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海味道成心尖“甜蜜鄉愁”

2018-08-08 12:07:46|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今日焦點 | 舌尖上海味道成心尖“甜蜜鄉愁”

  上週末,上海農業展覽館摩肩接踵,2018上海地産優質果品直銷展開幕,來自滬郊8個區的“金牌果品”集中亮相,吸引市民一站買齊“明星産品”。目前,全市果樹種植面積約23萬畝,形成桃、葡萄、柑橘、梨“四大花旦”。通過技術創新、標準制定、行銷拓展、産業融合,地産水果不斷優化佈局、提升品質、彰顯特色,正打響舌尖上的上海品牌,成為人們心頭的“甜蜜鄉愁”。

  一粒桃種的創新之路

  浦東桃農盛新華和他的“吸管桃”紅了!地産優質果品直銷展還沒開幕,一盒8隻售價398元的“天價”玉露桃,就有市民尋香訂購,展會現場也不乏嘗鮮者慕名而來。

  桃子也能用吸管吸著喝?原來,通過技術優化、科學管理,將傳統玉露桃改良升級,並加施有機肥料,使桃的可食率達到90%,水分含量提升一倍,就像一顆被桃子皮包裹的小水球。插入一根吸管吮吸,果肉與桃汁融為一體,豐盈的口感讓人大呼過癮,不負“瓊漿玉露”之名。

  盛新華是土生土長的大團鎮本地人,45歲“半路出家”開始種桃,率先試驗用設施大棚栽培水蜜桃,憑著一股鑽研勁兒,獲得4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他的大棚桃品質優、價格高、銷路好,供不應求。

  創新,在一粒小小的桃種之中,也綿延在上海地産水果發展的整個歷程。上海是水蜜桃的發源地,徐光啟之子徐龍興從北方引入硬肉桃種,在北門外、吳淞江一帶試種,經過反復摸索,採取嫁接方法,培育出的桃子柔軟、多汁,獲譽“水蜜桃”,明代《群芳譜》中已有“水蜜桃,獨上海有之”的讚譽。

  而今,桃與柑橘、葡萄、梨並列上海地産水果的四大“當家花旦”,還有枇杷、獼猴桃、藍莓、櫻桃等十余小水果樹種,連熱帶地區的火龍果、百香果、鳳梨也有移植。經年累月,品種結構豐富,區域漸成特色,今年地産果品預計産量35萬噸,産值23億元。

  近年,市農委搭建了上海市果業産業技術體系,提出優化桃、梨、葡萄和柑橘等四大主栽果樹品種結構、提升果實品質和整體效益,通過自主創新與引進、消化相結合,集聚科技資源進行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創新,研發與示範推廣一批優新成果,進一步提升上海地産果品的競爭力。成果斐然,已有多個品種獲得國家植物新品種授權和上海市種子總站新品種認定。

  一串葡萄的標準之變

  紫黑色的巨峰、紫紅色的巨玫瑰、金黃色的陽光玫瑰……直銷展的進門好市口,給了嘉定馬陸葡萄和金山施泉葡萄。“老字號”遇上“新生代”,上海地産葡萄各具特色,相同的則是對品質的嚴標準、高要求。

  “一片葉養一粒果”,馬陸葡萄以“精耕細作”擦亮“金字招牌”。通常,果農一畝地種植葡萄樹少則120棵、多達200棵,而在馬陸葡萄主題公園,80%的種植品種使用了限根栽培,一畝地精確到只種36株葡萄樹,一串葡萄經人工修剪只有30至40粒,確保有更多養分輸送到果粒裏,植株間距非常寬敞,果粒每顆飽滿整齊。

  “放棄對品質的追求,無異於是品牌的‘慢性自殺’。”施泉葡萄創始人盧玉金介紹,施泉葡萄的化肥、農藥使用量只有普通葡萄園用藥量的40%,長期使用有機肥改良了土壤,澆水就能滿足葡萄生長的基本需肥量,同時對葡萄的成色、粒重、糖分、穗形都有嚴格標準,近年多次獲得全國、市級金獎。

  這是地産水果標準化發展的一個縮影。上海農業體量小,自然資源稟賦相對較弱,地産水果優勢何在?品質與品牌是關鍵。目前,全市已經完成農業部、上海市、各區 “水果標準園”創建80多家,各級管理部門以水、土壤、農藥使用和農殘檢測等為指標,推廣標準化生産技術,提高本地優質果率。

  地産水果還有了“身份證”。掃一掃二維碼,品名等級、生産地區、檢測報告等一應俱全,還能直接進入網上超市,再次購買。目前,全市180家果園、近4萬畝面積入駐上海市種植業管理平臺,使用二維碼追溯管理500多萬張,既是加強安全監管,推行地産果品品質可追溯,也是引導標準制定,促果品生産提檔升級。

  一隻蜜梨的直銷之旅

  淩晨5時,果農趙平就從崇明出發,將剛摘下的翠冠梨精挑細選後,送至農展館。“這是我第一次參加果品直銷展,希望把最新鮮、最優質的水果帶給市民。拓寬了展示和銷售的渠道,真是求之不得!”

