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隆重紀念台灣光復意義重大,堅決捍衛台灣光復、回歸祖國的勝利成果

2025年10月25日是台灣光復80週年紀念日。10月2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經表決,通過了關於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的決定,以法律形式將10月25日設立為台灣光復紀念日,並規定國家通過多種形式舉行紀念活動。這集中反映了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和集體意志,是捍衛台灣光復、回歸祖國這一重要史實和民族榮光的有力舉措。

 

隆重紀念台灣光復意義重大,堅決捍衛台灣光復、回歸祖國的勝利成果_fororder_5_副本

 

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典禮在台北公會堂(今中山堂)隆重舉行。被日本殖民者竊據了50年的台灣終於光復,回到祖國懷抱。台灣光復的歷史表明,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無可辯駁。在台灣光復80週年之際,美國卻又重新翻炒所謂“台灣地位未定”謬論,用心險惡,這是對二戰勝利成果和戰後國際秩序的公然否定,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隆重紀念台灣光復意義重大,堅決捍衛台灣光復、回歸祖國的勝利成果_fororder_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在台北公會堂(今為中山堂)舉行。

 

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在台北公會堂(今為中山堂)舉行。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政府發表《開羅宣言》,明確規定“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台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共同簽署、後來蘇聯參加的《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1945年9月,日本簽署《日本投降書》,承諾“忠誠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項規定之義務”。這一系列具有國際法效力的文件構成了環環相扣、具有強制力的國際法鏈條,徹底解決了台灣作為中國領土的法律地位問題,其歷史和法理事實不容置疑,為戰後國際秩序奠定了堅實基礎。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第2758號決議,“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代表為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並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它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佔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該決議從政治上、法律上和程式上乾淨徹底地解決了包括台灣在內全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聯大第2758號決議鄭重確認並充分體現了一個中國原則,明確了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個國家,明確了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只有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包括台灣在內全中國的唯一合法代表,不存在“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

 

隆重紀念台灣光復意義重大,堅決捍衛台灣光復、回歸祖國的勝利成果_fororder_2

 

位於台灣台北的“抗日戰爭勝利暨台灣光復紀念碑”(10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齊湘輝 攝

 

當前,台灣島內“台獨”分裂勢力強推的“倚外謀獨”路線遭遇了島內主流民意的強烈反對,賴清德與民進黨當局深陷執政困境,台灣社會民意出現顯著變化,“親美”謀“獨”“拒統”氛圍趨淡,“疑美”“厭賴”“盼和”氛圍更為濃厚,尤其是要求強化與大陸交流合作的聲音大為增強。但島內“台獨”分裂勢力不甘心、不願意放棄謀“獨”路線,與美國反華勢力一唱一和,並極力配合其進行認知操作,歪曲抹黑聯大第2758號決議,炒作所謂“台灣地位未定”,企圖誤導台灣民眾和國際輿論,這是對事實的歪曲,對國際法的踐踏,對國際秩序和規則的公然挑戰。民進黨當局再怎麼胡編亂造,都改變不了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都動搖不了國際社會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格局。

 

隆重紀念台灣光復意義重大,堅決捍衛台灣光復、回歸祖國的勝利成果_fororder_4

 

遊客從台北中山堂門前的廣場經過。新華社記者 朱祥 攝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週年,也是台灣光復80週年,兩岸同胞都以多種方式舉行紀念活動。 然而,民進黨當局不僅不舉辦抗戰勝利80週年紀念活動,賴清德更是絕口不提“抗戰勝利”,而是沿襲日本侵略者立場稱“終戰”。 賴清德完全喪失民族立場,刻意無視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實,以偷換概念、混淆是非來歪曲二戰歷史,鼓吹“民主對抗威權”虛假敘事,兜售“台獨”分裂謬論,其本質還是“以武謀獨”“倚外謀獨”。正告賴清德,任何歪曲二戰歷史的企圖都不可能得逞,任何挑戰戰後國際秩序的行徑都是自取其辱,任何分裂祖國的圖謀都是癡心妄想。

 

隆重紀念台灣光復意義重大,堅決捍衛台灣光復、回歸祖國的勝利成果_fororder_3

 

位於台灣花蓮的太魯閣戰役紀念碑(9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齊湘輝 攝

 

隆重紀念台灣光復意義重大,我們要清楚大聲地告訴全世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事實清晰、法理依據充足。 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在國家層面舉行紀念活動,有利於體現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這一無可辯駁的歷史事實,鞏固國際社會堅持一個中國的格局,引領兩岸同胞傳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激勵全體中華兒女為祖國統一、民族復興而團結奮鬥。 歷史不容扭曲,真理必須堅持。 我們堅信只要兩岸同胞堅持中華民族身份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持續努力、久久為功,“台獨”分裂勢力以及外部干涉勢力這些認知操作伎倆就註定失敗,祖國統一也必然能實現。 (作者: 李牧野)

