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碧水靈動“鄭”中心

2018-10-24 10:21:18  來源:河南日報  責編:趙瀅溪

【環保-文字列表】丹江碧水靈動“鄭”中心

   丹江碧水潤綠城。鄭州市南水北調辦公室供圖

【環保-文字列表】丹江碧水靈動“鄭”中心

   移民“二代”幸福成長。新鄭市南水北調移民局供圖

【環保-文字列表】丹江碧水靈動“鄭”中心

  水讓城市更靈動。本報資料圖片

  鄭州市共‘迎來’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移民近2萬人,在中牟、新鄭、滎陽、鄭東新區等建設移民新村22個。‘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移民從2011年剛搬遷入鄭年人均收入4300元左右,經過各級政府的幫扶,到2017年底提升至1.6萬元。同時,按照‘扶持資金項目化,項目資産集體化,集體收益全民化’的思路,近年來,鄭州市持續加大對移民的發展幫扶,累計安排實施丹江口移民村各類扶持項目180多個、項目總投資2.4億元。

  15億立方米

  到今年10月,鄭州累計接收丹江口水庫來水達到15億

  水資源決定一個城市未來發展的體量與格局。

  南水北調一泓丹江碧水已經緩緩流淌和浸潤綠城近4年時間。在這近4年裏,鄭州大跨步向前發展,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全面發力,地區生産總值不斷跨上新臺階,到2017年達到9130億元,今年上半年生産總值突破4600億元、增長8.5%,增速分別比全國、全省高出1.7和0.7個百分點,年底有望衝刺GDP“萬億俱樂部”。

  然而在此之前,地處內陸腹地的鄭州,卻是一座缺水的城市。數據表明,鄭州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633.3毫米,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3.23億立方米,多年人均水資源佔有量178立方米,不足河南省人均水資源量的1/2,不足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1/10。鄭州屬於嚴重缺水地區,是水源型缺水和水質型缺水並存的城市。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前,鄭州市主要依靠單一的黃河地表水,同時以一部分黃河灘區地下水做補充。由於黃河水源的季節性變化,上游來水量年度不均勻,水源安全問題成為制約鄭州發展的瓶頸。

  水,限制著城鎮化推進的速度,限制著城市吸引人口聚集的數量,限制著農業、工業、服務業的升級與提檔,最終限制著一個城市的發展規模與品質。

  鄭州對浩浩丹江水的盼望,如同一棵急切成長的樹,需要甘甜的雨露。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鄭州東南一隅緩緩入鄭,自西北滎陽市王村下穿黃河入焦作。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3日後一股碧水流入鄭州、浸潤綠城。

  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在鄭州市境內開設7處分水口門,受水區分別為新鄭市、中牟縣、鄭州市區、滎陽市和上街區等,年分配水量5.4億立方米。到今年10月18日,鄭州累計接收丹江口水庫來水達到15億立方米,水質始終穩定在地表水環境品質標準Ⅱ類以上,全市直接受益人口超過700萬。

  通水以來,南水北調工程已不間斷安全運行1392天,單日最大水量已達到156萬立方米,供水量逐年增加,工程穩步達效。除用於自來水廠供水外,新鄭望京樓水庫、唐寨水庫、軒轅湖,鄭州市十八里河、賈魯河、西流湖,滎陽索河等得到大量生態補水。

  丹江水進鄭,使鄭州市水資源環境進一步提升。逐步關停自備井、大幅壓采地下水,有效促進了地下水資源的涵養和恢復,市內受水區地下水位回升3.05米,遏制了地下水水位下降和漏斗面積進一步增大的趨勢。

  丹江水來了,饑渴的城市得到了滋潤,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每一處細節,幾乎都在因為“水”發生著意想不到的改變: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後,年分配鄭州市水量超過5億立方米,且丹江水為Ⅱ類水,鄭州市民普遍反映,自來水甜了,更好喝了;農業方面抗禦乾旱災害的能力增強,有利於鄭州調整農業産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確保農業高産、穩産,健康發展;城市吸引力增強,一些新的産業項目因水資源充沛迅速上馬,如原來水源緊張的鄭州南區,如今馬寨工業園區不斷升級擴容,足球小鎮、華僑城等一大批綠化率高、産業形式新的項目落地生根,大量人員向鄭州遷移;同時,南水北調總幹渠在鄭州市境內129公里,渠道水面達1.5萬畝,相當於150個百畝水面的湖泊,對改善鄭州居民的生活環境發揮了積極作用。

  有了水資源的保障,城市的“生命”顯露出勃勃生機,並在憧憬更加美好的未來。目前鄭州市正在比照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與發展的要求謀劃“2035”版的城市總體規劃,一個規模更大、品質更高、形象更美的大鄭州正款款走來。③9

  南水北調移民致富新故事

  新蠻子營村的“春天”

  金秋十月,秋高氣爽。在新鄭市梨河鎮新蠻子營村,處處欣欣向榮,如同“春天”,人們個個幹勁十足。

  “村裏生態農業觀光園一處6000平方米的生態智慧餐廳工程正在收尾,想趕在年底開業,這段時間大傢夥都在拼著幹。”説話的是新蠻子營村黨支部書記陳國定。

  2011年8月,在南水北調移民搬遷中,南陽市淅川縣蠻子營村的村民告別故土,舉家北上,遷至新鄭市梨河鎮,叫新蠻子營村。幾年間,村裏組織就業穩定民心,引入産業謀求發展,打造旅遊壯大經濟,新蠻子營村不但在新鄭雙洎河畔紮下了根,還日益枝繁葉茂,成了附近移民村中的示範村。

