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上的“放大”與鏡頭前的“收斂”1935年塞納河畔的巴黎舊書攤,只一眼,便讓東方之子輾轉流連了一輩子,而這種千般捨不得、萬般放不下的情感,已經讓劇中常書鴻的飾演者張藝興一念敦煌,再念還是敦煌。再一次走進常書鴻的世界,張藝興稱,就像重新走進他的人生。“常書鴻先生不是一個可以輕易‘演完’的人物,每次進入他的世界,我都會對先生有新的認識。”從得知今年《敦煌》巡演的日程安排將從6月的南京起步,他就把劇本重新翻了出來,不只是背臺詞,更多的是去感受角色的情緒起伏。“我在別的工作間隙也會去聽這個戲的音樂,看去年的演出視頻,保持對這個人物的熟悉和熱度。”前段時間上映的影片《不説話的愛》讓張藝興在表演上有了更深的思考,“《敦煌》在舞臺上是要‘放大’,每一個情緒要傳遞到劇場最後一排;而《不説話的愛》則是要在鏡頭前‘收斂’,很多時候靠的是眼神和呼吸。一個需要用身體控制節奏,一個要在靜止中傳達情緒。但它們的共通點是,都需要’真誠’。”與當代青年共情“為理想孤注一擲”的精神前不久,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在一次大師課上曾經提到:傳承是一種決心,而常書鴻放棄巴黎走進大漠的舉動,以生命為油燈點燃文明長夜的決絕無疑也是一種守護與傳承,劇中的常書鴻苦祭敦煌,唱著《我要,一夫當關》,既熱血莊重又耐人尋味。在張藝興看來,恰是這種決心和決絕是最應通過表演讓今天的年輕人共情的。“這個時代的年輕人看起來追求很多元、個性化的東西,但內心其實特別能共鳴一種‘為理想孤注一擲’的精神。‘傳承’從來不是複製傳統,而是選擇在當下作出回應。這種決心,其實也是很多年輕人正在經歷的。”作為國話的演員,張藝興對於劇院近期提出的“中國式演劇觀”給出了這樣的理解:“我想‘演劇觀’不僅僅是形式,更是立場。中國式演劇觀,不是複製西方,也不是一味求新,而是從中國人的文化根脈和價值追求出發,把明德義理、向善向美這些精神用藝術方式表達出來。比如《敦煌》這部劇,從形式到內核都是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表達,這也是我作為國話演員,非常驕傲和珍惜的創作機會。”舞臺和角色是最好的“訓練場”在各種場合,身為國話院長兼導演的田沁鑫常常會用簡潔柔軟的語言來評價自己劇院的演員,談及張藝興,她的評價是“像一個閒不住的運動員”,而張藝興也用“拼”回應著院長的呵護,“自己總覺得時間不能浪費,每一秒都想用在有意義的事上。尤其是作為演員,要時刻保持狀態和思考,舞臺和角色正是最好的‘訓練場’。”如果説流光溢彩、姿容曼妙,千年顏料點染的一尊尊盛世美顏正是敦煌最美的模樣,那麼從形到情,這種對傳統文化的當代轉譯,張藝興也在自己更熟悉的音樂領域貢獻著自己的創意。剛剛在工體夏日歌會上呈現的那首《開天》,不僅異瞳造型暗合了盤古開天左眼化日的傳説,音樂元素裏更融入了民樂,這種對傳統文化極致的探索在張藝興看來不僅是一次全新的挑戰,也是對“傳統文化如何用現代方式表達”的一次深度思考。不是在“演敦煌” 而是在“回應敦煌”此次巡演第一站,南京青奧體育館內迎來了一批小觀眾——百位聽障少年受張藝興之邀,通過現場手語老師的同步輔助翻譯,以這種特殊的方式“解鎖”了《敦煌》。而這樣的緣分始自《不説話的愛》,飾演過聾人爸爸小馬,張藝興對聽障群體投入了加倍的關注,“我發現,真正的交流不一定靠聲音,有時候是眼神、是手勢、是信任。”