【兩岸新發現】台灣青年探尋武漢抗戰記憶:團結鑄勝利之基 光復耀兩岸榮光

2025-10-25

全民族抗戰初期,武漢一度成為全國抗戰中心。在武漢創業的“90後”台灣青年莊益昌將帶我們探尋這座英雄城市的抗戰記憶。我們將一起步入武漢博物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紀念館,重溫中華民族那段艱苦卓絕、氣壯山河的崢嶸歲月。在武漢中山公園受降堂,一幅幅老照片和一份份文獻記錄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也定格了台灣擺脫殖民統治、重回祖國懷抱的永恒瞬間。抗戰勝利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榮耀。

展開全文

又搞事情!美國持續針對聯大第2758號決議歪曲事實敘事

2025-05-09

據外媒報道,美國眾議院近日以“口頭無異議”方式通過“台灣保證實施法案”和“台灣國際團結法案”,前者要求美國國務院定期檢視與臺交往所自我施加的限制,並列出解除的計劃;後者則稱聯大第2758號決議不涉臺,要求美國政府運用影響力抵抗大陸“在國際組織扭曲第2758號決議的行為”。二者均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

 

回顧歷史,不難發現,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政策演進具有清晰的策略性軌跡,其法律工具與話語體系的動態調適旨在通過建構“戰略模糊”論調持續保有介入臺海事務的彈性空間。這種所謂的“動態調適”,既與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文本形成張力,又為其突破國際法理約束提供話語掩護,本質上構成了對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的侵蝕。

 

又搞事情!美國持續針對聯大第2758號決議歪曲事實敘事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0509213145

 

1950年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宣稱“台灣未來地位的決定必須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復,對日和約的簽訂或經由聯合國的考慮。”這份聲明公然違背《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關於台灣屬於中國的法律共識,試圖重構台灣主權歸屬的法理框架。自此,美國為了所謂的“國家利益”,持續通過國內法架空國際法基本準則,形成了以單一國家立法重塑國際規範的特殊霸權路徑。1979年4月10日,美國前總統卡特簽署生效所謂“與台灣關係法”,該法變相維護美國與台灣地區的“官方關係和軍事關係”。2018年3月16日,特朗普簽署生效“台灣旅行法”,試圖突破“美臺官方交往限制”。2018年12月31日,特朗普簽署生效“亞洲再保證倡議法”,法案鼓吹美國“定期對臺軍售”,以及“美國高層官員訪台”。2020年3月26日,特朗普簽署生效“台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試圖助臺拓展所謂“國際空間”。2020年12月27日,特朗普簽署生效“台灣保證法”,鼓吹美國對臺軍售常態化。如今,美國眾議院再提出“台灣保證實施法案”和“台灣國際團結法案”,進一步試圖以美國國內法腐蝕國際準則。

 

在突破國際法邊界的同時,美國持續通過系統性敘事操控策略,在國際輿論場上構建針對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的歪曲事實敘事。美國相關智庫人員和政治人物聲稱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未處理台灣代表權問題”,試圖割裂台灣地區與中國的法理聯繫。這一論述虛構“台北代表權爭議延續性敘事”,將1971年後台灣地區與國際組織互動的非法性質轉化為所謂的“歷史遺留問題”,刻意忽略第2758號決議通過時,台灣作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部分已是國際共識這一歷史事實。美國相關人員通過對術語進行重構,故意製造概念陷阱。

 

又搞事情!美國持續針對聯大第2758號決議歪曲事實敘事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0509213155

 

聯大第2758號決議不僅從政治上、法律上和程式上徹底解決了包括台灣在內全中國在聯合國以及國際機構中的代表權問題,而且明確了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只有一個,一個中國原則成為國際社會普遍共識和公認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美國作為《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簽署方,對台灣屬於中國的歷史和法理事實一清二楚。挑戰聯大第2758號決議,是對歷史和法理事實的無視,與美國政府自身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所作嚴肅政治承諾背道而馳,暴露出美國一些勢力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合則用、不合則棄的雙標態度和霸權心態。但霸權強權主導國際關係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打“台灣牌”,搞“以臺制華”,是在逆時代潮流而動,必然以失敗告終。(作者: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助理教授朱桂蘭)

展開全文

“不能忘,常思量”——歌聲中的台灣光複印記

2025-10-23

“不能忘,常思量”——歌聲中的台灣光複印記

 

