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院方供圖(下同)
80多歲的老耿(化名)因冠狀動脈狹窄多次行介入治療,心臟已經佈滿支架。尤其是近一年來,老人反復頭暈發作,左上肢活動時,頭暈加重,左手冰涼發麻,摸不清脈搏,甚至不能站立。
日前,仁濟醫院神經外科萬傑清團隊使用肱動脈-股動脈聯合入路技術,結合3D影像融合技術(CTA+DSA)為其實施了左側鎖骨下動脈閉塞開通術,患者術後僅4天康復出院。
據萬傑清介紹,人體內一條主要動脈發生局部或全部閉塞時,其遠端的壓力明顯下降,即可産生一種虹吸作用,從鄰近血管“竊取”血液,就會出現相應區域供血不足的一系列症狀,稱為“盜血綜合徵”。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徵,通常是由於鎖骨下動脈的起始端發生重度狹窄或閉塞,患側手臂血壓下降,血液逆流,腦部血流被“盜取”,供應患側上肢,以致産生腦部缺血症狀。
在腦血管病多學科討論時,萬傑清就選擇手術入路,準確穿刺閉塞遠端血管以及如何避免血管破裂嚴重並發癥等一系列治療關鍵問題進行討論。最後決定使用3D影像融合技術,既可完美再現閉塞血管管壁,又可避免由於心臟搏動帶來的偽影,避免導絲刺破血管。
萬主任解釋説,該技術不同於之前單純應用DSA引導,因為遠端閉塞,無法指引導絲、導管等前進方向,採用3D影像融合技術,即3D-CT血管成像和二維DSA(造影圖像)融合,可以使原本看不到的血管清晰顯示其血管壁界限,達到精準開通閉塞血管的效果,讓手術不再“摸著石頭過河”。
制定了週密的計劃後,萬傑清帶領團隊如期為老耿實施手術。麻醉科使用B超定位法進行肱動脈穿刺和股動脈穿刺,建立股動脈-肱動脈聯合治療通路,通過造影,患者的病因終於水落石出。隨後對主動脈弓、左側鎖骨下動脈進行三維影像融合技術,有效顯示閉塞血管具體形態以及和遠端正常血管的位置。術後患者症狀立即緩解,頭暈好轉,左手脈搏有力,術後四天康復出院。
仁濟醫院神經外科腦血管病團隊自2012年組建以來,致力於腦血管病規範化流程化治療,建立了具有仁濟特色的腦血管病診治模式,近年來以臨床科研為抓手,醫工結合、多學科協作,開展3D影像融合技術、人工智能推進腦血管病全面發展,組建了國內第一個腦動脈瘤多學科協作(MDT)中心,開創了缺血性腦血管病外科治療的特色,特別時對於主動脈弓上血管閉塞性病變,包括鎖骨下動脈、頸總動脈、頸內動脈以及顱內血管閉塞安全有效開通,年治療量超過500例,連續兩年缺血性腦血管病手術量上海第一。閉塞血管開通率90%以上,使以往難治腦血管病患者獲得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