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孩兒:為戲曲史上的“活化石”爆燈打call
圖為大同耍孩兒劇目《豬八戒背媳婦》演出場景。
黃河新聞網訊(記者 侯津剛 劉亞男 楊江濤)9月22日,“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全國網絡媒體山西行”採訪活動來到大同,觀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耍孩兒。
“耍孩兒”又稱咳咳腔,是流傳于山西北部大同、懷仁、山陰、應縣及內蒙一帶的地方小劇種,有七百多年的歷史,被稱為當今戲曲史上的“活化石”,其獨特的唱腔風格及音樂特色,歷來為專家學者所矚目。
據當地傳説,“耍孩兒”的來歷是,唐明皇得一皇子,終日啼哭不止,屢醫不治,下人請來一班藝人演唱小曲,皇子破涕為笑,明皇大喜,賜曲名為“耍孩兒”;另傳,其來歷為漢代王昭君出塞和番,路經塞北,哭啞歌喉。當地群眾為紀念昭君,遂將這種嘶啞歌聲取名為“耍孩兒”(耍喉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