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臨空經濟規模突破200億元
2022年數字經濟規模接近5000億元——
2020年西安國際客運航線要達到80條,新建5G基站9000個;2021年臨空經濟規模突破200億元,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5800億元;2022年,西安金融機構數量超過200家;旅遊業總收入突破4500億元…… 近日,西安市委辦公廳、西安市政府辦公廳正式印發《全面推進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發展工作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這份最新公佈的方案,明確了我市發展“三個經濟”的詳細目標和路線
建設輻射能力強大的
立體化綜合交通網絡
目標年: 2020年
關鍵詞: 國際客運航線達到80條 地鐵在建里程達到245公里 新建5G基站9000個 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650公里
總體目標: 提高精準供給水準,加快構建陸空海鐵一體、聯通全國、輻射全球的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網絡,打造新一代信息中心和智慧樞紐,夯實“三個經濟”發展基礎和載體。
織密航空運輸網
啟動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加快開通直達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樞紐城市客貨運航線,積極拓展中亞、西亞客貨運市場,強化既有中東歐、西歐、澳洲航線網絡,擴大東南亞、中亞經由西安前往日韓、北美的第五航權航線,加快西安藍田通航機場及起降點建設,打造無人機貨運等新型航空運輸體系。2020年國際客運航線達到80條,全貨運航線30條;2021年國際客運航線90條以上,全貨運航線35條;2022年國際客運航線100條,全貨運航線40條,西安咸陽國際通航城市及地區達到75個以上。形成“絲路貫通、歐美直達、五洲相連”的國際航空網絡格局。
拓展軌道交通網
積極協調省市發展步調,加快西銀、西延、西武、西渝等高鐵項目建設,2020年,機場至閻良、西安至法門寺(南線)等城際鐵路項目全面開工建設,到2022年全市高速鐵路、城際鐵路運營里程達到220公里以上, “米字形”高鐵網架構基本形成。拓展西安北站樞紐功能,加快高鐵新城建設,推進西安火車站改擴建工程,啟動西安東站、新南站建設,研究綜合開發方案。加快新築鐵路綜合物流中心建設,發揮亞洲最大的新豐編組站帶動作用,到2022年鐵路客運量達到1.5億人次、鐵路貨物週轉量達到140億噸公里以上。加快地鐵5號線、6號線、9號線項目建設,全面啟動地鐵三期規劃項目建設,2020年地鐵在建里程達到245公里,累計通車223公里;2021年在建里程達到154公里,累計通車236公里;2022年在建里程140公里,累計通車256公里。推動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多網融合”發展,形成以西安為中心,聯通渭南、銅川、寶雞、漢中的“一小時”通勤圈。
優化快速道路網
加快西安外環高速南段建設,推進京昆高速閻良至澇峪口段改擴建、鄠周眉高速鄠邑區至周至縣青化段工程和東三環至臨潼、西戶路快速路工程建設。啟動高速公路網加密規劃、過境公路與城市道路銜接優化方案研究工作。實施一批樞紐間道路提升改造工程,重點樞紐間通行時間縮短到30分鐘以內。2020年大西安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650公里,2021年達到700公里,2022年突破800公里。形成覆蓋全市、聯通全省、輻射全國的高速公路網。
做強智慧信息網
推進信息樞紐和高速信息網絡建設,統籌推進“雲、網、端”信息基礎設施發展,打造“光網西安”“無線西安”“物聯西安”。加快西安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建設,拓展西安國家級互聯網骨幹直聯點總頻寬,增強對陜西及西部地區網絡信息服務支撐能力。推進國家“一帶一路”大數據中心西北分中心、多式聯運大數據運營中心、城市運行大數據中心等建設,統籌推進政府投資數據中心和超算中心建設,形成國家西向信息傳輸大通道和大數據存儲交換中心、信息樞紐中心、互聯網信源集散地。推進5G站址佈局規劃和基站建設、寬頻網絡建設、網絡架構優化、IPv6規模部署、網絡服務品質提升、公共區域開放、優化用電供給等重點任務,推動NB-IoT網絡建設和應用。2020年新建5G基站9000個, 2021年新建5G基站7000個, 2022年新建5G基站5000個,累計建成5G基站25000個,實現城區5G信號全覆蓋、重點區域連片優質覆蓋。
打造多元化國際化
開發開放平臺
目標年: 2021年
關鍵詞: 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5800億元 航空貨運量達到45萬噸 臨空經濟規模突破200億元 會展場館面積超過30萬平方米
總體目標: 打造引流、聚流、強流的國際門戶服務平臺,提高國際國內資源要素聚集能力,擴大輻射範圍,提升“三個經濟”平臺效能。
做強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