體驗生活和采風帶給人的精神觸動同樣體現在《敦煌》中。去年5月,劇組赴隴采風,風聲呼嘯卻也溫柔堅韌,駝鈴、羌笛、號角直抵耳畔,通過臺詞去想像與用腳步去丈量,張藝興稱“感受一定不同”。在敦煌莫高窟第61窟的《五台山圖》中,“湖南送供使”的形象引起了他的好奇,萬萬沒想到,敦煌和兩千多公里之外的家鄉湖南,竟存著如此奇妙的聯繫,而敦煌壁畫中的蓮花紋,在湖南博物院也能看到。“站在那些壁畫前,我能感受到歷史的溫度,那個時刻我明白了:我們不是在‘演敦煌’,而是在‘回應敦煌’。”(文/郭佳 統籌/滿羿)
主創合影《不説話的愛》講述了聾人小馬(張藝興 飾)和女兒木木(李珞桉 飾)彼此為伴,小孩姐木木是家裏的“頂梁柱”,替爸爸和外界溝通,幫爸爸接活賺錢。然而隨著木木的長大,她必須要融入聽人的世界,兩人形影不離的生活即將被打破。
《不説話的愛》海報2023年,張藝興在《孤注一擲》中的出演給許多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次演繹聽障爸爸十分顛覆,全程打手語表演。為了呈現聾人角色的真實狀態,他專門為此學習了2個月手語,“我實地拜訪了很多聽障人士,學習交流他們的表達方式。”
《不説話的愛》劇照不少觀眾在映後笑稱:“張藝興開闢了被騙賽道,在《孤注一擲》之後又被騙了。看完電影想提醒張藝興要遠離戴金絲邊眼鏡,穿黃色Polo衫的男人!”現場,沙漠導演介紹説正是《孤注一擲》導演申奧的“極力推薦”,讓自己有了和張藝興合作的契機。張藝興也回應了觀眾們的喊話:“正義也許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
張藝興還有觀眾笑言,“看完電影后,覺得‘沙漠’都快哭‘綠’了。”導演沙漠幽默地回應稱,“都説沙漠缺水,但其實在‘沙漠’中有六點‘水’。我和編劇丹迪用近3年的時間傾聽聾人朋友們的故事,把心底最真實的感受變成了銀幕上的作品。”編劇付丹迪表示正像片中臺詞所説,“如何在人群中一眼分辨聾人?他會在看見您的第一眼時,就對您微笑。他們的笑總能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非常大方磊落、不卑不亢,這也是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
導演沙漠作為影片中近30位聾人演員的代表,聾人演員袁瑩直言在拍攝哭戲時就已經代入了自己。張藝興則在一旁一邊打手語,一邊分享,“他們全是我的老師,我會跟著每一位聾人朋友學習動作的快慢、説話的表情。”生於聾人家庭的手語顧問遲耀明,在分享起自己和木木感同身受的經歷:“整部電影就是在説我的成長經歷,在走進影院的十分鐘後眼淚就止不住,感觸特別深。”他表示自己長大後成為一名手語翻譯,就是為了讓更多人走進聾人的世界。遲耀明還分享了去年和張藝興一起將手語帶上演唱會的特別經歷,“這是此前從來沒嘗試過的創舉,很多聾人朋友們在現場激動地流下了眼淚”。張藝興則堅定地表示,“以後有我的演唱會,就會有手語翻譯。”映後分享環節,多位影人也紛紛為影片打call。與張藝興合作過《極限挑戰》系列的孫紅雷在發言時仍帶哽咽,“還好有片尾曲的時間平復我的情緒。藝興演得特別好,我作為他的哥哥,平時也經常交流經驗。”在聽到自己被不少觀眾稱為“張藝興反詐課堂第一人”時,他笑著回應道:“藝興從小是我看著長大的,他有他的真誠和韌勁,‘被騙’是必然的,成功也是必然的。”
