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機齊上場 蹚出 “農技興農”新路子
2025-03-28 08:55:37來源:西安日報編輯:吳明玲責編:王菲

智慧農機齊上場 蹚出 “農技興農”新路子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0328084537

玉米播種機播種現場。(受訪單位供圖)

  3月26日上午,鄠邑區的田間地頭機器轟鳴,幾十台玉米播種機輪番上陣,在農機手的嫺熟駕駛下,勻速穿梭在田地裏。

  隨著機器“突突突”的轟鳴聲,開溝、播種、施肥、覆土等多套作業工序便一次性完成,這是鄠邑區舉辦的玉米播種機“大比武”現場。“這種播種機一天正常工作8至10小時,能夠播種40畝至50畝左右,相當於80個工人的作業量。”一名農機操作手告訴記者。

  上午,大型機械剛剛比武完成,下午,在鄠邑區五竹街道坡頭村千畝糧食高産示範田上,植保無人機技能大賽又開始了。只見操作手輕點螢幕,動動手指,植保無人機便騰空而起,又準又穩地將霧化藥劑均勻灑向麥田。

  近年來,鄠邑區積極響應國家農業現代化號召,整合全域農機化産業優勢,全力推進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建設,率先在全省建立“1+3+6+N”秦創原智慧農機裝備協同創新平臺,創建農機合作社聯盟、打造培訓實操平臺,形成機具搭配模式、建立應急保障體系,在“農機全程機械化” 道路上蹚出了一條“農技興農”的新路子,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支撐。

  智慧農機整體作業效果好省成本

  在鄠邑區祖庵街道魯村300畝麥田裏,一台自走式長桿噴霧機來回穿梭著,噴灑出細密的水霧,正在為麥田進行除草工作。“有了這些現代化設備,種田人現在也享福得很。”魯村黨支部書記楊昌鋒笑著説,現在很難看到以前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景象了,有了這些“新裝備”,以前需要四五個人幹三四天才能完成的工作,現在這些新農機一天就能幹完。

  在楊昌鋒看來,有了這些新農機不只省力,更是精準。以往農戶自家種地,技術、種子、施肥打藥都不統一,每家每戶地塊小,農機也不好作業,但現在通過村上土地流轉整片規劃,300畝田地加上智慧農機整體作業,不僅播種防治效果好,成本也大大節省了。“現在,從播種到防護再到收割,全程都是機械化,我們一個短信、一個電話,智慧農機就能安排到場上崗了。”

  “魯村300畝地,需要打藥除草……”澤潤渼陂農機合作社負責人邢海洋的手機裏經常會收到這樣的信息。“我們農機合作社將農機戶組織起來,有播種機、收割機、無人機等,周圍只要有需要的,一個電話一個微信,我們就能調配距離最近的農機去服務,最快的十幾分鐘就到崗。”邢海洋打開手機App操作平臺給記者介紹:“你看,這裡面哪臺機子作業什麼情況,完成多少畝,耕種品質如何,無人機飛行里程、作業面積等等,這些數據都一目了然,不僅保證速度還要保證品質呢。而且農忙時,我們能夠隨時通過App調配空閒農機現場作業,非常方便。”

  近年來,鄠邑區大力推進規模機械化種植,指導規範土地流轉,通過入股、轉包和託管、半託管等經營管理方式,以及“種糧大戶+農戶、農機專業戶+農戶、農村作業組織+農戶”等形式,大力發展耕地連片機械化耕種。成立農機合作社聯盟,探索社企聯合、社社聯合、社農聯合的聯盟融合、資源共享模式,形成了以農業公司、澤潤渼陂等經營主體為主的農機合作聯盟組織,打造具有鄠邑特色的“ 鄠邑農機”品牌。

  聯盟下設農機服務組織25個,覆蓋農機戶近1000戶,擁有農業機械 3000 余臺(套),年累計開展社會化服務面積 30萬餘畝。建立一套農機應急保障體系,組建農機應急作業、農機應急保障、農機志願者應急服務“三支隊伍”。此外,以推進小麥寬幅溝播、玉米增密播種等機械化生産技術為核心,形成了小麥、玉米生産清晰可行的全程機械化技術路線及各生産環節機具組合模式,建立五竹、渭豐、澇店、甘河等千畝以上糧食生産全程機械化示範基地5個,助力糧食穩産增收。

