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全面推行“不見面開標”
2025-03-31 10:47:42來源:三秦都市報編輯:吳明玲責編:王菲

  “以前程式複雜、耗時長,現在一鍵輸入,辦理業務簡單易操作。”在近期公司參加的投標項目中,陜西明珠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經營部工作人員郭雪深刻感受到了“智慧移動+指尖交易”帶來的便捷。

  “暗標盲評”“不見面開標”……西安招投標創新改革跑出降本增效“加速度”。

  “智慧移動+指尖交易” 破解企業投標成本高難題

  西安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推出的智慧移動交易系統(西安交易APP)上,招投標信息查詢、業務辦理、移動參與招投標等多項功能一目了然。

  “全國各地企業都可以通過手機APP進行招標文件下載、投標文件上傳、掃碼解密、在線開標,全過程參與西安市招投標事項。”西安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主任李積文介紹,西安交易平臺與全國電子營業執照庫數據對接,投標企業使用電子營業執照掃碼登錄電子交易系統、進行電子簽章、企業基本信息自動導入,實現企業信息免填寫、材料免提交、信息可校驗,有效解決企業跨區域登錄交易系統難、基本信息核驗難、企業信息填報繁雜等問題。

  李積文説,通過深入推進“互聯網+招標採購”改革,有效解決企業投標成本高等現實難題,交易便利度全面提升。尤其是“智慧移動+指尖交易”,在全國率先開發建設智慧移動交易系統(西安交易APP),投標企業通過手機可全時限、全地域掌握交易市場信息、了解交易動態、辦理交易事項、隨時隨地參與交易活動,實現交易“掌上辦”。2024年,完成移動交易項目270個,近萬家企業通過手機參與投標,交易額76.39億元。

  實行“暗標盲評” 防範評標“暗箱操作”

  陜西建工第七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通過“暗標盲評”及專家分散席位制的評標方式,成功中標一個項目,企業工作人員稱,這種評審改革,更能顯示專家評審的公平公正。

  西安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業務一處處長樊鑫介紹,“暗標盲評”是運用數字化手段屏蔽投標人信息,專家在隱藏企業名稱的情況下進行評審,有效解決評標專家打感情分、關係分等問題,降低了評標專家“被圍獵”的風險。2024年,實施“暗標盲評”項目103個,其中8個項目實施“暗標盲評+遠程異地”。同時,常態化實施遠程異地評標,發起成立“黃河流域公共資源交易跨區域合作聯盟”,與13個省市的50家交易中心開展跨區域交易合作,實施常態化遠程異地評標,有效防範評標“打招呼”“找熟人”“暗箱操作”等問題。“這是強化數字賦能強有力的舉措,與傳統的招投標相比,是顛覆性的發展與改革。”樊鑫説。

  全面推行“不見面開標” 降低投標企業成本

  圍繞解決企業投標成本高、資金週轉難等痛點問題,西安市對開標模式、投標擔保進行創新改革,全面推行“不見面開標”。在招標採購領域全面實施“線下不見面、線上面對面”的“不見面開標”模式,大幅提高開標效率,降低投標企業人員、交通、差旅、時間等成本。

  “我們通過西安交易APP發佈招標公告,投標企業可以在手機上了解情況,隨時參與交易活動。”西安經發地産有限公司招標採供部袁姓工作人員説,現在參與招投標的央企和外地企業越來越多,這得益於西安市不斷以數字賦能提升招投標工作。

  “‘不見面開標’讓企業代表不用出差,這樣對企業來説,省時省力又省錢。”李積文介紹,2024年開展了5431場次“不見面開標”,節約交易成本約9500萬元,不見面開標率達100%。

  不僅如此,西安市大力推廣電子保函,開發建設金融服務平臺,將電子保函系統納入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面向銀行、保險、擔保等保函機構開放。“23家保函機構在交易平臺為企業提供電子保函在線申請、保函開具、在線提交的全流程電子化服務,有效解決紙質保函辦理繁瑣、保函造假、投標企業信息泄密等風險。”李積文説。

  西安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相關人員表示,接下來將充分立足於企業和市場需求,以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繼續加大“數字+招投標”改革創新,拓展智慧移動交易應用範圍,打造“移動交易中心”,探索“遠程異地+分散席位+暗標盲評”專家評審新模式,強化陽光交易平臺建設,推動招投標領域營商環境實現新突破。(三秦都市報記者 張維)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