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龍”號凱旋了 中國第9次北極科考隊回歸

2018-09-27 08:53:00|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雪龍”號凱旋了  中國第9次北極科考隊回歸

圖説:“雪龍號”凱旋歸來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攝(下同)

  “雪龍”號凱旋了!歷經69天的海上漂泊,航行逾1.25萬海裏,在自然資源部的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支持下,中國第9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克服了時間緊、任務重、冰情複雜、氣候多變等困難,圓滿完成了考察任務,於今天回到了上海浦東的家。《中國第9次北極科學考察》報告,也在上午發佈。

  多項“中國製造”投入應用

  本次考察將業務化監測項目和科研項目相結合,實施了88個海洋綜合站位和10個冰站的考察,冰站數量、冰基浮標以及錨碇觀測平臺的布放量均為歷次北極考察之最。

  此次考察中,首次成功布放了我國自主研發的“無人冰站”、水下滑翔機、爬升式海洋剖面浮標等無人值守觀測裝備,使我國的北冰洋考察從夏季延續到了冬季。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告訴記者,“無人冰站”是利用布放在冰上的無人值守觀測系統獲取觀測數據的技術裝備。該系統由4個子系統組成,包括海洋運動剖面、大氣邊界層、海冰和上層海洋觀測子系統,用於觀測上層海洋季節變化及其對海冰生消的影響,以及天氣過程對海冰和上層海洋的影響。“這是一項與世界並跑的技術。”

  此外,考察隊與國際北極漂流冰站計劃等國際大型北極考察和研究計劃相配合,大氣探空等觀測數據將與國際計劃實現融合和共享。在楚科奇海北風深海平原開展了多波束全覆蓋測量,為研究楚科奇海地質演化過程提供了詳實的基礎資料。考察隊也將探索北極海洋酸化、微塑膠和人工核素等熱點海洋環境問題納入到業務化監測範疇,並首次結合同位素技術研究微塑膠在不同營養級中的傳遞規律。

“雪龍”號凱旋了  中國第9次北極科考隊回歸

圖説:執行此次飛行考察任務的直升機

  克服重重難關

  此次北極科學考察遇到了數次考驗。在返程途中,考察隊在北極中心區遇到一股氣旋,來時的水道全被浮冰堵住。隊員只能依靠海冰遙感衛星雲圖尋找冰密集度低的地方,讓“雪龍”號在冰與冰之間艱難行進。

  “雪龍”號原計劃在冰情允許的情況下穿越北極點。但自“雪龍”號行至北緯80°,海面開始出現密集冰區。每跨過一個緯度,“雪龍”船走了數日,可謂寸步難行。嚴重的冰情和後半程繁多的科考任務讓考察隊只能放棄穿越極點的計劃,此次航行的最北端定格在北緯84.8°。

  據自然資源部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秦為稼介紹,考察隊由“雪龍”號、綜合隊、大洋隊等組成,共131人,先後在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北冰洋中心區域等海域開展了基礎環境、海底地形、生態、漁業、海冰和航道等綜合調查,取得了豐碩的考察成果,進一步夯實了北極業務化監測的基礎,對我國北極科學研究、業務化監測體系建設、北極環境評價和資源利用做出了積極貢獻,也為探索北極中央航道的適航性積累了經驗和基礎環境數據。

  “這次冰情很嚴重,‘雪龍’號破冰能力有限。而‘雪龍2’號具備雙向破冰能力,待其投入使用將為科考帶來便利。”“雪龍”號船長沈權對新船充滿期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