舞臺上的“放大”與鏡頭前的“收斂”1935年塞納河畔的巴黎舊書攤,只一眼,便讓東方之子輾轉流連了一輩子,而這種千般捨不得、萬般放不下的情感,已經讓劇中常書鴻的飾演者張藝興一念敦煌,再念還是敦煌。再一次走進常書鴻的世界,張藝興稱,就像重新走進他的人生。“常書鴻先生不是一個可以輕易‘演完’的人物,每次進入他的世界,我都會對先生有新的認識。”從得知今年《敦煌》巡演的日程安排將從6月的南京起步,他就把劇本重新翻了出來,不只是背臺詞,更多的是去感受角色的情緒起伏。“我在別的工作間隙也會去聽這個戲的音樂,看去年的演出視頻,保持對這個人物的熟悉和熱度。”前段時間上映的影片《不説話的愛》讓張藝興在表演上有了更深的思考,“《敦煌》在舞臺上是要‘放大’,每一個情緒要傳遞到劇場最後一排;而《不説話的愛》則是要在鏡頭前‘收斂’,很多時候靠的是眼神和呼吸。一個需要用身體控制節奏,一個要在靜止中傳達情緒。但它們的共通點是,都需要’真誠’。”與當代青年共情“為理想孤注一擲”的精神前不久,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在一次大師課上曾經提到:傳承是一種決心,而常書鴻放棄巴黎走進大漠的舉動,以生命為油燈點燃文明長夜的決絕無疑也是一種守護與傳承,劇中的常書鴻苦祭敦煌,唱著《我要,一夫當關》,既熱血莊重又耐人尋味。在張藝興看來,恰是這種決心和決絕是最應通過表演讓今天的年輕人共情的。“這個時代的年輕人看起來追求很多元、個性化的東西,但內心其實特別能共鳴一種‘為理想孤注一擲’的精神。‘傳承’從來不是複製傳統,而是選擇在當下作出回應。這種決心,其實也是很多年輕人正在經歷的。”作為國話的演員,張藝興對於劇院近期提出的“中國式演劇觀”給出了這樣的理解:“我想‘演劇觀’不僅僅是形式,更是立場。中國式演劇觀,不是複製西方,也不是一味求新,而是從中國人的文化根脈和價值追求出發,把明德義理、向善向美這些精神用藝術方式表達出來。比如《敦煌》這部劇,從形式到內核都是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表達,這也是我作為國話演員,非常驕傲和珍惜的創作機會。”舞臺和角色是最好的“訓練場”在各種場合,身為國話院長兼導演的田沁鑫常常會用簡潔柔軟的語言來評價自己劇院的演員,談及張藝興,她的評價是“像一個閒不住的運動員”,而張藝興也用“拼”回應著院長的呵護,“自己總覺得時間不能浪費,每一秒都想用在有意義的事上。尤其是作為演員,要時刻保持狀態和思考,舞臺和角色正是最好的‘訓練場’。”如果説流光溢彩、姿容曼妙,千年顏料點染的一尊尊盛世美顏正是敦煌最美的模樣,那麼從形到情,這種對傳統文化的當代轉譯,張藝興也在自己更熟悉的音樂領域貢獻著自己的創意。剛剛在工體夏日歌會上呈現的那首《開天》,不僅異瞳造型暗合了盤古開天左眼化日的傳説,音樂元素裏更融入了民樂,這種對傳統文化極致的探索在張藝興看來不僅是一次全新的挑戰,也是對“傳統文化如何用現代方式表達”的一次深度思考。不是在“演敦煌” 而是在“回應敦煌”此次巡演第一站,南京青奧體育館內迎來了一批小觀眾——百位聽障少年受張藝興之邀,通過現場手語老師的同步輔助翻譯,以這種特殊的方式“解鎖”了《敦煌》。而這樣的緣分始自《不説話的愛》,飾演過聾人爸爸小馬,張藝興對聽障群體投入了加倍的關注,“我發現,真正的交流不一定靠聲音,有時候是眼神、是手勢、是信任。”體驗生活和采風帶給人的精神觸動同樣體現在《敦煌》中。去年5月,劇組赴隴采風,風聲呼嘯卻也溫柔堅韌,駝鈴、羌笛、號角直抵耳畔,通過臺詞去想像與用腳步去丈量,張藝興稱“感受一定不同”。在敦煌莫高窟第61窟的《五台山圖》中,“湖南送供使”的形象引起了他的好奇,萬萬沒想到,敦煌和兩千多公里之外的家鄉湖南,竟存著如此奇妙的聯繫,而敦煌壁畫中的蓮花紋,在湖南博物院也能看到。“站在那些壁畫前,我能感受到歷史的溫度,那個時刻我明白了:我們不是在‘演敦煌’,而是在‘回應敦煌’。”(文/郭佳 統籌/滿羿)