  陳國定説,他們將就業作為移民穩定發展的突破口,由該市人事部門牽頭,組織鄭州富士康、東風日産等大型企業到新蠻子營村進行現場招聘,一大批年輕人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

  他們以土地流轉為載體,以公司經營為主導,全力打造集採摘、餐飲、度假、頤養、商貿于一體的生態農業觀光園,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光這個觀光園,政府就扶持了1000多萬元的資金。”陳國定説,通過土地流轉、集中經營,村民們除了有打工工資之外,每年還有近千元的分紅收益。

  “現在我們一邊在建設全省獨一無二的集餐飲、農業科普、生態建設、數字化于一體的生態智慧餐廳,另一邊還在加緊建設50座觀光農業休閒度假屋,同時與新鄭市人民醫院聯手建設的醫養結合項目也在緊張運作中。”陳國定一口氣“倒”出了新蠻子營村一籮筐的發展措施。

  據介紹,通過對移民村實施項目扶持、技能培訓、創業就業指導、招商引資等措施,新蠻子營村的集體收入已經接近100萬元。隨著産業發展項目的落實、集體經濟的壯大,移民村為群眾發放集體收益分紅,移民戶的水費、有線電視費、合作醫療費等由集體統一繳納,為移民群眾帶來了真正的實惠。

  走俏的老鐵“丹江魚”

  10月20日中午,記者要採訪李宗明,他説:“一天裏這會兒最忙,稍後聯繫您!”

  李宗明的家原來在南陽淅川,2010年因南水北調工程的開建,移民至滎陽市高村鄉李山新村。用老李自己的話説,“那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採訪前,他二話沒説先讓記者看了他500多平方米的家,“家裏家外光是裝修就花了不少錢,村裏很多人來家看,也要比照著裝修呢。”李宗明説起這些,臉上帶著喜悅。

  但剛移民到滎陽,生活不是這樣的。“那個時候總覺得是背井離鄉,來到一片陌生的土地,不知道日子該咋過,多虧了政府,幫助我們積極尋找出路,想盡辦法提供便利,我們才有了現在的好日子。”李宗明説。

  李宗明發家全靠“丹江魚”。他説:“以前在老家我開過飯店,會做丹江魚。來到滎陽後,當地政府工作人員建議我撿起老本行,而且可享移民待遇免去一切稅收。店就開在村裏,魚從丹江運來,連停車場都是村裏無償提供的。沒啥成本,我就幹了起來。”

  21日恰逢週末,老李家的“老鐵農莊”生意紅火得不得了,屋裏屋外坐滿了來自鄭州市內、滎陽、上街的食客,每桌食客都必點丹江魚。“平時一天至少能賣出去300斤丹江魚,週末、節假日會更多些。”李宗明説,在他的帶動下,村子裏陸陸續續開了十幾家魚館,加起來一天能賣出近千斤魚。

  “我們在政府的幫扶下積極創業,現在的日子過得比蜜還甜,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心安定下來了,移民的漂泊感漸漸消失了,感到這片土地也是養育我們的‘故鄉’了!”李宗明説,他正準備在滎陽市內開一家“丹江魚”分店,把事業做大,讓創業之路走得更寬。

  據悉,丹江口庫區移民在入住鄭州後積極創業,結合自身優勢,在丹江魚特色餐飲、超市經營、運輸、手工編織、大棚蔬菜種植、水果採摘等領域開拓增收,在新家裏續寫著各自的奮鬥故事。

  新手藝造就新生活

  “帥帥,快上車,我送你去學校。”10月21日下午,全明偉催著在家過完週末的大兒子去學校,“不堵車,一來一回也要1個半鐘頭,現在廠裏的活計緊,一丁點時間都耽誤不起啊。”

  全明偉2011年7月從南陽淅川老城鎮移民到中牟雁鳴湖鎮穆家村。他還記得,移民前的那個夏天是他在老家收的最後一季麥子,“當時心裏空空的,祖輩靠種地吃飯,沒有太多的手藝,移民後的日子不知道會是什麼樣兒?”

  全明偉一家六口,倆兒子,還有老父老母,移民來鄭的頭兩年,他種過地、打過零工、跟人跑過運輸,直到參加培訓後搞起了石材加工,他的收入增加了,臉上有了笑容,心也安生多了。

  “為了讓我們移民能‘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快致富’,政府想了不少辦法,搞各種培訓就是其中之一。”全明偉説,他2015年開始搞石材加工,專門給人做整體櫥櫃和樓梯臺面,生意從小做到大,如今積累了不少客戶。

  在他家附近有不少村莊正在改造,成片的高樓和小複式樓建了起來。“現在農民的生活水準提高了,每到農閒時,都要集中裝修,我的生意也跟著紅火,這不連送孩子去學校的時間,我都緊卡著,不想多浪費。”全明偉掰著指頭跟記者細算,他這段時間做了六七十套整體櫥櫃,一天最多時能趕出5套來。

  “新手藝讓我家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變。不説別的,一個兒子在寄宿制私立學校讀書,一年就要花幾萬元。”全明偉説。

  “這兩年,家裏的房子裝修一新,添了小轎車,今年四個房間又都安裝上了新空調,日子越來越好,幹勁越來越大!”全明偉看好石材傢具的前景,他打算進一步改良加工技術,讓日子越過越好。

  近年來,鄭州市縣各級根據移民群眾實用技能需要,每年實施培訓2000余人次,搬遷以來已累計實施培訓16000余人次,通過培訓促進移民創業就業近5000人,實施移民中職、高職教育生活補助230多人,極大地提高了移民就業創業熱情。③9

  (文/本報記者 李林 本報通訊員 劉素娟)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