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引來城鄉社區治理區外“活水”,20個“外援項目”在崇明落地
崇明的城鄉社區治理工作,今後有了“強力外援”。5月19日,來自上海市區的15家基金會、民辦非企業單位、社會團體代表分別與崇明區13個鄉鎮的村居代表簽訂了20個“城鄉社區治理”項目合作協議,合作內容均是崇明城鄉社區治理中的難題,如為老服務、關愛留守兒童、扶貧濟困等方面。
崇明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此次和相關村居簽約的共有9個基金會、2個社團和4個民辦非企業單位。這些項目的合作模式,大致可分為資金支持和服務支持兩種。基金會的合作項目一般以資金支持為主,即由相關鄉鎮、村居列明服務項目內容、服務對象、需要人數、服務時長等條件,計算項目所需資金,由相關基金會綜合考慮後認領項目。比如,此次合作中,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和新村鄉新中村簽訂了“獨居老人關愛計劃”合作項目就屬於此類。民辦非企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崇明相關村居的合作主要屬於“服務支持”式,即提供服務方本身有相關資源和服務優勢,相關村居又需要這樣的服務資源。上海市體育總會和東平鎮東風居委會簽訂的“東平鎮東風助老休閒苑”合作項目、上海新活力公益發展中心和新村鄉新中村簽訂的“‘小荷工作站’留守兒童關愛”合作項目,均屬於此類。
2016年12月起,崇明區以“自然生態美、宜居環境美、綠色生産美、鄉風文明美、生活幸福美”這“五美”為目標,大力加強農村“五美社區”建設,致力打造一批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農村社區建設示範點。“社區建設”往往被認為應該是城鎮化地區的事,為什麼農村也要推進“社區建設”?其實,早在2015年,國家層面就印發了《關於深入推進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我國農村社會正發生深刻變化,面臨非戶籍居民社會融入難、村莊空心化、農村“三留守”群體擴大、農村公共服務能力難以適應日趨多元的需求等問題,明確了推進農村社區法治建設、提升農村社區公共服務供給水準、改善農村社區人居環境等任務。根據相關工作方案,崇明的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以完善農村社區治理體系、推動多元化主體參與農村社區治理、提升農村社區公共服務供給水準,推進農村社區平安建設、加強農村社區文化認同、改善農村社區人居環境為具體任務,此次20個項目的集中簽約,即是“推動多元化主體參與農村社區治理”的具體舉措。
今年3月29日,在上海市民政局、市社會團體管理局的支持下,崇明召開了“城鄉社會治理”項目推介會,近50家市級社會組織與崇明有關城鄉社區深入開展了對接合作。崇明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社會治理領域引入“外援”,是希望這些來自島外的社會組織能帶來更先進的工作理念、更高效的工作方法和更優質的服務品質,進一步提升崇明百姓的生活品質。“項目簽約後,我們會對這些項目持續跟蹤,確保專款專用,保證項目效果。這種搭平臺、促對接、引‘活水’的模式,今後還將繼續在更廣範圍內推廣,也希望今後有更多社會組織加入進來,參與崇明的城鄉社區治理工作。”
記者了解到,目前崇明已成功創建1個全國級、8個市級、34個區級農村“五美”社區,計劃再用3年實現農村“五美社區”全覆蓋。“社會組織可以在生態建設、社會治理、民生保障等領域發揮獨特優勢。我們將以此次簽約為契機,進一步深化政、社合作,為社會組織在崇明開展項目、舉辦活動提供優質服務,攜手打造高品質的鄉村生活。”崇明區區長李政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