遊客從台北中山堂門前的廣場經過。新華社記者 朱祥 攝

 

新華社記者齊湘輝、周文其

 

在台灣東海大學教授潘兆民的兒時記憶裏,每年10月25日是個歡樂的日子,因為這天是台灣光復節,路上滿是遊行慶祝的人群,到處都會響起《台灣光復紀念歌》那歡欣鼓舞的旋律。

 

“張燈結綵喜洋洋,勝利歌兒大家唱,唱遍城市和村莊,台灣光復不能忘,不能忘,常思量……”直到今日,潘兆民依然能完整唱出整首歌曲。

 

80年前的10月25日,台灣光復,重入中國版圖,這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全體中華兒女取得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的重要成果。它終結了日本侵略者對台灣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洗刷了民族恥辱,標誌著台灣同胞不屈不撓的抗日鬥爭取得最後勝利。

 

“當年這一天,全島600萬台灣同胞激動不已。台北30萬市民家家戶戶張燈結綵、相逢道賀,鞭炮鑼鼓之聲響徹雲霄,門前還貼上了慶祝台灣重回祖國懷抱的對聯,像過年一樣。”台灣史研究會理事長戚嘉林説。

 

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典禮在台北公會堂(今為中山堂)二層大廳舉行,日本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兼台灣“總督”安藤利吉在降書上簽名蓋章。5分鐘的儀式宣告日本在臺50年殖民統治徹底結束,寶島重回祖國懷抱。

 

台灣同胞聞此喜訊,莫不歡聲雷動。

 

次年,10月25日被定為“台灣光復節”。感懷這一重要時刻,台灣音樂家陳波、陳泗治當年創作了《台灣光復紀念歌》。這首歌曾被列入台灣小學音樂教本,改寫後的歌詞被編入小學語文課本。

 

這首153個字、30個小節的歌曲,以歡快喜慶的旋律道出了寶島光復時人們的愉悅之情,反復頌唱“台灣光復不能忘”“八年血戰不能忘”“民族精神不能忘”,就像歌詞中所寫,一夜之間“唱遍城市和村莊”,鑄就幾代人的時代記憶。

 

此後,每年台灣光復節,這首歌常會在台北中山堂內外響起。中山堂也成為各種藝文活動及市民集會舉行的重要場所,台灣光復後的第一場西式音樂會“慶祝台灣光復廣播音樂會”就在這裡舉行。

 

據全國台灣研究會會長汪毅夫考證,除了有《台灣光復紀念歌》外,台灣民間還有《台灣光復歌》《台灣光復》《光復新生台灣歌》等歌曲流傳至今。

 

《台灣光復歌》唱道:“五十年台灣,六百萬同胞,現在復歸咱祖國!這可比,撥開雲霧,解消風雨,霎時間重見天日!可恭喜,出頭天,莫非是天有理,也是祖國大犧牲所致……”

 

《台灣光復》唱道:“蓬萊寶島,賊據多年。民生困極,復見青天。如今光復,玉露均沾。山川煥色,草木增妍……”

 

閩南話歌曲《光復新生台灣歌》唱道:“新生台灣討回復,福建漢人真福氣,咱是一等個國民,盡忠報國常要緊,同胞心肝卻相瓦(注:“相瓦”,閩南語:相依靠)……”

 

……

 

歌以咏志。在很長一段時間裏,10月25日都是台灣地區的法定假日,多地舉行隆重紀念活動,熱烈的歌聲在大街小巷響起。然而,李登輝、陳水扁在臺當政期間,取消了這一天的放假規定,進而廢棄“台灣光復節”,篡改為“終戰紀念日”,一再刻意淡化台灣光復的重大歷史意義。2016年民進黨再次執政後,相關慶祝活動都被取消。《台灣光復紀念歌》也從中小學課堂消失,漸漸被人們淡忘。

 

“《台灣光復紀念歌》是我們這代人兒時的記憶。但我們的兒孫輩已經沒有這樣的記憶了。”台灣學者王崑義痛心地説,這是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的結果。民進黨不斷操弄“抗中保臺”,對台灣年輕人進行意識形態改造。

 

台灣青年蘇恒今年40歲。她説,如果不是受新黨影響,自己可能不會聽到《台灣光復紀念歌》,“這麼好聽的歌已很少有人傳唱”。

 

自從光復紀念日假期被取消,紀念活動愈見平淡稀少。如今,不少台灣民眾尤其是年輕人已淡忘或忽視這個日子。儘管如此,數十年來,台灣各界有識之士仍堅持在每年10月25日舉辦紀念活動。