發揮國際港務區國際、國內雙代碼優勢,探索建立陸港與新豐鐵路編組站及臨潼現代物流區的統一運營管理機制,鞏固鐵路樞紐國內龍頭地位。擴大糧食、肉類、整車等産品進口,推進二手車出口、汽車平行進口等業務,開通西安至青島、寧波等沿海主要港口的“五定班列”,推動中歐班列長安號高品質發展,打造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暢通東西雙向國際貿易大通道、西部陸海新通道。陸港集裝箱吞吐量2020年達到20萬標箱;2021年達到22萬標箱;2022年達到24萬標箱,中歐班列長安號三年累計開行突破3500列,國際貨運線路達到15條,覆蓋“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國家和地區。積極申報空港型、生産服務型、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加快建設國家物流樞紐城市。到2020年,全市航空貨運量達到42萬噸,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5000億元;2021年,航空貨運量達到45萬噸,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5800億元,2022年航空貨運量達到50萬噸,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6500億元,基本建成商貿物流中心。
做大國家臨空經濟示範區
加快空港綜合保稅區、臨空會展綜合體、飛機維修基地等承載園區建設,建成空港國際商務中心、航企總部基地,加快建設進口商品展示分撥中心、跨境電商國際快件産業園、空港國際免稅城、臨空共享製造基地等特色功能平臺,建立臨空經濟示範區與全市重點産業板塊聯動發展機制,推進引導飛機維修、航材、航食、培訓等臨空特色産業和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高端製造等時效敏感型産業集聚發展,培育發展保稅維修、飛機融資租賃、臨空智慧工廠展貿、臨空試製生産等創新業務。2020年,臨空經濟規模突破170億元;2021年,突破200億元;2022年,突破260億元。
高標準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
全面實施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吸引跨國公司在自貿試驗區設立全球研發中心、實驗室和開放式創新平臺。探索推進更高標準的通關一體化改革,推行“兩步申報”“兩段準入”通關模式,大幅提高通關效率,2022年,整體通關時間壓減1/2。研究探索放寬或取消對跨境交付、自然人移動等模式的商品服務貿易限制制度。持續開展資本項目收入結匯支付便利化試點,探索上線FT賬戶體系,鼓勵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在自貿試驗區內以人民幣直接投資設立或參股金融機構。在既有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基礎上,研究探索中國特色內陸型自由貿易港建設模式和發展範式。爭取形成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西安樣本”,到2022年,累計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創新案例10個。
建設國際商事法律服務示範區
依託最高人民法院第六巡迴法庭和第二國際商事法庭,建設“一帶一路”國際商事法律服務示範區。積極探索建立“一帶一路”國際商事爭端解決機制,編制涉外法律服務業務指引。搭建市場化的涉外商事法律服務平臺,積極引進知名涉外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諮詢機構在西安設立分支機構。鼓勵律師事務所通過設立分支機構、海外並購、聯合經營等方式,在“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設立執業機構。
打造國際投資與産能合作高地
聚焦科技創新、文化旅遊、裝備製造、現代物流、臨空經濟等領域,積極開展國際産能合作。加快園區外資企業集聚,推動高新區、經開區、浐灞生態區、曲江新區、國際港務區、空港新城等特色總部經濟區建設。加快歐亞經濟綜合園、中俄絲路創新園、 “一帶一路”臨空經濟國際合作園、中歐合作園建設。規劃建設中德、中法等一批國際産業合作園區、聚集區,推進“一帶一路”産業園區發展聯盟實體化運作。2022年,國際産能合作經濟規模達到5000億元。基本建成國際産能合作中心。
建設多層次經濟文化交流平臺
加快西安奧體中心、西安國際會展中心等大型場館及配套設施建設。到2020年,全市會展場館面積超過20萬平方米;2021年超過30萬平方米,2022年超過50萬平方米。發揮世界城地組織平臺作用,持續擴大歐亞經濟論壇、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全球硬科技大會、中國國際通用航空大會等影響力,積極申辦 “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國家級博覽會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會議,延伸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藝術節、國際時裝周、年貨購物節等會展品牌價值鏈,策劃舉辦防務、硬科技等優勢展會,促進會展經濟發展。2020年全市舉辦各類展會達到300場,2021年達到350場,2022年達到400場,建成國際會展城市。搭建支持企業“走出去、引進來”的貿易投資促進、政策扶持、代言工商平臺。加大西安領事館區建設,到2022年累計入駐領事館6家,涉外機構35家,國際組織分支機構1-2家。
構建現代化
産業支撐體系
目標年: 2022年
關鍵詞: 引進培育4A級以上物流企業45家 金融機構數量超過200家 數字經濟規模接近5000億元 旅遊業總收入突破4500億元
