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西溝村村主任高治斌向記者介紹山地蘋果
綠意盎然的高西溝山峁
“陜北有個高西溝,我家住在溝裏頭,過去推倒了三座大山,咱高舉紅旗跟黨走……植樹造林修渠堰,梯田層層盤上天……能澆地來能養魚,村民日子能過美……”在20世紀70年代,陜北流行著這樣一首旋律優美的歌,歌唱的正是我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先行者、生態治理的老典型——米脂縣高西溝村,從1958年起,60余載,高西溝村村民一直堅持“不向黃河輸入一粒沙”,幾代人通過鍥而不捨的奮鬥,把遇雨泥漿橫流、遇旱滿地“冒煙”的窮山溝治理成山青、水秀、林美的“陜北小江南”,創造出了生態建設的奇跡,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生態科學發展之路。
2020年9月11日,時隔3年以後,記者再次驅車前往高西溝村採訪。高西溝村位於陜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米脂縣境內無定河以東、縣城北20公里處,全村195戶580人,總土地面積4平方公里,全村有基本農田777畝、林地2253畝,被譽為“黃土高原的治理典範”和“生態建設的一面旗幟”。村黨支部被譽為“黃土高原上薪火相傳的戰鬥堡壘”。這次前往高西溝村採訪時,記者深刻地感受到,高西溝的山更綠了,水更清了,村容村貌整潔了,高西溝人的笑容更燦爛了。
一個土地利用黃金模式的形成
在高西溝村村委會,有一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展覽館,展覽館內詳細地展示了高西溝人徵山治水的一幕幕動人場景。高西溝舊民謠唱道:“山上光禿禿,溝裏亂石頭。年年遭災荒,十年九歉收。”這首舊民謠唱出了當年高西溝村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
“現在的好日子都來自高西溝幾代人的努力,為了改變高西溝的惡劣自然條件,從1958年起,在我們的老支書高祖玉的帶領下,按照因地制宜、合理用地、宜糧則糧、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的原則,形成了全面規劃、集中治理、溝坡兼治、林草齊上、長短結合的發展思路,制訂了‘山上緩坡修梯田、溝裏淤地打壩堰、近村陽坡建果園、棄耕坡地種牧草’的規劃。這一規劃改變了高西溝。”現任高西溝村村主任高治斌説,他們的前輩們真的是受盡了苦,遭了罪,當時的條件,沒有機械,全部靠的是苦力。一條條梯田、一座座淤地壩,都是高西溝人拿著鐵鍬、鋤頭幹出來的。
為了扭轉嚴重的水土流失局面,高西溝人採取了大力開荒、擴大耕地、處處撒籽,以求多收的辦法,所有的梁峁溝岔、爛坡陡坬,甚至一席一簸箕大的地方也種上了糧食,但是由於水土流失,糧食的産量更加低而不穩。村民反映説:“春季種不完,夏季鋤不完,秋季收穫難。一年忙不完,肚皮裝不滿,啥時能扭轉!”
在徵山治水的過程中,高西溝人也總結出來自己的經驗——洪澇一條龍,隨雨山上行;治溝不治坡,到頭一場空。後來這一經驗成了高西溝的民諺。經驗積累使高西溝人的認識有了新的飛躍:單純的農田基建並不能扼制水土流失,必須大搞綠化,造林種草,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同時並舉,才能收到良好效益,就是農林草用地大體各佔土地面積的三分之一。到1972年,高西溝糧、林、草地“三三制”黃金模式初步形成,“三三制”是形成了,但要保住村民的口糧,高西溝人分析原因——缺水。於是,高西溝人開始向水利進軍,到了1978年,高西溝擁有了兩座水庫,吃飯問題徹底解決了,“三三制”的土地利用黃金模式得到徹底鞏固。
一雙長滿老繭會説話的手
在展館內,有一雙長滿老繭的手吸引了記者。據村幹部介紹,這雙手是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婦聯第四屆、第五屆執行委員,第十屆陜西省黨代會代表常秀英的手,遺憾的是2019年正月,79歲的常秀英永遠地離開了。但是她的事跡卻在一直傳唱。
1958年,18歲的常秀英嫁到了高西溝,第一天結婚,第二天回娘家,第三天,常秀英和村裏人一樣開始上山幹活。修梯田、打淤地壩,全村人奮戰十天十夜,硬是把一座山頭變成了小平原。這一年的冬天,村裏組織大戰孫家梁山,常秀英和村裏的其他3個新娘子組成了“突擊隊”打夯。在一次給電機房地基打夯的時候,從早上打到晚上,常秀英的胳膊不停地舉起落下,由於勞累過度,常秀英累昏在了打夯的深坑裏。
陜北的信天遊裏唱道:“石人人眼裏把淚流”,像常秀英這樣能吃苦的人也有流淚的時候。有一年挖水窖,村支書把挖水窖的任務交給了常秀英並且下達了死命令:20天挖開水窖。那時候,常秀英是村裏黨支部的副書記,她帶頭跳進冰冷的水窖裏挖泥,每天半截身子泡在冰水裏,一挖就是八九個小時,冰冷的寒水滲到骨髓裏,每天挖完被人用筐子吊上去的時候,她的腿完全不聽使喚,因此,常秀英患上了嚴重的風濕性關節炎,當然,和常秀英一樣的還有高西溝的一大群“鐵娘子”們。
作家冷夢曾在高西溝採訪並出版了《高西溝之歌—— 一個陜北村莊的綠色之夢》一書。她在書中寫道:“我總是握著常秀英的手,我無法鬆開這雙手,我一心一意地體會著這雙手闡述給我的也叫一種生活也是一種生命過程的東西。我知道這是一雙會説話的手,知道這是一雙會唱歌的手,我此生此世從來沒有握過的手,我想為之流淚再流淚的手……”她還寫道:“我握過高西溝許多人的手,我發現高西溝50歲以上的人,幾乎人人都有一雙類似這樣的手,那根本不是長滿老繭,那是一雙雙像老榆樹疙瘩一樣的手,手指的骨關節特別粗大,像樹瘤一般突暴著,粗糙,黝黑,手掌像淬過火的鐵一樣鋼一樣硬,硬的程度是我在其他村莊採訪過的人群中從來沒有感受的。”