 

每年這一天,台北中山堂“抗日戰爭勝利暨台灣光復紀念碑”前,台灣各界有識之士都會聚集在此,緬懷抗日先烈,慶祝台灣光復。合唱紀念台灣光復的歌曲,向紀念碑行三鞠躬禮,向先烈獻花寄託追思與敬意,已成為每年固定的紀念儀式,向台灣社會表達對台灣光復“不能忘,常思量”的呼籲,以及對民進黨當局篡改湮滅歷史、淡化台灣光復集體記憶的憤慨。

 

今年5月,臺立法機構通過國民黨提案的“還假於民”法案,台灣光復節才又恢復為法定假日,10月25日放假一天以示紀念。然而,民進黨秘書長徐國勇近期公然宣稱“沒有什麼台灣光復節”,遭到台灣社會各界痛批,有民眾還高唱《台灣光復紀念歌》以表心聲。

 

“如何在台灣新生代中恢復這段歷史記憶至關重要,要讓年輕人認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而非無主之地。”王崑義説,“台獨”勢力企圖通過切割歷史記憶來謀“獨”,不可能得逞。兩岸同胞應聯結起來,讓共同的歷史記憶重新在島內得以恢復。

展開全文

勞動黨主席吳榮元:從歷史與法理看,台灣光復的事實不容辯駁

2025-10-22

臺盟中央21日在京舉辦的第十二屆大江論壇聚焦“中國心·民族魂——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勞動黨主席吳榮元致辭説,從歷史與法理來看,台灣光復的事實不容辯駁。

 

吳榮元説,80年前,隨著日本帝國主義的潰敗,台灣也擺脫了殖民壓迫,重歸祖國懷抱。台灣自古就屬於中國,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血脈延續。1895年台灣因《馬關條約》被日本非法侵佔,但中國人民從未承認這一殖民統治,歷代政府也從未放棄對台灣的主權。

 

勞動黨主席吳榮元:從歷史與法理看,台灣光復的事實不容辯駁

 

10月21日,勞動黨主席吳榮元在第十二屆大江論壇致辭。 白波攝吳榮元説,1943年《開羅宣言》就已明確提出:“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如滿洲、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台灣光復是中華民族抗戰勝利的重要成果,也是國際公理與正義的體現。

 

“台灣同胞在日本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下,抗爭星火從未熄滅。無數臺籍志士用鮮血與生命捍衛了民族的尊嚴,也向世界昭示:台灣人,從未忘記自己的根與魂。”吳榮元説,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就是要傳承台灣先賢那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民族精神,讓這段歷史成為兩岸同心的紐帶。

 

吳榮元説,民進黨當局妄圖掩蓋歷史事實,否定台灣光復、模糊抗戰記憶,甚至將日本殖民統治粉飾為“現代化進程”,公然顛倒黑白。民進黨當局背離民族情感,數典忘祖,外部勢力更是推波助瀾,進行地緣政治操弄,不僅是對中國主權的嚴重侵犯,更是對區域和平穩定的重大威脅。

 

吳榮元説,實現國家的最終統一是歷史的召喚,也是民族復興的應有之義。台灣的未來必然與祖國緊密相連、血脈交融。

 

本屆大江論壇邀請島內政黨、協會的代表人士、抗日誌士後代和台灣青年代表共聚一堂。開幕式以《血火豐碑·光復長歌》音詩畫節目開場,安排了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兩岸主題圖書推介。論壇嘉賓參觀了臺盟歷史陳列館、北京魯迅博物館相關專題展覽,並將參加分論壇和平行論壇等活動。

展開全文

國臺辦: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大會將邀請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各界代表人士出席

2025-10-22

海峽飛虹消息(記者 馬曉葉):10月22日,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舉行例行新聞發佈會,發言人朱鳳蓮表示,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大會將邀請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各界代表人士出席,大會前後還將組織參訪交流活動。

 

有記者提問:大陸方面此前宣佈,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大會將於10月25日前後舉行。請問是否會邀請台灣嘉賓出席?

