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劇院“迎娶”《沙皇的新娘》

2018-05-15 09:39:39|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時隔17年,上海大劇院“迎娶”《沙皇的新娘》 莫斯科大劇院以最為純粹的俄式唱腔和嗓音再次訪滬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莫斯科大劇院創排的歌劇《沙皇的新娘》5月14日晚在上海大劇院上演。本報記者葉辰亮攝

  莫斯科大劇院創排的歌劇《沙皇的新娘》昨晚在上海大劇院上演。2001年,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就曾在上海大劇院上演芭蕾舞劇《天鵝湖》,時隔17年,莫斯科大劇院歌劇團攜俄羅斯作曲家裏姆斯基—柯薩科夫的《沙皇的新娘》回歸上海大劇院。

  上週末,七輛集裝箱卡車已將規模龐大的舞美道具運抵上海大劇院,忙碌的裝臺工作就此開始。今年,正值俄羅斯作曲家裏姆斯基—柯薩科夫逝世110週年,莫斯科大劇院帶來全陣容《沙皇的新娘》———包括指揮、歌劇團、樂團、合唱團等在內的160余名藝術家與原班製作人馬悉數來滬,觀眾將從這些最為純粹的俄式唱腔和嗓音中體味到真正的俄羅斯歌劇傳統。

  俄羅斯歌劇的經典之作

  如果説歌劇藝術是用音符寫故事,那麼裏姆斯基—柯薩科夫算是音樂家中非常會講故事的人了。從《野蜂飛舞》到《天方夜譚》,要説最具俄羅斯風情的音樂家,裏姆斯基—柯薩科夫必是其一:一生共創作了15部歌劇作品,四幕《沙皇的新娘》是其中的第九部作品。87歲的俄羅斯指揮大師、《沙皇的新娘》音樂總監格納迪·羅傑斯特文斯基認為,裏姆斯基的歌劇作品水準極高,而《沙皇的新娘》則是他最成功的歌劇作品。

  此次,羅傑斯特文斯基刪除了與歌唱部分重疊的配器。“以前的歌唱家需要樂團支持,但現在完全能夠在沒有類似支持的情況下演唱。可能我有些自命不凡,希望裏姆斯基會支持我作的改動,畢竟他本人天性就好于大膽嘗試。”

  除了讓歌唱家們遠離“樂器的輔助”,羅傑斯特文斯基也對該歌劇做了一些現代的音色調整:增加了齊奏的長號,並在最低音區輔以單簧管的顫音。這個手法借鑒自裏姆斯基—柯薩科夫的《西班牙隨想曲》———在這部作品中,他為A大調單簧管寫了個低音升C,讓人魂牽夢繞,無法忘懷。

  一部作品見證一個院團的成長

  歌劇《沙皇的新娘》取材于真實的歷史故事,劇中的主要人物在俄羅斯歷史上具有原型。即便在今天,伊凡雷帝和其第三任妻子的故事仍是俄羅斯古代史中最眾説紛紜的片段之一。

  1916年,莫斯科大劇院的舞臺上首次出現《沙皇的新娘》。此次來滬演出的版本首演于2014年,是在1966版《沙皇的新娘》基礎上修改完成的。

  羅傑斯特文斯基認為,要是沒有《沙皇的新娘》,莫斯科大劇院的劇目單可能會顯得水準低很多。“儘管這部四幕劇耗時頗長,但演出時令人感到時間過得飛快,現實主義的手法把戲劇性展現得淋漓盡致而沒有冗長或俗套的段落。”同時他表示,《沙皇的新娘》是樂隊水準的試金石。“這部歌劇的配樂不簡單。和聲語言確實不算複雜,但複雜性體現在其他地方:一些精妙的宣敘調對歌手要求甚高。”

  《沙皇的新娘》是莫斯科大劇院整個歌劇藝術風格發展的見證,並選用劇團內最優秀的演唱家。自首演以來,莫斯科大劇院的幾代歌唱家都參與其中,用藝術功底展現該劇成熟的戲劇風格。

  俄羅斯莫斯科大劇院的音樂總監和首席指揮圖岡·索黑耶夫認為,歌劇演員是該劇的重中之重,“《沙皇的新娘》對於歌劇演員聲域的寬廣度要求非常之高”。

  相關連結

  為何衣襟扣子每顆都不一樣

  “這些衣服猶如從博物館直接搬上舞臺,讓觀眾可以直接領略到古老俄羅斯的風情。”莫斯科大劇院服裝設計師伊蓮娜·吉茲娃在後臺説,她和同事們帶了400多套戲服來上海,“都是最漂亮、最有歷史感的衣服”。

  以一件長袍為例,吉茲娃告訴記者,其衣襟扣子每顆都不一樣,雖然觀眾無法發現,但設計師執著地將細節做到極致。吉茲娃解釋:“俄羅斯歷史上,服飾是嫁粧的一部分,會手工縫製珍珠和飾品。奶奶的服飾,媽媽重新添加自己的飾品比如扣子,又傳給女兒,再重新縫一下。日子久了,成了獨一無二的款式。我們的戲服樣式與傳統一樣,只是材質稍有不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