正是一代代像常秀英一樣的高西溝人的不懈奮鬥,為高西溝村今天的綠色生態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今的高西溝村,40座山、21條溝、126個堤壩,無一不佈滿綠色。
一本鄉村振興的總體規劃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第八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是關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
2020年9月11日下午2時許,高西溝村黨支部書記姜良彪急著趕去米脂縣城開會,開會的主題正是鄉村振興。作為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中國最有魅力休閒鄉村、國家水利風景區等多項榮譽的高西溝村是2020年榆林鄉村振興計劃的標杆。於是有了一本A4紙大小的《陜西省高西溝鄉村振興總體規劃》一書。這次規劃是按照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作出的總體設計。
高西溝的鄉村規劃分了近期和遠期的兩個目標,到2020年,高西溝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各部門鄉村振興的思路舉措得以確立,“産、村、人”融合基本形成,“居、業、遊”共進初步顯現,共同走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致富路,高水準實現全面小康;打造全省農村基層黨員培訓基地,基本建成“鄉村振興示範點”,鄉村振興取得階段性成果。
到2022年,高西溝及周邊地區發展將融于一體,形成“大高西溝”的農業産業格局,農村三産融合發展格局形成,旅遊産業加快發展,生態建設成果穩固,農民收入水準進一步提高,形成宜居、宜遊、宜業的“陜北小江南”,在全省鄉村振興發展中走在前列。
高治斌告訴記者:“我們現在已經註冊了高西溝這個品牌和商標,今後利用電商,發展農産品線上展銷渠道,組織農戶按照國家標準開展專業化生産、品牌化運作,高西溝的山地蘋果已經初具規模,目前已經種植到2000多畝,村民的人均收入也達到了24000多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現在的高西溝水清了、山綠了,怎麼把村民的口袋鼓起來是我們村幹部要做的。下一步,主要發展特色産業和特色旅遊,專門制訂了産業興旺規劃和特色旅遊産業規劃。”姜良彪説,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是一代一代人要堅持才能做到的,只有生態保護做好了,才能真正地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數。
記者手記
一諾60餘年
4平方公里的村莊,42座山頭和21條溝水清山綠、花果飄香,村民們過上了旱澇保收的日子,更為關鍵的是,4平方公里的村莊也給黃河治理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據不完全統計,從1958年高西溝開始治理至今,高西溝村已累計攔截泥沙200多萬噸,高西溝人也一直在堅守,不向黃河輸入一粒沙。這是幾代高西溝人對母親河黃河的承諾。
“百靈子過河沉不了底,滾滾黃河裏沒有高西溝的泥。”勤勞敢幹的高西溝人在治山治水中唱出了他們的承諾,60多年來,他們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世人證明了這一承諾。
“水不下山、泥不出溝”,高西溝村水土流失治理實現了質的飛躍,開創了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生態建設的先河。站在高西溝被一锨一鏟建設出的梯田裏,能感受到高西溝人徵山治水的決心,也被他們不屈不撓向惡劣環境進攻的精神所感動,這個只有4平方公里的村莊,被稱為全國生態環境治理的老典型。
鳥瞰整個高西溝村,一道道山峁、一條條溝壑佈滿了新綠,雖然梯田裏的山地蘋果還不到收穫的季節,但它紅彤彤的臉蛋已在訴説著豐收的喜悅。
“我們永遠也忘不了前輩為高西溝付出了一切,他們真的是為後代造福,小時候經常挨餓,但不知道為啥餓,長大了,做了村幹部,才知道生態治理好了,肚子才能吃飽,才能吃上‘ 生態飯’,高西溝人每次開村民大會,村民們都很積極,他們來聽聽政府有啥好政策,村民誰做錯啥了,村幹部就提出批評,事後村民也不計較,這是高西溝人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村主任高治斌説,現在山地蘋果是村民的主要産業和收入來源,今後還要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
生態立村,是高西溝人認準了的一條路子,永遠也不會變,高西溝村林草覆蓋率逐年提高、水土流失逐年減少、糧食産量逐年增加,這都是生態建設帶來的好處。
“現在的高西溝村有誰要入黨,先種樹。村上新發展的黨員必須至少栽植100棵樹苗,且要保證存活率在90%以上。種樹是為了讓村上新發展的黨員親身體驗老黨員們當年植樹造林的艱辛,提醒他們不要忘記高西溝村過去的艱苦。”高西溝村黨支部書記姜良彪説。
現在高西溝村有大大小小126個淤地壩,“高西溝通過多年的治理,即使每年遭遇暴雨,高西溝的洪水也流不出去,更流不進黃河。”高治斌自豪地説。
是的,如今的高西溝“梯田層層盤山頭,金秋果香飄滿溝。高山松柏連成片,陡坡牧草綠油油。水庫碧澈映青山,平展壩地喜豐收”。高西溝人用血汗在這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寫下了最好的詩篇,畫出了最美的田園畫卷。(文/圖 記者 李長江)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