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釋肥“飛”入尋常百姓家 新質生産力為農業發展“插”上科技翅膀
2024-06-26 08:56:47來源:西安新聞網編輯:吳明玲責編:高崗

  我國既是化肥生産大國,也是化肥使用量最大的國家之一。然而,傳統肥料隨著太陽的蒸發、雨水的沖刷,養分流失較快,容易形成資源浪費,也會對土壤和水體造成污染,這在全球範圍都是行業痛點。

  如何減少肥料流失,提高化肥利用率?西安唯拓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唯拓爾”)將全球先進的控釋肥料生産技術引入國內,並通過自主研發,不斷改良技術、降低成本,讓控釋肥“飛”入中國尋常百姓家,如今已在國內許多地區的小麥、水稻、玉米等大田作物投入使用,在大大減少化肥使用量的同時,實現增産增效,用新質生産力為農業發展“插”上科技翅膀。

控釋肥“飛”入尋常百姓家 新質生産力為農業發展“插”上科技翅膀

梁筱崴希望控釋肥造福更多百姓。

  初心讓廣大普通作物用上控釋肥

  一次偶然的機會,唯拓爾創始人梁筱崴接觸到歐洲的控釋肥技術。彼時,35歲的她在一家美國公司從事國際貿易工作,負責管理跨國項目,經常與高分子材料等國際前沿科學技術“打交道”。

  “控釋肥顧名思義,就是控制釋放肥料,它通過高分子生物納米包衣包裹住肥料,從而控制肥料的析出和滲透,防止肥料快速融化和蒸發。”梁筱崴解釋道。

  接觸到控釋肥這項國際領先技術時,她的心中燃起一團火,“我渴望進入一個能為更多人創造價值的領域。”2015年,梁筱崴辭去高薪工作,帶領團隊對控釋肥技術和市場進行詳細考察。2017年,作為土生土長的西安人,梁筱崴在西安高新區嘉會坊註冊創立唯拓爾。

  企業創立之初,控釋肥技術已經相對比較成熟,但成本高昂,只有歐洲一些市場才能接受。唯拓爾最初主要是給國外的花卉專用控釋肥製造商做代工,産品主要應用於高爾夫球場和高端花卉園林場所。

  “即使我們只做代工和出口,也可以讓企業生存得比較好,但這不符合我的初衷。”梁筱崴認為,科技進步的意義是為整個人類社會做貢獻,讓更多人受益。這麼好的技術,只有應用到更多土地上,應用到廣大普通作物上,才能真正利國利民,彰顯控釋肥技術的價值,這也是他們創業團隊投身控釋肥領域的使命初心。

控釋肥“飛”入尋常百姓家 新質生産力為農業發展“插”上科技翅膀

梁筱崴向記者介紹控釋肥。

  肥效期可以根據作物生長季“量身定制”

  如何在保證品質高、效果好的同時,大大降低控釋肥成本,讓普通農民都能用得起?這成為唯拓爾的研發重點和攻關方向。

  當時,歐洲、日本和國內對控釋肥都有研究,唯拓爾集各家之所長,將全球先進的控釋肥生産技術與製作設備引入國內,並結合國內作物及環境因素進行技術整合,研發出控釋肥料高效包覆膜技術——CRF-trar,以及具有市場領先地位的控釋肥料生物可降解樹脂控釋技術,並通過持續改良工藝,使成本大大降低。

  “控釋肥的釋放時長可以根據作物的生長季‘量身定制’,釋放時長可以是3個月、6個月、9個月等多個時間段。”梁筱崴給記者舉了個例子:玉米平均是3個月成熟,這段時間裏,農民只用施一次肥效期為3個月的控釋肥,不用像使用傳統肥料那樣不斷追肥,這樣一來,既提高了肥料利用率,也節省了人力。

  經過研究人員和農民的多次實驗,控釋肥能有效增産,作物品質也變得更高。談及原因,梁筱崴解釋道:“我們用高分子納米包膜將肥料包裹住,肥料養分大部分屬於離子形態,當作物有營養需求時,不同離子濃度會産生一種壓力差,即滲透壓,肥料養分在滲透壓的作用下,通過包膜向外析出,從而被作物吸收。”

  一方面,肥料養分緩慢釋放,不會因局部肥料濃度過高而對作物根系造成傷害;另一方面,肥料養分釋放符合作物吸收規律,養分吸收率提高。品質改善、産量增加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在梁筱崴看來,服務“三農”是一項需要極度耐心和責任心的事業。每個地區的氣候、土壤等條件都不盡相同,不論給全國哪個地區的田地應用控釋肥,研究人員都會提前在當地做至少一年時間的實驗。從作物種到地裏、播撒控釋肥到作物成熟,研究人員必須持續觀察、測産,才能最終得出科學數據。

  作為國內控釋肥領域的“領頭羊”,唯拓爾控釋肥已經在山東、雲南、廣東、廣西、海南、陜西等多地的廣大農田應用。在廣西的水稻施肥研究顯示,一畝地需要施100斤以上的傳統複合肥,但只需要施50斤控釋肥。施控釋肥後的地塊,作物産量明顯提升。而對於農民來説,投入到化肥上的花費變少了,收入提高了。

控釋肥“飛”入尋常百姓家 新質生産力為農業發展“插”上科技翅膀

梁筱崴(左二)在廣西水稻田測産。受訪者供圖

  農業新技術幫助農民成為“新農人”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農業科技創新與技術大規模推廣應用有效融合,是農業生産方式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關鍵,也是農業領域新質生産力形成的根本動力。由於具有種肥同播、施肥高效、綠色環保、提高作物産量等優勢,控釋肥被認為是21世紀肥料産業發展的方向,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一項新技術要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一定會經歷一個長期、曲折的過程。”梁筱崴告訴記者,起初,當他們告訴農民,如果使用控釋肥,在作物種下後只用施一次肥,不用追肥時,農民覺得他們是“騙子”,説的話是“無稽之談”。

  “不讓農民追肥,農民心裏不踏實,甚至晚上會睡不著覺,即使我們把産品送給農民,他們都不敢用到田地裏,因為他們不敢拿自己的收成去‘試錯’。”梁筱崴很理解農民的心情,“我們只能‘讓事實説話’。後來當農民看到效果後,發自內心地覺得這項新技術好,便會主動成為新技術的受益者。”

  多年來,唯拓爾被認證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中國農業生産資料流通協會理事單位”“全國供銷合作社理事單位”,承擔著國家春耕保供的重要任務,正努力成為一支服務“三農”的重要力量。

  這些沉甸甸的榮譽和信任,讓梁筱崴和團隊肩上有了更大責任。她説,長期投身於農業生産領域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她在深入農村一線工作時發現,不少農村的年輕人不願務農,因為幹農活十分辛苦。而農業新技術可以幫助農民成為“新農人”,可以讓農業生産不再那麼苦、那麼累,甚至讓幹農活變成一件很酷的事。

  “我國是人口大國,用有限的耕地資源保障14億人口的糧食安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或許,窮其我的一生,也不能將控釋技術推廣到全國所有地方,但我相信,我的同道中人一定會將這項事業持續深耕下去,讓新技術造福更多百姓。”梁筱崴説。

  除署名外 文/圖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燕 實習生 薛文靜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