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察|Observe
美國“關稅大棒”下台灣地區經濟恐受重挫
編輯: 馬曉葉 | 時間: 2025-04-10 15:54:59 | 來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峽飛虹專稿 |
近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美國優先”戰略下,祭出所謂“對等關稅”,面向全球揮動“關稅大棒”,其中對台灣地區加徵32%的“對等關稅”。消息一齣,引發島內震動,台灣加權股價指數4月7日暴跌9.7%,創歷史最大跌幅,8日再下跌4.0%,9日繼續延續下跌態勢,可謂哀鴻遍野。
台灣地區經濟是典型的外向型經濟,2024年的外貿依存度高達109.3%,其中出口依存度和進口依存度分別為59.7%和49.6%。美國是台灣地區第二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順差來源地。台灣地區海關部門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臺對美出口額和順差額分別約為1114億美元和649億美元,僅次於其對大陸與香港的出口額和順差額。
美國此番加徵關稅,將重傷台灣經濟。美國財經媒體彭博社推估,此舉將導致臺對美出口減少63%,台灣地區生産總值(GDP)下滑3.8%。據島內永豐證券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分析認為,美加徵關稅將使台灣GDP下滑3.1%,即便在受影響企業可以轉嫁50%至75%成本的情形下,台灣GDP仍會下滑0.8%至1.5%。更有部分島內學者更為悲觀,認為美國加徵關稅對台灣GDP的直接影響介於15%至20%之間,非常可怕。
台灣對美出口的主要産品中,除了半導體暫時未被列入32%加徵清單外,其餘包括電子零組件、汽車零組件、機械零件、自行車、運動器材、傢具和塑膠製品等均在被加徵之列。在美國高額關稅衝擊下,台灣産業特別是製造業恐陷入“百業凋零”境地。正如台灣民眾黨所指出的,台灣産業空洞化趨勢將更嚴重。
台灣地區的半導體産品暫未被列入,並不意味著該産業不受美國關稅政策的影響。相反,特朗普蓄意將對台灣半導體加徵高額關稅作為威脅台灣半導體産業鏈向美國轉移的手段。特朗普曾警告臺積電等台灣半導體企業,如果不想繳納25%、50%甚至100%的關稅,就必須在美國本土建廠。3月4日,臺積電宣佈對美國增加投資1000億美元。即便如此,台灣半導體業界仍難逃被再徵高額關稅,未來可能“另行適用”新稅率,被課徵額外關稅。在美國關稅“利劍”威脅下,台灣半導體産業將加速向美轉移,逐漸被“掏空”在所難免。
對於美國祭出的對臺加徵32%的“對等關稅”,賴清德提出所謂“五項應變策略”,包括開展“零關稅”談判、擴大對美採購、擴大對美國投資、解決美方所關注的高科技産品出口管制、形塑“台灣+1”也即“台灣加美國”的新佈局等內容,展現出一副全面迎合嘴臉和高調“跪美”的姿態,與其肆意發起“大罷免”、強硬打壓在野黨、以極端方式限制兩岸交流合作等“狠鬥”形成了鮮明對比。
賴清德“迎美”“跪美”的實質是賣臺和毀臺。從此次對全球60多個經濟體加徵高額“對等關稅”可以看出,特朗普的胃口非常之大,台灣的半導體産業對他而言只是“一道小菜”。民進黨當局一味迎合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戰略,恐怕是“熱臉貼上冷屁股”,其結果只會是,越來越多的島內資本和人才加速流入美國,台灣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基被進一步全面削弱,本已黯然的發展前景將更加堪憂。同時,島內越來越多的公共預算被用於美國軍事採購,廣大台灣民眾普遍關注的民生問題被進一步忽視,也給臺海和平穩定埋下更大的隱患,社會將更加不安,民不聊生。(作者:周小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