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區天山星城打開小區治理“三扇門”

2018-11-27 16:54:30|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程茜

  原標題:從亭文化到廳文化、群文化 長寧區天山星城打開小區治理“三扇門”

  長寧區新涇鎮的天山星城有條被居民稱為“同心路”的、120米長的小道,前些天,小區的居民一起動手“扮靚”了這條小道的“顏值”,大家就地取材,利用小區現有的56塊石頭及兩平方米麥飯石,擺放成兩個靠在一起的“心”。小區居民們還在石頭上畫上一顆顆心——五顏六色的心代表著百人百心,在黨建引領下齊心協力,凝心聚力,攜手共創家園夢。

長寧區天山星城打開小區治理“三扇門”

圖説:小區居民一起扮靚同心路。新涇鎮供圖

  誰又能想到如此和諧的小區還曾經是個各種利益訴求糾纏、矛盾頻發的“火藥桶”呢?

  建於2006年的天山星城有2000多戶居民,人口超過5000人,是一個典型的農民動遷房和居民商品房混合小區,其中原動遷農民戶近50%。2012年居委會剛進駐時,有三個“突出”問題擺在面前:突出的群體性矛盾、突出的不文明現象引發的矛盾、突出的鄰裡糾紛矛盾。這些年來,通過“亭文化”帶動了居民自治,去年在“亭文化”這張特色“名片”的基礎上,又打造了更貼近居民、更個性化的廳文化和群文化。

  小區裏有5座分散在各處的亭子,都起了好聽的名字:夢賢亭、夢愛亭、夢悅亭、夢思亭和夢馨亭。當初之所以要打造“亭文化”,還有一段不得不説的“苦衷”。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費衛新介紹,2006年首批農民戶搬進小區後,因為活動室與開發商發生矛盾。2012年,天山星城居委會成立,費衛新擔任居民區黨支部書記,那時是小區矛盾最集中的時候,有些居民對這個“新官”也不太買賬。費衛新發現,小區5座涼亭是“人氣”最旺的地方,居民們愛扎堆聚在涼亭長廊裏吐吐槽説説閒話。沒有辦公桌,費衛新乾脆就到涼亭“現場辦公”,亭子成為聯繫、拉近居民與居委幹部的“紐帶”。關係融洽了,居民們都願意找居委會幫忙了,關係也慢慢破冰。

長寧區天山星城打開小區治理“三扇門”

圖説:重陽節小區居民吃百家宴。新涇鎮供圖

  2014年,經過居委會反復協調,開發商出資改建活動室,困擾小區居民多年的道路坑坑洼洼、涼亭滲水等問題也一攬子解決,多年的“心結”終於解開。同年,居委會也有了辦公地點,但“亭文化”卻延續了下來,以亭為軸心,形成活動點,建立了自治聯盟,也就是居民區治理“亭文化聯盟”、“五亭工作法”。5座亭子分別以共治、共樂、共助、共學、共建為主題,開展各類社區活動,今天在夢賢亭一起為小區建設出謀劃策,明天在夢悅亭擺開桌子包粽子比賽,如此接地氣,讓每位居民都有了歸屬感。費衛新舉了個例子,“農民習慣搬個小板凳坐在防盜門口曬太陽、聊家常,商品房居民每天從小板凳邊走過,就像被夾道歡迎一樣,感覺怪怪的。”商品房居民在居民區理事會、在職黨員議事會等場合多次提出這一情況,於是居委黨總支通過發動農民樓組骨幹、黨員力量,讓農民做農民的思想工作,清理了一批“小板凳”。小區面貌改變了,大家也心齊氣順了。

  “亭文化”讓居民感覺到“自己事情自己做主”,“亭文化”的延伸項目“門廳文化”就這樣在居民提議下被採納了。門廳是每家每戶的第一道風景,“可是樓道及門廳內堆物、亂停非機動車,一度成為頑疾。”費衛新説,小區樓道無堆物、無亂停車的8個樓道首先被列為“門廳文化”項目。

  每棟樓的“門廳文化”都是居民根據樓組特點而設計,居委會提供“硬裝”,“軟裝”由居民區發動黨員、樓組長、志願者帶頭,每個樓組承包。門廳在佈置時都得到了居民支持和踴躍參與,老中青居民聚集在一起獻計獻策,發表自己觀點……一轉眼,原來還不充實的展架上多出了小盆景、小鏡框、手工作品、各類書刊等,文化氣息和溫馨感一下子充滿了門廳。除自我欣賞外,大家還主動學習其他門廳的佈置氛圍和風格,取長補短,居民們在互相學習中提高了文化素養,鄰裡也更加和睦,形成“一門廳一特色”,同時也糾正了門廳內亂停亂放的陋習,做到小事不出樓組、大事不出小區。

  記者在20號樓看到,門廳裏擺放著書架,上面整齊放置著書籍雜誌,還有小公仔和盆栽,居民累了還可以坐下歇歇腳。除了20號樓,還有7號樓的書畫會友、24號時光軸、26號老上海風情等9個“門廳文化”……小區以“門廳文化”為契機,“打造一批再帶動一批”,逐步在小區內推廣,爭取衍生到小區內的每個門棟,通過樓道小環境輻射到小區大環境,提升小區文明程度。

長寧區天山星城打開小區治理“三扇門”

圖説:廳文化樓道。新涇鎮供圖

  天山星城居民區黨組織通過亭文化、廳文化,實現了黨建引領小區治理的進一步完善與細化。“最終要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還需走進千家萬戶,解決群眾需求,那就是群文化,構築群眾服務新空間。”費衛新説,居民區黨總支手執黨建紅線,落實兩類群體:先鋒群體和居民群體。在職黨員到亭中報到、到亭中議事、到亭中認領服務項目,駐區單位與居民區黨組織“三會一課”聯組共學,實現黨組織、黨員的融合,帶動群眾融合;居民是小區治理的基礎群體,黨組織拓寬收集民意需求的渠道,面對面聽取群眾急難愁,力爭民意徵集全覆蓋。截至目前,亭文化聯盟的黨員參與率達70%,群眾參與率逐年增長,黨建聯建單位17個,自治團隊28個,落實為民服務實事項目30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