總體目標: 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和人工智能,加快推動供應鏈、産業鏈、價值鏈融合發展,搶抓超大規模國內市場發展機遇,加快構建 “三個經濟”産業集群。
加快發展現代物流産業
推進大西安“兩港五園十一中心”物流産業集群建設,支持區域輻射型分撥中心、高標倉、智慧倉等現代物流設施建設。加快建設“一帶一路”內陸中轉樞紐陸海空多式聯運、陸海聯動多點協同的集裝箱多式聯運智慧骨幹網建設示範工程。吸引供應鏈企業集聚,積極構建供應鏈産業體系。加快發展網絡平臺道路貨運、跨境電商物流、保稅物流、冷鏈物流、綠色共同配送等新業態。建成西安物流大數據中心和綜合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加快引進和培育龍頭物流企業,到2022年,全市累計引進12家國內外知名的航空貨運、國際貨代、供應鏈管理等現代物流企業,引進培育4A級以上物流企業45家。
創新發展現代金融産業
加快建設以高新科技金融區為核心-灃渭能源金融區-曲江浐灞文化金融、新金融試驗區為支撐的金融“金三角”。擴大“通絲路”跨境電商人民幣結算服務功能,大力發展絲路國際保理業務。吸引境內外保險、證券、信託、基金等各類金融機構設立區域總部及分支機構,促進各類金融機構聚集發展,高標準建設絲綢之路國際金融中心。深入推進落實企業上市和並購重組“龍門行動”計劃,建立與境內外證券交易所對接合作機制,進一步擴大直接融資規模。2020年,全市金融機構數量超過190家,境內外上市公司達到80家,金融業增加值達到970億元;2021年,金融機構數量達到195家,境內外上市公司達到100家,金融業增加值達到1000億元;2022年,金融機構數量超過200家,境內外上市公司達到110家,金融業增加值達到1030億元。西安銀行市值規模超過400億元,西安投融資擔保公司資本規模超過35億元,在保餘額超過150億元。
開拓發展數字經濟産業
加快佈局人工智能、高性能計算、衛星物聯網、區塊鏈、核心晶片等重大前沿産業,提升下一代數字信息産品和配套服務能力。搭建一批共建共享共贏的新平臺,推進技術交流、數據共享、市場貿易、信息消費等,著力培育一批主導數字産業、骨幹數字企業和數字産業平臺。支持西鹹新區、高新區、經開區、航天基地等建設省級數字經濟示範區或示範基地。依託西鹹新區共建省市大數據産業基地,重點提升大數據基礎服務、平臺服務能力和水準。依託高新區、浐灞生態區,建設大數據創新示範園區,重點發展大數據應用服務。探索建立經濟治理基礎數據庫。2020年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500億元,2021年超過4000億元,2022年接近5000億元。全力爭創西安國家數字經濟示範區。
融合發展文化旅遊産業
推動文化與旅遊産業融合發展,打造“西安世界古都”“長安絲路起點”“秦嶺中央公園”三大品牌。深入實施“旅遊+”和“+旅遊”戰略,豐富旅遊體驗,推進旅遊産品提檔升級,完善酒店、餐飲、交通等設施配套,創新房車營地、自駕遊等新興旅遊模式,建設國際文化旅遊中心和國際消費中心,打造國際消費城市。2020年,全年接待旅客3.15億人次,旅遊業總收入超過3450億元;2021年,接待旅客3.3億人次,旅遊業總收入突破4000億元;2022年,接待旅客達到3.5億人次,旅遊業總收入突破4500億元,創建國家文化産業和旅遊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區、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市,國家夜間文化旅遊消費聚集區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市,基本建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世界旅遊目的地城市。
突破發展科技創新産業
加快推進碑林環大學創新産業帶、曲江文化科技創業城等科技服務重點聚集區建設,大力發展技術轉移、研發設計、檢測檢驗、創業孵化等科技創新服務,積極推進智慧系統、精準醫療、虛擬現實等新興前沿領域科技創新和産業化發展,支持企業、科研院所在“一帶一路”沿線設立海外雙創基地、科技園區、離岸創新中心、研發中心、科技服務站等。2020年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達到3700家;2021年達到4200家;2022年達到4700家。加大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到2021年院士工作站達到90家;到2022年院士工作站達到100家,博士後工作站(流動站、創新基地)達到100家,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500人次以上,實施國外引智項目100個以上。構建科技教育中心。
培育發展康養體育産業
發揮西安生態環境以及醫療資源優勢,培育康養服務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健康養老、健身休閒、健康文化旅遊與體育醫療康復等深度融合發展,積極發展中醫藥健康産業及康養旅遊。到2022年全市社會力量運營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達到70%以上。以全面辦好第十四屆全運會為契機,促進體育服務産業和消費轉型升級,全面提升西安體育全産業鏈發展能力。建設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擴大西安馬拉松、中國跆拳道公開賽等國際賽事影響力,積極發展電子競技等熱門體育賽事,2020年舉辦國際性和全國性體育賽事40場;2021年達到80場;2022年保持在50場。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