  上周,崇明舉行翠冠梨品鑒會,20家專業合作社的梨果現場比拼,從果形、果皮、色澤和風味等方面一較高低,趙平所在的先中果蔬專業合作社摘得銀獎。評委,則是來自全市的7位農業專家、50位市民代表,其中多數是從市區特地趕來。

  從田頭到果盤,市民與果農之間,亟待橋梁。7月初,“上海大調研”微信公眾號發文《蟠桃黃桃水蜜桃葡萄柑橘水晶梨,一大波滬産水果正趕來,可果農卻苦惱了?》,直指市民對上海特色水果知曉程度低,信息不對稱、供需不平衡導致“三分之二農戶存在銷售難問題”。

  市農委種植業辦相關負責人算過一筆賬,上海地産果品銷售渠道中,約50%通過基地直銷,40%左右進入果品批發市場或菜場銷售,還有一些採取網絡銷售,比例逐年增加。“地産果品進入批發市場以後,參與到國內外果品的競爭中,失去了地産鮮果的優勢,價格相對較低。”

  “舉辦上海地産優質果品直銷展,就是希望拉近果農與市民的距離。”上週末,來自浦東、金山、奉賢、崇明、嘉定、松江、青浦等區和光明集團、上實集團的60家單位參展,不乏在全國、全市果品評優推介中獲得金獎的産品。

  此前,為期兩個月的“公園果園手拉手,地産果品進萬家”活動已經啟動,今年市民日參與量超5000人,11個公園、36家合作社創下歷史之最。推介會、公園直銷、果農進網絡等多種形式,拓寬果農行銷渠道,倡導分等分級銷售,也在市民中推廣“優質優價”的理念。

  一株柑橘的轉型之機

  蓮花也能泡茶和食用?在去年的優質果品直銷展上,“九品香水蓮花”吸引市民駐足,這是“橘鄉”長興島的特殊禮物。

  曾經,長興島的前衛農場是上海最早種植柑橘的地方;數十年後,上海前衛柑桔公司是全市規模最大的橘園。然而,很長一段時間,市民對本地橘的印象停留在“酸”,一度出現低價、滯銷的窘境,前衛柑橘通過技術改良、糖度分級,提升口感和品質,走上優質化、精品化之路,不僅重拾市民青睞,而且香飄大洋彼岸,每年出口近千噸。

  “橘鄉”的二次轉型,伴隨長興島郊野公園的建設與開放。“柑橘採摘園”種植著柑、橘、柚、橙等50多個品種的柑橘樹,“夢幻花海”種植墨紅玫瑰、九品香水蓮花等新潮珍品,而在“上海首批博士農場”——前小桔創意農場,以“科技·環保·創意”為理念,打造柑橘産、研、創、銷、教、遊六位一體産業鏈,迎來一場好看、好吃、好玩的“柑橘之旅”。

  地産水果,是上海一二三産融合發展的試驗田。去年起,市瓜果行業協會探索在果品直銷展上,推介果品採摘園。今年,市農業、林業部門推出2018“鄉土有約”親子採摘遊系列活動,在青浦、浦東、金山、崇明舉辦藍莓、水蜜桃、獼猴桃、火龍果、柑橘等果園採摘活動。

  不過,滬郊果園旅遊産品仍顯單一,多是基於傳統資源的參觀遊覽、體驗採摘等,缺少文化休閒等配套。如何圍繞“食住行遊購娛”的旅遊全要素,創新開發特色産品?

  去年,“田園綜合體”作為鄉村新型産業發展的亮點措施,被寫進中央一號文件。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目前,上海正研究制定本市休閒農業的行業標準,繼續開展品牌創建和推薦,促使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産業的品質、品位、品牌提高水準。

  一統品牌的嘗試之舉

  目前,滬郊地産水果已經形成“一區一品”“一鎮一品”的栽培格局和特色版圖。上海地産果品註冊商標173個,通過“三品一標”認證達395個,其中無公害認證305個、綠色認證80個、有機認證10個,南匯水蜜桃、倉橋水晶梨、金山蟠桃、馬陸葡萄、奉賢黃桃已成為上海名牌産品,並獲批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

  對“區域公用品牌”的培育和保護,也迫在眉睫。早在2011年,浦東6家桃業合作社先行發起成立了首家非法人性質的南匯水蜜桃品牌合作聯社,探索統一技術、統一標準、統一品質、統一商標、統一包裝、統一零售指導價,開啟了浦東瓜果品牌建設。

  而今,從南匯水蜜桃、南匯8424西瓜,到南匯蜜梨、南匯甜瓜,品牌合作聯社逐漸壯大,共有成員單位98家,種植品牌瓜果21907畝。“抱團”效果明顯,品牌合作聯社成員單位生産行銷的瓜果已佔浦東瓜果的半壁江山,今年還將推出“浦東品牌瓜果2.0版”。

  不久前,金山區推出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金山味道”,將用於跨類別、跨行業的涉農産品及服務。

  “一葡二桃三莓五瓜,金山已經打造了特色瓜果産業,希望以品牌化為抓手,促進産業升級發展。”金山區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將建立保障品牌信譽的標準化生産和管理監控體系,提高産品競爭力,擴大市場份額,提升金山農業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通過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的運營和管理,加速農業産業能級升級,促進農業增收農民致富,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先行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