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答卷看渭南 | GDP躍升至118.55億元 渭南華州以産業轉型跑出高品質“加速度”
2025-11-11 16:55:37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柳洪華責編:王菲

  11月11日,渭南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十四五”發展成就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會上,據華州區委副書記、區長高波濤介紹,“十四五”以來,華州區地區生産總值由“十三五”末的96.58億元增長至118.55億元,突破百億元大關,年均增長6.2%。財政收入由3.48億元增至4.47億元,年均增長13.4%。工業、農業、消費等主要經濟指標穩步提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鄉收入比由2.6下降至2.4。三次産業結構由“16:48:36”優化為“16:43:41”,産業結構更趨合理,服務業活力顯著增強。

  目前,全區高新技術企業新增11家,“瞪羚”企業1家,非公經濟增加值佔比持續提升,研發投入強度穩步增長。2024年,華州區榮獲“全省縣域經濟高品質發展潛力縣”稱號。

發佈會現場

  産業轉型邁出新步伐

  高波濤表示,“十四五”以來華州區立足資源稟賦,圍繞“鉬金屬深加工、精細化工、循環經濟”三條重點産業鏈實施“工業倍增”計劃,五年累計實施工業項目17個,完成投資30.48億元。金鉬新材料産業園、黃金貴金屬前驅體新材料等重大項目落地建設,工業增加值增速位居全市首位。今年5月,華州工業園區成功升級為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區三園”格局基本形成。

  園區累計投資3.35億元完善發展路、污水處理廠提標、危化停車場、智慧監管平臺等基礎設施;制定完善《産業發展規劃(2024—2035年)》,出臺一系列激勵政策,設立工業發展基金,每年投入3000萬元重點支持園區建設。2024年園區工業總産值達125.78億元,利潤總額18.49億元,為全區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支撐。

  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升至30%,成為第二大支柱産業。紅色遊、生態遊、鄉村遊融合發展,渭華起義紅色教育、少華山生態旅遊等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華州皮影連續三年登上央視春晚,文化産業蓬勃發展。

  農業方面,“糧、菜、畜、果”四大産業提檔升級,糧食總産穩定在15萬噸以上,高標準農田建設7萬畝,現代農業競爭力持續增強。

  城鄉建設展現新面貌

  “十四五”期間,華州區建成區面積增加3.65平方公里,成功躋身全國文明城市行列。新華大街西擴、西環路片區開發、雨污分流改造、老舊小區改造等項目全面推進,新增綠化面積67.4萬平方米。老西潼公路改造全線通車,華州火車站重啟運營,“綠巨人”動車開行,實現群眾出行更加便捷。

  鄉村建設深入推進,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培育強村6個,減少薄弱村57個,農村改廁4.45萬座、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7%,赤水鎮遇仙村等3個村入選全省首批“千萬工程”示範村。城鄉融合發展格局加快形成。

  生態保護取得新成效

  華州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推進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全面落實,27處廢棄礦山完成修復,2座小水電實現“清零”,沿山45處高清監控、38名網格員實現全天候監管。

  在大氣治理方面,金鉬、陜化兩大集團投資11億元實施節能減排項目,空氣優良天數穩定在257天以上,空氣品質綜合指數較“十三五”末改善12.15%。水污染防治穩步推進,南山支流63個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城區雨污分流工程加快推進。全區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6.9%,被評為“全國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範區”。

  華州區生態環境華州分局局長李季表示:“生態是華州最大的優勢和底色。我們將繼續深入踐行‘兩山’理念,讓華州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

  民生福祉躍上新水準

  “十四五”期間,華州區民生支出累計115.2億元,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0%以上。連續四年實施民生實事項目共40件,總投資約15億元,涵蓋就業、教育、醫療、養老、交通等多個領域。

  就業方面,新建1個零工市場、4個零工驛站,舉辦招聘活動83場,提供崗位14.7萬個,新增城鎮就業2.13萬人。教育方面,新建改建學校7所,新增學位6180個,教育品質顯著提升。醫療方面,建成“1+1+6+N”急救體系,完善基層醫療設施,群眾就醫環境大幅改善。養老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建成農村互助幸福院31所、社區日間照料中心8所。

  華州區發改局局長余建軍表示:“我們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辦到群眾心坎上,讓幸福成色更足、民生底色更亮。”(文/圖 吳明玲)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