 

朱鳳蓮説,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也是台灣光復80週年。台灣光復是抗戰勝利的重要成果,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前赴後繼、浴血奮戰鑄就的偉大勝利,值得兩岸同胞共同紀念。

 

朱鳳蓮表示,舉行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大會,是為了團結包括兩岸同胞在內的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銘記抗戰歷史,緬懷抗日先烈,捍衛台灣光復回歸祖國的勝利成果,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共創祖國統一和民族復興的美好未來。紀念大會將邀請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各界代表人士出席,大會前後還將組織參訪交流活動。

展開全文

以“光復”為名——名稱中的台灣光複印記

2025-10-20

新華社記者齊湘輝、周文其

 

在台北東區,有一條縱貫南北的重要幹道,名曰“光復北路”“光復南路”。這條路北可至松山機場,南可到基隆路,穿過松山區、信義區、大安區,沿途遍佈大小店舖、辦公場所、住宅民居,車水馬龍,十分熱鬧。

 

在老台北人記憶中,對於延吉街至光復南路巷弄中彎彎曲曲的道路印象深刻,這條路原是“三張犁支線”鐵道,總長2公里多,過去只要站在孫中山紀念館的臺階上,就能看到列車緩緩駛過。

 

在抗戰勝利、台灣光復80週年之際,新華社記者尋訪寶島光複印記,經常與“光復”這個名字不期而遇。花蓮光復鄉、光復車站、新竹光複路、光復橋、光復市場、光復廳……這些名字承載著歷史記憶,已經融入台灣百姓日常生活。

 

為何台灣有如此多地方以“光復”為名?細細考究,答案就要追溯到1945年8月15日。

 

據史料記載,從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到同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典禮在台北舉行,短短兩個月台灣社會最忙碌的,就是改各種名稱——人名、店名、公司名、街道名……為的是消除日本殖民色彩。

 

1944年1月至1946年2月駐留台灣的日本記者伊藤金次郎記錄下了當年“日本色彩之褪落”。他在文章中寫道,日本投降後,台灣人不分城市鄉村立即恢復原來姓名。街名中,與日本殖民台灣有關的名稱,如以台灣“總督”命名的街道,一律改為中山路、光複路等。

 

“對台灣而言,日本投降帶來的最大意義就是台灣光復,證明台灣屬於中國,這是國際公認的事實。”台灣史研究會理事長戚嘉林説。

 

戚嘉林長期致力於台灣史研究。據他考證,日本在殖民統治台灣時期推行奴化教育,要求台灣人改日本名,台灣街巷也不能取中國地名,要依照“町目番”的日本方式命名。為消除殖民影響,1945年10月22日,當時的國民政府下達對台北街道進行名稱改正的命令,11月17日頒布《台灣省各縣市街道名稱改正辦法》,確定四項命名原則:緬懷偉大人物和重要事件,如中山路、光複路和紀念鄭成功的延平路等;發揚中華民族精神,如中華路、信義路、和平路等;宣傳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義,如民權路、民族路、民生路等;適合當地地理或習慣,且具有意義。

 

“台灣光復後,全臺狂歡慶祝回歸祖國。日本投降後,其文化影響迅速消減,台灣回歸到中華文化體系的社會架構,這是歷史事實,也從歷史、文化上證明了台灣本來就屬於中國。”戚嘉林説。

 

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各縣市鄉鎮出現了許多以“光復”命名的道路。不僅街道,市場、橋梁甚至鄉鎮,都出現了“光復”之名。戚嘉林説,更改地名對民眾而言,不僅涉及稱呼改變,還涉及戶籍資料等一系列更正。當時台灣民眾普遍歡迎,欣然接受地名更改。

 

花蓮光復鄉就是台灣光復後新成立的鄉鎮。1946年3月1日,當時的國民政府將原名馬太鞍的地區,通過行政區域重劃,從原鳳林鎮、瑞穗鄉等行政區分出多個村落合併,成立新的鄉鎮,特意命名為“光復鄉”,以紀念台灣光復。1951年,原有的“臺安”車站配合光復鄉,也改名為“光復車站”。

 

新北板橋最早與台北相通的一座橋梁在日據時期名為“昭和橋”,1945年後更名“光復橋”;日據時期新竹地區有一條輕便軌道,戰後為慶祝台灣光復,被命名為“光複路”;在台北孫中山紀念館正對面,有一座“光復市場”,早年是周邊許多眷村的“生活必需”,經改造如今已變身為現代化的市集……

 

尤有紀念意義的,是台北中山堂二樓光復廳。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典禮在台北公會堂(今為中山堂)二層大廳舉行,日本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兼台灣“總督”安藤利吉在降書上簽名蓋章。5分鐘的儀式宣告日本在臺50年殖民統治徹底結束,寶島重回祖國懷抱。如今,中山堂依然保留著舉行受降典禮時的裝潢風格,那見證了重要歷史時刻的大廳改名為“光復廳”。

 

“台灣有這麼多地方以‘光復’為名,説明台灣光復是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台灣自媒體人翟翾説,80年過去了,光復的記憶一直存在於台灣人的日常生活中。抗戰勝利、台灣光復,是中華民族不可忘卻的記憶。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