  合格農機手成為農業發展好幫手

  智慧農機也需要專業的農機手來操作。“我們都是經過培訓、實操各個環節考核合格後,持證上崗的農機手。”農機手朱相臣告訴記者。

  走進鄠邑區農機管理站,在這裡搭建的農機手培訓平臺讓人眼前一亮。投影儀、電子顯示屏、多媒體會議室、電腦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

  農機管理站站長樊瑞介紹,鄠邑區通過打造農機手培訓、實操、規範作業示範3個平臺,推動全程機械化技術提升。建成了區級農業培訓中心並作為農機手培訓基地,配套完善基礎設施,並聘請高校、科研院所、土專家進行授課,創新總結培訓模式,開設“農機雲課堂”“田間課堂”等,提供“點單式”教學,精準對接農戶的興趣愛好和學習需求,讓農戶真正學有所獲。

  紙上談兵終覺淺。樊瑞介紹,除了理論考核,鄠邑區還搭建農機手配套實操平臺,建立農機駕駛員無紙化電教室,依託鄠邑區澤潤渼陂農機專業合作社,在玉蟬街道聯東南村建設 20 余畝農機手實操作業區。同時,通過舉辦全市果業生産全程機械化現場演示會、“格芙杯”植保無人機春季飛防技能大賽、小麥機收減損大比武等活動,以賽促訓、以賽提技、以競技交流的方式全面提升農機手技能操作水準。還在渭豐街道真南村流轉土地 200 余畝,打造規範作業示範區,根據氣候、墑情、作物、機械化主推技術等不同要求,適時開展小麥寬幅溝播、玉米“5335”播種技術示範推廣實操訓練,強化機手作業規範化水準。

  “我們正在努力打造農機複合型人才。”樊瑞説,通過組織農機管理幹部參加市級培訓,遠赴江蘇、浙江、海南等地學習,進一步開闊農機人員視野、拓展思維,造就了一批有技術、懂市場、善管理、會經營的複合型人才,促進農業機械化全面、高質、高效發展。

  打造智慧農機裝備協同創新平臺

  走進鄠邑區西安亞澳農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安亞澳農機”),廠區內一排排整裝完畢的播種機正在等待著最後的“全身體檢”。

  “這是我們的旋耕機,為了適應各地不同的土質——沙地、旱垣地、濕黏地等,我們配套的動力大小都不一樣,我們採用了變速,可靈活變換三種刀軸轉速,以適應不同地方、不同土質的耕播需求。”西安亞澳農機相關負責人史江濤介紹,目前公司已擁有雙軸滅茬旋耕機、旋播施肥機、免耕播種機、玉米精量播種機等13大系列120個型號産品5萬台(套),擁有70余項國家專利技術。

  如今,亞澳已成為我國農機品牌中的佼佼者。史江濤説:“目前我們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高校開展聯合攻關,正在高效變速旋耕施肥播種機的研發推廣以及智慧化、精益化生産上不斷取得新突破。”

  西安亞澳農機是鄠邑區從事耕播機具研發、生産、銷售業務的高新技術企業,也是鄠邑區打造的“1+3+6+N”秦創原智慧農機裝備協同創新平台中“6”家農機生産企業中的一家。

  為加快推進農機裝備産業的轉型升級,推動農業科技資源聚集和成果轉化,鄠邑區率先在全省建立了 “1+3+6+N” 秦創原智慧農機裝備協同創新平臺:“1” 是在灃京工業園建立秦創原智慧農機裝備協同創新基地;“3” 是引入西北工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這3家智慧農機研發團隊開展高效新型農機等科研項目;“6”是依託鄠邑區本土 6 家農機生産企業承接智慧農機研發産品的加工生産;“N”是鄠邑區 200多家裝備製造企業也可承接生産加工,同時依託全區 200 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對研發産品進行推廣應用。

  鄠邑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充分借助全區農機研發平臺,鄠邑區調動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各類主體和人才積極性,突出栽植、中耕、植保、施肥、除草、灌溉等環節,積極開展科研攻關,加快農業機械化、智慧化、信息化、數字化融合發展,推動科技成果實踐轉化,形成産業鏈和創新鏈的良性互動,打造“産學研用”一體化協同創新發展機制。

  在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上,鄠邑區正在以創新舉措和實幹實效,讓農業發展有“智”更有“質”,描繪出一幅推動新質生産力培育和鄉村振興的時代畫卷。(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關穎)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