的事。當工作人員告訴她中心已受理“一證兩卡”業務,她想起來自己的社保卡正好快過期了:“那就順便申請更換張社保卡吧。”工作人員受理後,制卡機“吱吱吱”,5分鐘後一張嶄新的社保卡就辦好了。拿到園區中心發出的“第一張”社保卡,阮女士露出滿意的笑容:“真是太方便了,現在不出園區就能換卡了!”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

圖説:虹梅街道做實園區綜合服務中心平臺,當好服務企業的“管家”。袁瑋 攝

       徐匯區虹梅街道是漕河涇開發區核心區所在地,不足6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有大大小小20多個園區、近3000家企業和近30萬員工。如何做好企業的“店小二”,是街道繞不開的課題。配合大調研,虹梅街道做實園區綜合服務中心平臺,當好服務企業的“管家”,力爭“園區事、園區辦結”,打造一個“最美”營商環境。

     “智慧地尋求解決之道,變以往坐在辦公室解決問題,向新技術、新機制要方法,這是我們最先想到的突破口。”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申毅告訴記者。街道設立了漕開發園區服務中心,政府、企業、園區、社區等各方資源在此碰撞共享,為開發區裏的單位員工打造“家門口、指尖上、一體化”的政務平臺。“服務中心就好比是區行政服務中心在漕開發‘擺了張桌子’、‘設了個窗口’,是‘全市通辦’業務的再延伸。”申毅説,經過調研,把企業白領呼聲最高的居住證、社保卡、醫保卡業務首先納入。漕開發還集中了在徐匯區工作或生活的絕大多數的外籍人士,街道在大調研過程中統計發現,在區行政服務中心辦理外籍人士居住證的外籍人士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在漕開發工作或生活的。於是,這項業務如今也“合併同類項”延伸至中心。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9

圖説:現在漕開發綜合服務中心的窗口是直接可以辦理業務的“終端”窗口。袁瑋 攝

       營商環境的“美化”除了滿足員工的需求,還要精準對接企業的需求。“過去為企業提供商事‘一條龍’服務,就是收齊企業的材料,代為到相關部門辦理,這其實是跑腿的活。現在漕開發綜合服務中心的窗口是直接可以辦理業務的‘終端’窗口。”申毅認為,這是本質的區別。目前,服務中心大廳開設了11個窗口,包括行政審批、公共服務、專業服務在內15大類75項服務事項。前不久,一家央企要成立製造業企業,經過服務中心專業老師指點後,備齊資料,直接在中心窗口辦好了新設立企業的核名事項。接下來,依託“一網通辦”,企業不出園區便可辦妥所有證照。

       企業集中勢必帶來勞資糾紛、專利事務、知識産權糾紛多。大調研中,虹梅街道司法所對往年數據統計分析,發現僅去年,轄區就有知識産權和經濟糾紛100余件、勞動爭議糾紛600余件、消費糾紛4000余件,其中約20%需要調解。今年4月,街道與區人社局、區司法局、區總工會及法院攜手在園區內設立聯合調解中心,開設專業的服務窗口,企業和職工不出園區就能享受到身邊的法律諮詢和法律援助。

       虹梅街道司法所所長錢曉鵬介紹説,聯調中心由專業調解員、律師、第三方調解機構提供勞資、消費、經濟、知識産權等方面的糾紛調解化處,出具法律文書並對接區法院提供司法確認服務。“行業性、專業性糾紛通過調解的柔性方式‘軟著落’,低成本、高效率、更便捷,這也是營造穩定、公平、透明營商法治環境的嘗試和探索。”園區一家某企業拖欠20余名員工工資,員工到聯調中心尋求幫助。聯調中心調解員接案後經上門走訪,了解到公司是因融資困難導致欠薪。在聯調中心律師參與諮詢下,經多次調解,有些員工獲得離職補償,剩餘員工在融資完成的第一時間,收到了拖欠的全部工資,一起群發事件得以順利解決。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0

圖説:目前街道正在完善企業微信辦公平臺“虹梅園區e點通”。袁瑋 攝

       虹梅街道黨工委書記蒲亞鵬告訴記者,目前街道正在完善企業微信辦公平臺“虹梅園區e點通”,向園區企業推出“管家式”服務。目前這個微信平臺有100多家企業,接下來把園區所有企業都拉進這個“朋友圈”,按産業類別進行分類,建立政府與企業間、企業之間交流合作的開放平臺。記者看到,目前有咨訊發佈、資料查詢、園區e站、虹友匯等板塊,這個平臺可以發佈各類活動信息,企業可通過關鍵詞搜索各類資料或政策,還可以通過留言諮詢解答個性化問題,企業之間也可在“虹友匯”這個沒有圍墻的“朋友圈”裏互動。“通過大調研充分了解企業需求,營造一個良好的‘服務生態’、最美的營商環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