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四地協同共建“國際創新帶”

2018-05-31 09:01:14|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2020年將基本建成以上海為中心、寧杭合為支點、其他城市為節點的科技協同創新網絡 長三角四地協同共建“國際創新帶”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圖①合肥穩態強高磁場實驗裝置。圖②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圖③杭州未來科技城新型研發機構。圖④上海光源。製圖:李潔

  長三角地區企業的技術創新需求總能在上海得到解決。繼去年上海市的高校科研院所由上海市科委牽線搭橋,“認領”並完美解決了長三角企業104項創新需求後,今年嘉興市乾脆把創新創業大賽辦到了上海。剛剛過去的週日,嘉興市在上海舉辦“紅船杯”創新創業大賽,為上海及周邊城市的高校和企業展示創意搭建舞臺。

  長三角是我國科技創新合作活力最強、頻率最高、交流最密切的地區之一。圍繞長三角 “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加速建成創新型區域”的國家科技戰略部署,從2009年開始,長三角地區滬蘇浙皖三省一市就開展了區域共性技術聯合攻關、區域科技産業聯動發展、區域創新服務系統連結、區域科技惠民示範引領、區域創新政策先行先試等重點任務的佈局,在規劃對接、戰略協同和市場統一等方面聯合譜寫了一首 “協奏曲”,一條連通上海、嘉興、蘇州、南通、杭州、寧波、宣城、湖州等地的國際創新帶正在打造。

  長三角三省一市的優勢各不相同,上海與長江沿線省區在資源供給和産業鏈等方面存在互補性,具有整合互補的潛力和基礎。依託長三角廣袤腹地和産業基礎,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邁入新征程——2020年,將基本建成以上海為中心、寧杭合為支點、其他城市為節點的長三角科技協同創新網絡,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和創新網絡樞紐。

  增強“硬科技實力”,提升區域創新核心競爭力

  如果沒有從0到1的基礎研究,科技創新將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長三角區域可説是我國基礎研究資源和投入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上海有上海光源、國家蛋白質中心,江蘇無錫有目前世界上運算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安徽合肥有磁場強度為地球90萬倍的穩態強高磁場實驗裝置……

  要在基礎研究上有所突破,實現各地的科研資源共享,實現科技人才流動,設立項目聯合攻關是必然選擇。

  從2004年長三角科技聯合攻關計劃開始實施以來,三省一市科技部門聯手,針對區域戰略性新興産業及社會公共領域共性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共立項98項,成效明顯。

  2016年發射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就是典型的跨區域科技合作産物——“墨子號”搭載四個有效載荷,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牽頭研製量子密鑰通信機和量子糾纏發射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牽頭研製量子糾纏源、量子實驗控制與處理機。科學家們通力合作,引領全球量子科學研究。

  當下,世界科技競爭風起雲湧,量子計算、大飛機、 “中國芯”、燃氣輪機等一批卡脖子的關鍵技術仍然亟待突破。以積體電路為例,上海的研發能力比較強,江蘇的封閉測試技術比較強,浙江面向下一代互聯網應用的創新實體比較多,安徽有大型科研機構和設施。

  整合資源,讓長板更長。下一步,長三角將共建共享國家實驗室、合力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融合發展。共同承接實施面向2030重大戰略項目和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合力爭取國家重大科研任務落戶長三角。聯合組織力量圍繞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聯合攻關。

  優化“科技軟環境”,營造創新創業的“熱帶雨林”

  長三角區域的創新資源配置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下,已被調動起來。

  江蘇三美化工有限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發泡劑企業,年銷售額10億美元,然而蒸蒸日上的企業卻潛伏危機——目前發泡劑中最節能環保的一種物質五氟丙烷反應率不高,企業找到蘇州大學尋求幫助,蘇州大學又找到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最終使五氟丙烷成品製成率從80%提升到95%。

  技術交易成果的轉移轉化,少不了科技仲介的 “牽線搭橋”。上海邁科技一站式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已在長三角地區余姚、太倉、德清等十座城市設立工作站,2016年上海某公司發現了輪胎行業的共性難題脫模劑,經邁科技的技術服務,找到杭州師範大學有機硅國家重點實驗室將其解決,最終,高效低價的脫模劑在浙江德清實現量産。像邁科技這樣的科技仲介,上海已有200多家。

  民間交流已如此活躍,政府又再助推一把。目前,上海已先後與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嘉興市、海寧市,以及江蘇省宿遷市、蘇州市、無錫市國家高新區合作,探索 “創新券”區域內通用通兌機制。以蘇州為例,2015年到2017年,共有164家上海實驗室為1827家(次)蘇州企業提供2.9萬次服務,服務金額達2980萬元。

  下一步,長三角將探索四個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的協同聯動、滬蘇浙皖四個技術市場的協同、長三角科技創新券的通用通兌機制和科技創新與轉化服務資源的開放共享,為長三角服務一體化、政策協同化和交易標準化積累實踐經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