主創合影《不説話的愛》講述了聾人小馬(張藝興 飾)和女兒木木(李珞桉 飾)彼此為伴,小孩姐木木是家裏的“頂梁柱”,替爸爸和外界溝通,幫爸爸接活賺錢。然而隨著木木的長大,她必須要融入聽人的世界,兩人形影不離的生活即將被打破。
《不説話的愛》海報2023年,張藝興在《孤注一擲》中的出演給許多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次演繹聽障爸爸十分顛覆,全程打手語表演。為了呈現聾人角色的真實狀態,他專門為此學習了2個月手語,“我實地拜訪了很多聽障人士,學習交流他們的表達方式。”
《不説話的愛》劇照不少觀眾在映後笑稱:“張藝興開闢了被騙賽道,在《孤注一擲》之後又被騙了。看完電影想提醒張藝興要遠離戴金絲邊眼鏡,穿黃色Polo衫的男人!”現場,沙漠導演介紹説正是《孤注一擲》導演申奧的“極力推薦”,讓自己有了和張藝興合作的契機。張藝興也回應了觀眾們的喊話:“正義也許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
張藝興還有觀眾笑言,“看完電影后,覺得‘沙漠’都快哭‘綠’了。”導演沙漠幽默地回應稱,“都説沙漠缺水,但其實在‘沙漠’中有六點‘水’。我和編劇丹迪用近3年的時間傾聽聾人朋友們的故事,把心底最真實的感受變成了銀幕上的作品。”編劇付丹迪表示正像片中臺詞所説,“如何在人群中一眼分辨聾人?他會在看見您的第一眼時,就對您微笑。他們的笑總能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非常大方磊落、不卑不亢,這也是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
導演沙漠作為影片中近30位聾人演員的代表,聾人演員袁瑩直言在拍攝哭戲時就已經代入了自己。張藝興則在一旁一邊打手語,一邊分享,“他們全是我的老師,我會跟著每一位聾人朋友學習動作的快慢、説話的表情。”生於聾人家庭的手語顧問遲耀明,在分享起自己和木木感同身受的經歷:“整部電影就是在説我的成長經歷,在走進影院的十分鐘後眼淚就止不住,感觸特別深。”他表示自己長大後成為一名手語翻譯,就是為了讓更多人走進聾人的世界。遲耀明還分享了去年和張藝興一起將手語帶上演唱會的特別經歷,“這是此前從來沒嘗試過的創舉,很多聾人朋友們在現場激動地流下了眼淚”。張藝興則堅定地表示,“以後有我的演唱會,就會有手語翻譯。”映後分享環節,多位影人也紛紛為影片打call。與張藝興合作過《極限挑戰》系列的孫紅雷在發言時仍帶哽咽,“還好有片尾曲的時間平復我的情緒。藝興演得特別好,我作為他的哥哥,平時也經常交流經驗。”在聽到自己被不少觀眾稱為“張藝興反詐課堂第一人”時,他笑著回應道:“藝興從小是我看著長大的,他有他的真誠和韌勁,‘被騙’是必然的,成功也是必然的。”張藝興,藝名LAY,1991年10月7日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市,中國男歌手、演員,男子演唱組合EXO/EXO-M中國籍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